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1期

怎样写得丰富

作者:唐惠忠




  先说材料丰富。写文章,第一需要的就是构成文章内容的思想材料和事实材料。材料从哪里来?当然是靠平时的广泛积累。为此,首先要关注现实生活,了解社会实际。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有多种途径,比如留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同学、亲友交往等。最好把上述活动的有关内容(特别是那些有动情点、有冲击力的人与事)写进日记或练习中。还要积极通过新闻媒体观察社会、了解社会、思考社会,感受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潮流、新成就、新困惑,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其次,要在扩大阅读中“积学以储宝”。平时应多读一些思想性、文学性较强的美文,努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多摘录、背诵一些典型的名言警句,以备于考场作文之用。
  2002年高考全国卷有位考生在文中举了3个例子:一是文天祥舍生取义的心灵选择,这是一曲爱国主义的颂歌;二是阿拉伯老人阿拉法特的选择,这是一段坚强战士爱好和平的强音;三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上水兵的选择,这是一阕舍己为人的感人乐章。这3个例子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有名人的选择,也有凡人的选择,特别是后两个事例,材料鲜活,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这些例子很有代表性,显得内容丰厚,说明这位考生不仅积累丰富,而且精于选材。
  次说形象丰满。形象,指文章的人物形象,也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形象。怎样使文章形象丰满呢?
  一是要抓住对象的“神”。比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望诊]片段:
  脸色:无甚大碍,就是不会脸红。即使是“落井下石”后,也是脸不变色。眼睛:眼珠缺乏灵活性,只能侧视或者向“钱”看。目光狡黠。鼻子:鼻头上翘,鼻孔变大,嗅觉间歇性失灵。只能闻官气、贵气,而不能闻民气、贫气。舌头:发生变质、发音不准确,舌间形状有变为弹簧的趋势。说“撒谎”发音清晰,说“真话”则发音含糊,吐字不清。
  这段描写抓住“诚信沦丧者”的特征,形象地勾画出人物的“病态”和丑恶嘴脸,深入解剖其堕落的灵魂,语言诙谐泼辣,针砭入木三分。
  二是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要创造出血肉丰满的形象,离不开生动的细节。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是“真”与“精”。“真”就是符合生活实际,经得起推敲;“精”就是精选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典型细节。比如课文《荷花淀》中写水生嫂听到丈夫明天就要到大部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细节,足以让我们透视水生嫂内心复杂的情感活动:丈夫要到大部队,而且明天就走,这出乎意外的消息无疑使她“震动”——手指的“震动”正是心灵“震动”的反射——一时间,多少复杂感情涌上心头,几年的夫妻恩爱,可能出现的不测风云……激烈的情绪冲撞,使她几乎难以自持,但她终于能够自持——“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她用这个动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明白,自己不能“拖尾巴”,必须坚强。这就是这一细节的典型意义。丰满、生动的细节,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平时多观察、多思考,考场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就有可能写出感人至深的细节来。
  再来谈一谈意境深远。意境是文章所描绘的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高考作文提出要“意境深远”,这个要求很高。如何才能做到“意境深远”呢?
  一是要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要求作者的描写不仅能逼真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而且富于灵动的气韵,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例如我们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象,更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和无奈。“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见终古”,这就是深远的意境给我们带来的艺术享受。笔者最近读到一篇中学生习作《紫丁香》,作者从戴望舒的《雨巷》中撷取出“紫丁香”这一鲜明的意象,作为少女情怀的象征,并传神地抒写了正处于花季雨季交替之际的“我”成长的迷惘,描画出由“忧伤”到“摆脱忧伤”的心路历程。文章情感真挚,联想自然,物与人、情与理有机融合,很能引发同龄人的共鸣。这样的描写可以说是有意境的。
  二是要蕴含一点哲理性的感悟。要善于挖掘平凡小事中的不平凡之处,借助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把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感悟自然地融人记叙和描写中。也可以在具体叙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关键处,水到渠成地加入一些言简意赅的语句,引起读者的思考。比如优秀习作《剥松子》,写的是日常生活中吃松子这样的小事,选材不可谓不细小,但作者由此联想到“未来的人可能喝现成的‘松子精’,省时省力,营养尽在其中矣,可他们能体会到砸松子的乐趣,能品味到松子的奇香吗?”这一问,韵味十足,包含着深刻情理。可见,片言居要,作为“一篇之警策”,也能使文章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