首页 2006年第7期

传统文化

作者:罗 胤




  1、家书
  
  ●品读名人家书,我们时常被书中蕴含的殷殷关切、希望与爱所感动,所折服。读鲁迅给许广平的信,你会发现先生柔情、可亲的一面。读闻一多留美期间的家书,你会感到落后国家的公民在他国受到的歧视和屈辱。读巴金、肖珊及沈从文、张兆和的家书,你会明白命运如何将崇敬和爱慕连在一起,让有情人饱经岁月风雨、人世沧桑,而终身不悔。家书无疑是历史发展的一个最佳缩影。
  ●到了信息时代,家书却有被电话、手机、E-mail、MSN、短信等取代之势。法国著名哲学家德里达在其名作《明信片》中断言:“电信时代”的变化不仅是改变,而且会确定无疑地导致文学、哲学、精神分析学甚至情书的终结。美国著名学者J·希利斯·米勒也认为,新的电信时代正在通过改变文学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将其引向终结。
  ●的确,随着电视、电脑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有不少人没有耐心坐下来认真阅读文学作品了,更有不少人懒得动笔写家书、做笔记。
  分析:家书,是亲人之间交流情感的一个特殊平台。忙碌的人们通过写信、寄信、等信、读信的简短过程,细细体味亲人之间的情感,从中找到亲情,顾盼着人生的寄托和眷恋,让我们有一种深度的诗性情感体验。然而,电话普及、网络蔓延的现代电子通讯,已改变了中国几千年家庭情感交流的经典方式。越来越空的家门口的邮箱早就搬到了网上,以光速邮来邮去;而即时聊天的QQ或MSN更让所谓的“遥远”变成了声音和图像的“现场对话”。是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是肯定,还是否定?我们必须辨证分析。现代通讯技术确实给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但它在帮助人们求得效率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的情感体验方式,使现代人日渐粗糙的情感变得更加直露和表面化。而书信却代表着另一种情感体验方式。那写信的急切,等信的期待,收信的激动,读信的陶醉,都是快捷的现代通讯工具永远无法替代的。
  
  2.国学热
  
  ●在网络文化日益泛滥的今天,吉林省长春市的中小学生们,却开始对中国传统国学喜爱有加,纷纷走入各类国学讲堂,认真地钻研起中国传统国学。
  ●据了解,目前在长春市,由吉林省社科联、孔子学会、图书馆等机构主办的各类正规国学讲堂有几十个,除了专门免费向中小学生讲授外,还有部分国学讲堂是为孩子家长开设的。目前,长春市的很多中小学生,都可以熟练地背诵并解释《论语》等国学经典中的语句。
  分析:中华传统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民族依靠自己的传统文化来传承和推进。在当今国外兴起汉语热的同时,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
  
  3.“东风西渐”温哥华
  
  ●要过年了!在温哥华地区,来自两岸三地的华裔几乎察觉不到是生活在海外。因为在这里,同样有着浓浓的春节气氛:办年货、逛花市、吃年夜饭、看大巡游、探亲访友……今年另一格外引入关注的春节热点是,加国的政治人物更积极主动地与华人共享新春,候任总理哈珀在当选后的首场记者会上率先向全加华人拜年;温哥华市长苏利文在华商会贺岁展销嘉年华上更是以广东话致辞,向华人祝贺新年快乐,狗年好运。“东风”已“西渐”,在倡导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加拿大,春节这一中华传统不仅扎了根而且开出了奇葩。
  分析:中国的春节引起加拿大的重视,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作用。
  
  4.世 遗
  
  ●据报道,马英九在日内瓦出席一项会议时说,大陆采用及积极推动简体中文字,会让繁体中文字居于相对弱势,最后甚至可能被人遗忘。马英九说,他尝试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把繁体字列为文化保护遗产。有些研究语言及文字的学者认为,简体字破坏了传统汉字的美感。
  ●凤凰卫视综合报道,去年的中秋佳节前夕,中国的互联网上掀起了投票支援“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潮。据悉,去年中秋前后,中国国家文化部门对中秋节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召开了专家论证会。
  分析:1.推行繁体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发扬优良文化,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2.“中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既能唤起国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更寄寓家和万事兴、祖国和平、世界大同的深刻意义。3。振兴传统节日,关键之处是要让其“升格”,即从过于浓重的商业气息中解脱出来,赋予其时代性和平民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