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7期

让这个时代的尴尬付诸流水

作者:刘希珍




  孔子曾站在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涌动,涌过夏商周秦汉,涌过唐宋元明清,涌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虽然长江黄河依然滔滔东去,但时代和生活却大为不同。
  我们居住的房屋越来越宽敞,家庭却越来越小型化;我们享受的生活便利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获得一张又一张学位证书,却愈加频繁地陷入对常识的茫然;我们的专家越来越多,问题也日趋增多;我们的药物越吃越多,健康却每况愈下。
  我们不断聚敛物质财富,却逐渐丢掉了自身价值;我们话语太多,真爱太少;我们花销太多,笑容太少;我们掌握了谋生的手段,却不懂得生活的真谛;我们让年华付诸流水,却不曾将生命倾注其中。
  我们的住房条件越来越好,脾气却越来越糟;我们走的道路越来越宽,视野却越来越窄;我们购买的东西很多很多,从中获得的乐趣却很少很少。
  我们能往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却不屑于向隔壁的邻居们问好;我们口口声声说要征服自然,却害怕走进自己的心灵世界;我们可以击碎原子,却不能突破思想偏见;我们写得很多,可学到的很少;我们的计划很多,可实际完成的很少。
  我们学会了追赶时间,却没能学会耐心地等待;我们所拥有的财富日益增多,道德品质却日渐沦丧;我们有的是很多的金钱,缺乏的是纯洁的心灵;我们制造越来越多的电脑,让信息存盘,而相互间面对面地交流与沟通却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嗜好吃东西而不关注消化的时代,一个身材高大和性格病态并存的时代,一个追名逐利和人情冷漠共有的时代。休闲多,乐趣少;食品种类多,营养少;居室装修华丽,家庭却残缺破碎;人们地面的生活过得舒适,心灵的天空却布满阴霾。
  噢,我亲爱的朋友们!时间如水,永不停息,奔流向前,你们扔进时间之河的是什么啊?健康、快乐、青春、情感、沟通……时间之河带着它们朝前涌去,它们真的一去不复返吗?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里。诗仙李白也有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然而,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水总是在天空、江湖、海洋之间反复循环。我坚信历史将如流水,把健康、快乐、青春、情感、沟通——带回,把所有时代的尴尬通通带走,那时,我们头顶的天空必将更为灿烂!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乍看文题,令人心生疑窦,“时代的尴尬”指的是什么?浏览了作者以漫笔手法写就的文字,不禁陷入沉思。
  是啊,我们确实处于一个“尴尬”的时代:一个经济狂飚席卷全球的时代,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精神塌陷的时代!我们惊异地看到:在物质繁荣中,人类自身的问题越积越多。住房的宽敞并设有带来亲情关系的融洽;医药保健品的层出不穷,并没有带来健康状况的改善;环境治理加强和绿色食品的亮相并没有让人们走进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
  物欲横流中,我们痛心地看到,有多少纯洁心灵被金钱腐蚀,以致唯利是图、为富不仁、丧尽廉耻!信息时代,手机遍地,能有多少赤诚相待的心灵沟通?一些呼唤救助的弱势者,盼到的往往是冷漠麻木的表情……够了!如果这一切还不能使你警醒,就只有让时间倒流,让那些历史见证者引领你回顾一下过去的事情。因为在习惯思维定势中,人们已丧失简单判断的能力。
  本文作者运用一系列对举手法,扫描了这个时代的种种尴尬现象,意在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救疗的注意,表明了一代青年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清醒的道德担当,以及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期待,主题思想深刻,意义深远。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紧紧围绕“时代的尴尬”这一中心选择材料,视野开阔,思想敏锐,高屋建瓴,既能站在时代高度俯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采撷素材,为文章所用;又能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关联角度洞察具有本质意义的现象,把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社会病态在对举中展现出来,使清浊互见,黑白分明,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凸显了主题。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展示——抒情议论的线索架构成篇的。
  开头部分,用孔子的话,引出了“时代和生活”不同的话题。
  中间部分,具体列举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现象,以引起人们关注与思考。
  结尾部分,以抒情笔调,表达对这种“尴尬”的忧虑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乐观期待。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自然、流畅,富有情感色彩和思想深度。比如“这是一个嗜好吃东西而不关注消化的时代,一个身材高大和性格病态并存的时代,一个追名逐利和人情冷漠共有的时代……”就是典型的句子。通篇采用这种对比手法,使所有不良现象均以矛盾或正反对照的形式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文中,比喻、设问、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综合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气势与情感效果,给人以较强的震撼力。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关注社会、人生,思想敏锐,见解深刻的文章。一个中学生能写出这样大气的文章,应该说,首先在于其心胸的博大、视野的开阔。那种只关注鼻子底下个人情感恩怨的人是断然写不了这种大气之文的。读罢此文,有什么启发?可以来信来稿,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