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7期

用验证法预防“跑题”

作者:胡 平




  考场话题作文最常见、最容易丢分的病症之一是只看话题,不管材料。许多作文单看话题似乎写得很好,但一对照材料,就会发现似是而非,根本没有切中材料主旨。如何衡量行文是否“跑题”呢?这里介绍一种“验证法”。先请看例题。
  题 目
  2005年“CCTV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一位邮递员王顺友。其颁奖词是:“他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他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用20年的跋涉飞雪传薪,路的尽头还有路,山的那边还是山,近邻尚得百里远,世上最亲邮递员。”
  孤独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投递员王顺友的一种生活常态。20年,每年至少330天,在苍凉孤寂的深山峡谷里踯躅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
  王顺友在平凡的工作中呈现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请以“平凡与伟大”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导 引
  从作文题目所供材料与话题的关系来看,可分为提示类材料话题作文和限制类材料话题作文两种。如果是提示类材料,材料是启发思路或举例的,那么行文不必扣材料,只扣话题即可;如果是限制类材料,材料对话题的范围起限制或规定作用,动笔前则必须归纳出材料的主旨,行文必须“双扣”——既扣话题,又扣主旨。在考场上,由于时间紧张,精神紧张,往往不容易有把握地判断材料到底是哪一种类型,在这种情况下,我主张一律“双扣”,把“跑题”的风险系数降低到0。
  这里要介绍的“验证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验证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二是验证选择的材料是否恰当。
  先说验证审题立意。它是将自己要阐述的论点或要表达的主题,与作文题目中材料的主旨相比较,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即使扣了话题,也应视作“跑题”。
  例①“伟大离不开平凡,正因为有了平凡的人,伟大的人才显得伟大。”
  例②“小草平凡,却衬托了苍松的伟岸;卵石平凡,却衬托了高山的巍峨;小溪平凡,却衬托了大海的浩瀚。”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正面说,一个是打比方,共同点是“平凡衬托伟大”,虽然扣了“平凡与伟大”这个话题,但没有扣住材料的主旨。材料中的王顺友,邮递员的身份平凡,从事的工作普通,没有什么卓越的政治、军事、科技、艺术或体育等才能,也没有民间百姓的什么独门绝活,但他却感动了中国,因为他甘于忍受孤寂,热爱自己的工作,乐于为山民服务;因为他20年如一日,步行26万公里;因为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投递准确率100%。用一句话概括,主人公之所以入选“感动中国”的人物,是因为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持之以恒,兢兢业业,把平凡的工作做得很出色,而不是因为他有陪衬费俊龙、聂海胜的作用,这样一验证,可以看出这两个例子中的说法都是“跑题”的。
  再说验证所选材料。它是将自己预选的材料拿来同作文题中的材料比较,看它们是否具有相似性,是否属同一类别。
  例①杜鲁门新当选美国总统时,有人向他的母亲祝贺:“你有这样的儿子,一定十分自豪。”杜鲁门的母亲回答:“是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同样让我骄傲。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 杜鲁门母亲的话发人深思,这说明平凡的人同样光荣,同样伟大。
  例②伟大出自平凡。如果你真的是块金子,今天的平凡肯定遮掩不住你恒久的光辉。我们来看看那些真正的成功者是怎样一群耐得住寂寞的平凡人:童话作家安徒生,当过学徒,干过剧院杂务;诗人惠特曼成名前是木匠、排字工、小学教员、编辑;作家狄更斯成名前是鞋坊学徒、缮写工、记者;高尔基做过面包店伙计、学徒、厨工、码头苦力、铁路工人。
  例①的材料表面上看扣了话题,其实它阐述的是人生来是平等的,不管是“人上人”还是“人中人”,在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上人”固然可敬,“人中人”也同样值得骄傲。说平凡人同样光荣和伟大,是从“平等”的角度来说的,与王顺友因为感动中国而伟大的材料大相径庭。如果单纯说挖土豆之类就算伟大,那么中国13亿人个个都是伟大的了,“感动中国”评选活动还有什么意义?
  例②扣题比例①似乎要好一些,应该说“基本符合”材料主旨,但没有做到“切合”。这些材料的主人公原先都是平凡的人,因为他们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所以后来大有成就,在平凡中成就了伟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人的成就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取得的,他们都成了世界级的文学大师,成了“伟人”,而王顺友却仍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文学大师不是平凡人想当就能当的,而像王顺友那样做,只要具有了一种精神,只要愿意做,人人都有可能做到,因而也更有学习的价值,所以例②与作文题目中的材料也是有差距的。
  
  例 文
  
  在平凡中孕育伟大
  ○ 三峡高中 胡 骞
  
  毋庸置疑,人可以有“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气慨,可以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心,可以有“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壮志,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伟大”的壮举都只能停留在主观的层面。客观现实是,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是平凡的,如沧海之水滴,宇宙之尘埃,微不足道,但造物主却给每一个人都预留了成就另一类伟大的空间。
  平凡的水滴,成就伟大的穿石。看似渺小柔弱的水滴,却能完成钢钎电钻才能完成的穿石之举,因为这种另一类的伟大源自于目标专一和坚持不懈。水滴的伟大,向平凡的人们昭示了如何在平凡的阶梯上攀向伟大之巅的过程。
  水滴穿石,千古哲理,蕴酿于平凡,迸发出伟大,这种震撼发人深思,生活中并不缺少这种伟大的人。
  平凡的邮差,完成伟大的长征。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投递员王顺友的工作是将一个个邮件送到百姓手中,但这份朴实而平凡的工作却凝聚着王顺友所有的热情和执着,他爬山涉水,忍受孤寂,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平凡的工作孕育出一种不平凡的伟大。他的伟大不仅感动着凉山山民,也感动了中国。
  平凡的刑警,成就伟大的追捕。47年前,一个法国女孩被歹徒残忍杀害,一名法国刑警接手了这个案子,为此,他展开了一场长达47年的万里追凶行动。相对于千千万万的恶性凶杀案来说,这个案子是很普通的;相对于千千万万的警察来讲,这名警察也是极平凡的,但他怀着一颗对生命负责的心,一颗嫉恶如仇的心,辗转三大洲几十个国家,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将凶手抓获。当他把冰凉的手铐戴在罪犯手上时,罪犯已经八十多岁了,而他自己也从满头青丝的小伙变成了白发苍苍的七旬老人。一个人一辈子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即使这件事是平凡的,也是极其伟大的。
  纵使自己人生平凡如水滴,但只要找准落点,坚持不懈,战胜孤寂,就一定能像王顺友和那位法国警察一样,凿穿命运之石,凿通成功之路,凿下伟大之痕!平凡中孕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
  
  点 评
  这篇作文扣题非常好,能通过“验证法”的验证:一是审题立意准确。“在平凡中孕育伟大”既是文章的题目,也是文章的论点;既扣了话题,并包含了话题“平凡与伟大”的关键词,也扣了题目中材料的主旨。二是所选材料恰当。无论是水滴石穿的比喻材料,还是法国警察的事实材料,都与王顺友的事迹丝丝入扣,极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