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2期

Q版语文

作者:柯 婧




  看过《Q版语文》中的一些内容,我在被时尚搞笑激发得大笑过之后,心底不禁生出一阵悲凉。
  记得十多年前,懵懂无知的我沉浸在如鲜花般美丽的童话世界中,曾为善良的白雪公主不幸的遭遇而愤愤不平,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那纯真凄美的微笑而潸然泪下,曾为王二小的机智勇敢暗暗叫绝,曾为司马光的临危不乱惊叹不已……面对眼前一无所知的世界,正是这传承不息的经典故事在我心中立下了善与恶、智与愚、温情与冷酷、勇敢与怯懦的标准,这对于一个正在探求和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多么重要啊。这些经典文化的启蒙为我塑造了一个个崭新的灵魂。
  可是现在的孩子们呢?从一出生就被漫天的虚拟所包围。面对冷冰冰的现实,本指望童话故事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纯真美好的空间,让他们至少在孩提时能感受一下纯粹的善良与温暖,可是看看这所谓的《Q版语文》吧,所谓的时尚搞笑、颠覆经典,它颠覆的是什么?是人情,是人类最引以为傲的品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骨子里的血性——对成人而言,可以付之一笑,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就是人性的破灭!
  我们不摒弃时尚,我们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但是,在千变万化、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尚面前,我们千万不能被冲昏了头脑。一个人没有了人格与信念就会被打倒,一个民族没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撑就会被欺辱,一个国家没有了国格就会灭亡。同样,人类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也就混同于鸟兽了?而这些品质、精神不正是世代传承的经典所沉淀下来的吗?
  因此我们应大呼:“保卫经典!”保卫经典,就是保卫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灵魂,就是保卫我们濒临崩溃的精神家园。
  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面对时尚的Q版XX已不知善良为何物;当他们游走于早已失去精神家园的人群中时,今天的我们看着《Q版语文》是该捧腹大笑,还是哑然失笑呢?我们到底在为谁而笑?
  
  简 评
  作者以《Q版语文》的流行告诫人们,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这种流行实际上是我们精神追求的丧失,是一种抚摩、亲近经典意识的丧失。一种浮躁风气的显现。
  作者引用自己童年的经历,与今日的孩子对比、发出”保卫经典”的呼唤,掷地有声,铿锵有力。这样把一本书提升到一个为后代、为人类的高度,就让人读后不禁久久深思。
  (点评赵恒平)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近年来,随着影视媒体的日益盛行,文化开放的不断扩大,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时尚文化的不断粉墨登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近来上演的Q版语文一度引起文化界有识之士极大的关注。Q版语文抽去传统文明的精髓,置换出中西结合的精神垃圾——灰色的搞笑。这种直接危害青少年精神成长、编在教材里的经典背叛和文化变异已再也使人无法沉默。
  本文作者从一个青年学生的道德良知出发,认真审视并冷竣思考了Q版语文招摇过市的形态,进而揭示其颠覆传统文明、破灭道德人性的本质属性和精神危害,根本不是应推崇的健康的文化时尚,而是殃及子孙后代的精神堕落。文章见微知著地把看似简单的文化现象提升到民族未来生死存亡的高度去认识,主题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杂文,主旨在于揭示Q版语文的弊端和危害,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与警醒。为此,文章在选材上紧扣主题,让人们在正反两方面事实的对比中判定是非、优劣。比如,开头部分先写传统的经典文化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接下来,列举Q版语文所造成的种种文化堕落和精神危害,从而让读者自然得出孰优熟劣的正确判断。接来下深入指出Q版语文的可怕后果,再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见解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布局点评
  本文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基本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架构全篇的。
  开头部分,作者从接触Q版语文产生的“悲凉”,引起对传统经典文化的怀想,这一段列举了儿童时期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精神健康成长的事例,突出了经典文化对塑造灵魂的积极作用,为开启下文张本。
  中间部分,直陈Q版语文在青少年精神方面造成的戗害。同时进一步引申开掘,揭示Q版语文将给整个社会的“人格”、“信念”、“民族精神”乃至“国格”造成的严重后果。
  结尾部分,总括全篇,发出“保卫精神家园”的呼唤。文章结尾以虚拟的画面,展示了Q版语文造成的精神荒芜,引人警醒与深思。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也不乏犀利。文中多处采用对比、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气势和情感表达起很大作用。比如,以经典文化与Q版语文对孩子的精神影响作用对比,凸显出两者之间孰优孰劣。在语言的表达上,句式、语气多变化,时而舒缓,以冷静的生活画面作映照;时而以咄咄逼人的语势,直斥对方的本质要害。
  微瑕指正
  如果文章从不同侧面列举一些Q版语文内容上的消极表现,会使人更直观认识其本质属性,就会使批驳论述有了依托,说服的力量会更强。
  写作建议:类似Q版语文一类的文化堕落现象可能还有,指导老师可否触类旁通,设计一些相关话题,并指导学生写作呢?可否预见2006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者对此类话题的关注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