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期

情景交融 物意同化

作者:陈立军




  无论是万顷碧波,还是当空皓月,无论是万紫千红的春天,还是硕果累累的秋日,大自然总会向我们展示它的美丽和神奇,向我们发出心灵的呼唤。那么我们如何把客观美景流泻于笔端,让读者从你的文字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呢?
  
  一、写景:豁人耳目
  
  感受自然,体悟世界,我们少不了描写景物。首先我们所选取的景或物应该是富有神采的,是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亮你眼勾你魂的那种,只有能擦亮你的眼睛的景物,才能豁亮读者的眼睛。其次我们要善于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点面结合,动静交融,精雕细刻,让读者感同身受,如身临其境。
  刘成章的《老黄风记》里有这样一段文字:
  它来了。它从苍白的远处,席卷而来,浩荡而来。它削着山梁,刮着沟洼,腾腾落落,直驰横卷,奏出一首恐怖的乐曲。它把成吨成吨的土和沙,扬得四处都是。天空登时晦暗起来。我抬头看太阳,太阳失去了光辉,变得就像泡在浑黄河水里的一只破盆儿。大片大片的庄稼,倒伏于地。飞鸟撞死在山岩上,鸡飞狗跳墙。本来,那边刚刚栽下一片树苗,树苗都扎下了根,长出了嫩绿的叶片,可是转瞬间这些树苗被连根拔起,和枯草、羽毛、纸片、干粪一起,全被旋上了高空。
  削、刮、驰、卷等动词的运用,老黄风所到之处景象的精细刻画,无不表现出老黄风的恐怖,表现出它的粗暴和狂烈,尖厉和蛮横,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言情:沁人心脾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是离不开抒情的。描绘客观之景,—定要与主观情感结合起来,将美景与激情一起“打进”读者的视野和心境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倾向,触摸到作者的思想脉搏,从而撩起读者感情的波澜,勾起读者的遐思妙想,与你激荡的情绪共振共鸣。这样自会文意摇曳,动人心弦。情感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融情于景,也可以是借景抒情,还可以直抒胸臆。如刘亮程在《永远一样的黄昏》中这样写道:
  另外一个黄昏,夕阳在很远处,被阴云拦住,没有照到门框上。天又低又沉。满院子的风。很大的树枝和叶子,飘过天空。院门一开一合,啪啪响着。顶门的木棍倒在地上,一家人一动不动坐在院子里。天眼看要黑。天就要黑。我们等这个时辰,它到了我们还在等,黑黑地等。像在等家里的一个人。好像一家人都在。又好像有一个没回来。谁没有回来。风呜呜地刮。很大的树枝和叶子,接连不断地飘过头顶。
  这是一段融情于景的文字,作者描写黄昏时分晦暗低沉的天,呜呜作响的风,静静等待着的人,其表达很独特,表面看来全无抒情笔墨,但那种无奈甚至无望的情绪也在我们周身流淌,让我们闷闷地出不了声。
  
  三、表达:物意同化
  
  我们写景状物绝不能表象化,而要情景交融,物意同化,即深入开掘所写之景所状之物的内涵,注入某种情感或表现某种哲理,表现个人的思想性格和美学趣味,富于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或清丽精美富有情致,或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使文章或具有诗情画意,或具有情致理趣。如张晓风《春之怀古》中的片断: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的一声,将冷脸笑成了花面,一首凘凘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了山麓,从山麓唱到了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融融的春泥……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
  个性化的文字里注入了作者美好的情感,使无形的“春”活灵活现、娇俏可爱,富于美感,颇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