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2期

思辨类话题“和与争”导写示例

作者:雷其坤




  话题导引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发展的一个趋向——越来越凸显思辨色彩。从全国卷看,“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这种判断性的话题,有明确的立意指向;“诚信”(2001)、“心灵的选择”(2002),有明显的道德倾向;“感情的亲疏对事物的认知”(2003),就具有了强烈的思辨色彩。近两年全国卷都是这种关系话题:2004年的话题分别是“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Ⅰ)、“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Ⅱ)、“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Ⅲ)、“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卷Ⅳ),2005年的话题分别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全国卷Ⅰ)、“位置和价值”(全国卷Ⅱ)、“忘记和铭记”(全国卷Ⅲ)。自主命题的省市,采用关系话题的也占相当比例。思辨类的话题作文,能够考查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具有很好的考查功能,所以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作为高中生,应该具有一定的辨证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理性思考。应对思辨性话题作文,须要学会——
  1.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出现片面性的、以偏概全的错误。
  2.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矛盾着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否则,就会出现孤立地看问题的错误。
  3.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变动性,看到事物的量变与质变;否则,就会出现静止地看问题的错误。
  4.深刻地看问题,避免肤浅地看问题。世界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果推因、由形观神地审察事物,透过现象深入本质,透过表象看到真相,经由问题揭示原因,经由形式洞察内涵,否则,我们看问题就会停留在表面,流于肤浅。
  要注意的是,有些非关系型的话题作文也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如以“忍”为话题,就要辨证思考。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到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文题设计
  
  “以和为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干事业主张“和衷共济”,共事讲究“和睦相处”,待人注重“和蔼可亲”,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而“竞争意识”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学校里有竞争,社会中有竞争。没有竞争,社会就缺乏活力;没有竞争意识,个人就难以发展。
  在当今社会,“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具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请就“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
  
  “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这个话题,将中国传统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人文性和时代感兼顾。“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两者都应当肯定,关键是要揭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坚持“以和为贵”,就不会把竞争对手当作敌人,竞争就不是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而是在竞争中双赢,在合作中共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将“学会共处”视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而学会共处的核心就是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
  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西方现代管理中十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在“商场如战场,竞争即战争”这一思想的指引下,研究竞争战略,夺取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创立独家名牌,消灭竞争对手,占据垄断地位,压低进料价格,套住顾客用户等一系列手段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做法。企业为了在市场上求生存,就非要与竞争对手拼个你死我活不可。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整个社会,甚至学生中也存在恶性竞争。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强调竞争的思维定式有许多缺陷,“以和为贵”的思想越来越受人重视,在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不破不立,作文可以反向切入,批判恶性竞争,从而达到强调“以和为贵”在竞争中的重要作用的目的。
  就“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为话题作文,观点上不容易出新,可以在文章的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下功夫。可以采用故事新编的手法,利用熟悉的故事,借旧瓶装新酒,借旧曲唱新声,生动有趣地表现主题。可以利用书信的格式,一个人写信向老师或专家请教怎样处理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的关系,你以特定的身份写信答复。可以先抑后扬,写某人原来在恶性竞争中吃尽了苦头,后来以和为贵与对手双赢。或者反过来,先扬后抑。
  可以写议论文进行论证,可以编故事表现主题……力求观点、材料或表达有过人之处。要选好角度,即选择你认识深刻而材料储备又丰富的角度入笔。
  
  例文
  “和”中竞争求双赢
  雷天语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竞争。人与人之间,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通过竞争,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不断产生,进而推动人类的生产、生活不断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因此,现代社会鼓励竞争,鼓励通过竞争调动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充分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人认为在激烈的竞争中“同行是冤家”,而“伊利”的牛根生认为同行是一家,“只要是正当、公平的竞争,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双赢甚至是多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面对“蒙牛”的竞争,“伊利”把自己的发展主题确定为“双赢和倍增”。蒙牛创业初推出的第一个广告语是“蒙牛向伊利学习,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后,蒙牛又推出大型户外广告牌:“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为内蒙古喝彩!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蒙牛和伊利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不仅撑起了内蒙古乳品行业的脊梁,也为整个中国乳品行业注入活力。
  有人认为,只要是竞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战胜另一方。实际上,有更好的结局:竞争中求双赢,合作中共同发展。IBM与微软的公司间合作便是个成功例子。当初,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开发了个人电脑的模本,却没有合适的软件可供运行。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软,抓住机会与IBM合作,为其开发操作系统软件DOS。这个软件成为操作软件的革命,微软公司从此强大起来。今天,微软已成为电脑软件的大哥大,总裁比尔·盖茨是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为电脑硬件领域的“蓝色巨人”。合作使双方都得到了发展。
  世界一体化,地球成村庄,在竞争中合作必不可少,谋求双赢自然是共同的需要。没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在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双赢,是一种成熟的智慧,它促进人类和谐发展,互利共荣。
  
  简 评
  这是一篇较为典范的议论文。标题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成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它不仅揭示了“以和为贵”与“竞争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且突出了“和”的作用。精练的标题,成为文章传神的眼睛。
  作者先肯定竞争的存在和作用,再强调“以和为贵”对竞争的意义——“以和为贵”求双赢,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合作中共同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竞争,也需要合作,“以和为贵”促进人类和谐共存。文章立意高远,表现出作者的眼界和胸襟。
  IBM与微软的合作、蒙牛和伊利的双赢,两个事例十分典型,具有说服力。其他论据略述,详略得当。作者从国际、国内,从世界、社会的宏观角度展开议论,对人类基因组测序、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等都了解,文章显得大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