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期

英雄之耻

作者:陈 凌




  十年国耻,十年家仇/十年卑躬屈膝亡国痛。/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十年卧薪尝胆砺剑锋。/十年磨一剑,未尝试刃锋;/一朝霜封启,雪洗一箭仇。
  ——题勾践
  
  春秋风烟,吴越争霸,一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流传下那令人咂舌的故事,与那尘封了千年却依然寒人心魄的古剑,在陈列柜中发出隐忍的光芒。
  时光飞逝,两千五百年前,你在这里跌倒了,你是一个败国之君、亡国之奴,你背负了昏君的罪名,背负了世代的仇怨。在会稽一役,你彻彻底底地失败了。
  然而清醒的你不会被一次挫折打垮,而是像一根弹簧,开始聚积能量。你以败君的身份臣服吴王夫差,并委身亲自服侍吴王,令他对你放一万个心。利令智昏的夫差不纳子胥之谏,又贪图西施的美色,才给你复仇之机。
  君子报仇,十年未晚。你表面臣服于吴王,而内心时刻提醒自己要不忘前耻。于是,你卧薪尝胆,开始率领百姓“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上下,民心所向,世事一派升平之景。而你,已经磨利了手中的那柄长剑,准备时刻用它刺穿夫差的胸膛。
  十三年,你忍过来了,十三年后的今朝,你终于拔剑怒指夫差了。这一回,你胜了,完完全全地把吴国灭了,你是笑到最后的王者。
  从你身上我看到了英雄隐忍不拔的坚毅性格,看到了一个富于弹性的英雄的光芒,看到了一个民族不甘屈服的气质——正如你手中的剑,厚重而坚韧,隐忍而内敛,发散出幽幽的寒光。
  然而我对你——敬佩而又畏惧,因为你的城府太过深沉,令人敬而远之。
  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牺牲一切,包括你的尊严,国家的尊严,百姓的尊严。你可以牺牲自己的尊严,为夫差做马前卒,做奴仆,甚至为他尝粪,可你是否想到你是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你牺牲自己也就罢了,为什么牺牲百姓的安逸去发动无休止的战争?为什么牺牲三百多人让他们去做吴国的宦士?为什么牺牲西施的青春,牺牲她与范蠡之间纯真的爱,把她献给昏庸的夫差?
  报仇!你的心中只有这两个字。被仇恨包裹的人,是有无限力量的,然而也是十分可怕的,你不惜一切代价只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也是十分自私的!
  是的,我认为你就是自私的,古代的君王大多是自私的。你的“民本”,只不过是为了聚集力量复仇的“民本”;你的“礼贤”,只不过是为了报复夫差的“礼贤”。你如果真的为民着想,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亲民爱民呢?你如果真的求贤若渴,为什么要“时雨既至而求蓑笠”呢?看看你报仇之后吧,“亲民”的你,为了争霸的野心东征西讨,陷百姓于战乱;“礼贤”的你,为了保证稳坐江山,杀文种、赶范蠡。你这一切所作所为不是表明了你的私心吗?
  况且,你治国的目的还是为了报仇,你敢说你没有私心吗?
  佛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眼泪与无奈。
  吴国强大了,灭了越国;越国为报仇,励精图治,又把吴国灭了;吴国人不甘耻辱,又开始新一轮的报复……
  历史的车轮就是如此循环往复,滚滚向前,在历史的大道上碾下你的印记。
  真正无辜的是百姓,他们只是简单地希望能有一个安逸的生活,而这一切往往被君王个人的私利所侵扰。
  或许我真的错怪你了,也许英雄就是要有一点城府的。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孙膑能假痴作癫,说明自古成大事者,都能受常人所不能受,忍凡夫之非可忍。
  可我还是天真地希望天下少一点城府极深的阴险之徒,多几颗天真无邪的纯洁心灵,这样世界就会更加和谐透明。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卧薪尝胆”这个流传久远的成语故事,几乎无人不晓,从中体现出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力量,不知鼓舞了多少身处逆境、尚有余勇可贾的后世之人,其积极意义是明显的。
  然而,本文作者却能在求异思维中以独特视角发现其被人普遍忽略的内涵。其实,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是源于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问题。作者以孟子的“民本思想”为尺度,重新审视勾践的忍辱负重与治国方略给天下苍生带来了幸福还是祸患。这种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开拓了人们思考的空间,是对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英雄”的科学界定。作为一国之君,无论是为了权力的获取,还是维护其长久统治,都首先看他给天下百姓带来了什么。如果一切皆为满足一己之权欲而置人民于水火于不顾,其虽有过人的雄才大略,也终为天下人所不齿。这也许就是作者文章中反映的英雄观吧。文章主题所给予人们的启示是具有一定认识价值的。
  
  选材点评
  为了表达作者的独到见解。文章能紧紧围绕立论中心选取大量的例证,并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揭示、剖析勾践的“英雄”行为。文章以大量的史实为论据,因而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可见,没有对历史人物的充分深入的了解,没有这些最其本写作素材的积累,便会陷于空发议论或因论据不足,因而难以服人的境地。从立论角度看,作者的思维是开放的,活跃的,在读书中善于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如果不是受“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启发,不会想到这么深远。本文在选材方面给人的启示就是多读书、勤思考、常积累。
  
  布局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是按照先扬后抑、褒中蕴贬的方式,在层层深入剖析人物思想行为后得出见解的。层次清晰,论证充分。
  开头部分,以题记形式导入,以简约的文字勾勒出勾践忍辱负重、复仇兴国的那段历史故事,并按着习惯眼光对其精神抒发了赞叹之情。
  中间部分,以“然而我对你敬佩而畏惧……”一段文字过渡,使文意陡转,由扬到抑。此段是全文的核心,通过以史实为根据,层层深入剖析勾践的思想行为,引发关于“英雄之耻”的一些独到见解。文中,以“民本思想”为价值判断尺度,重新度量了勾践的一系列历史行为,经过层层剖析,使人看清了勾践为了一己之私而不顾天下百姓死活的可耻行径。
  结尾部分,文章在层层剖析史实之后,以婉转而不失分寸的语言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中“英雄”的希望。文中“或许我真的错怪你了……”从另一角度肯定了英雄必备的“忍耐”品质。最后,明确指出“希望少一点城府极深的阴险之徒”,与前者区别开来,从而表达愿“世界更加和谐透明”的良好愿望。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蕴藉深刻,多种表达方式并用,使行文活泼、自由、充满情感力度,亦不乏思维的灵动。采用第二人称写法,似与历史人物面对面地交流,给人以真率、坦城的亲切之感。文中还多处运用反诘句,以排比的句式对历史人物提出质问,语势咄咄逼人,给人以不可反驳的论辩力量。
  
  写作建议
  从历史资料中取材,在学生作文中已是普遍现象。在高考作文中有许多得益于历史素材的成功者。目前,多数同学的历史素材文章几乎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很少看到具有个性的独到见解和创新的表达方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透析历史现象的深邃眼光。很大程度涉及思想方法、审美情趣与价值判断的标准问题。希望老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