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1期

那鱼 那鹰 那人

作者:湖南考生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条鱼,我要努力寻找离开水的出口。
  我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鹰,我要全力飞出蓝天的庇护。
  我就是我自己,我要跑,跑出父母的视线,跑上自己的轨道。
  ——题记
  
   起跑
  
  那年高考,发挥失常,落榜了。我坚决地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踏上了北上的火车。隔着玻璃窗,我看见母亲在哭泣,父母在叹气,鼻头有点发酸,转过脸,说好不哭的。“呜——”一声长鸣,火车开动了,母亲也随即跟着火车跑,一遍一遍地挥手,一遍一遍地嘱咐。我抬头看着天空,灰蒙蒙的,它也是如此寂寞。
  
   跑程
  
  离开了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至少我可以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而不用担心有人穿着围裙在门口喋喋不休;至少可以不用理会邻居们鄙视的目光,不用直视老师们失望的眼神,不会听见父母心碎的声音。但同时也伴随着心酸。每个公司去应聘,我的表现总会令人满意的,可一看到我的学历,笑脸马上变成了疑问,话语也变成了“回去等消息吧!”那一刻,我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我。
  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我躺在沙发上,突然一阵闪电划过深蓝色的苍穹,几声雷鸣似乎要将一切生灵唤醒。想起了父母做的香喷喷的红烧鱼;想起了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诲;想起了家门前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树;想起了院里那张缺角的乒乓球台;想起了高三那年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看着金鱼缸里的金鱼。我想鱼,终究离不开水。
  第二天,天放晴了,我拿起电话,拨通了那串最熟悉的号码。“喂,请问找哪位?”“……”“喂,怎么不说话?”“妈,是我!”“小丹,是你吗?真的是你吗?”“妈,我累了!”“孩子,累了就回家,知道吗?”“哎,妈,我要回家。”城市的夜晚依然灯火阑珊,路上的行人仍然神采奕奕。只是,我将与这一切告别,回到给予我生命之源的那片净土上去。
  
   终点
  
  我终究还是回来了,回到这个有着无数的气息的地方。一切都没有改变,我决定复读,我也不是不跑了,只是希望有一个更高的起跑点。
  
   后记
  
  鱼,终究是离不开给予它生命之源的水。
  鹰,终究离不开给予它希望之源的天空。
  我,始终逃离不了父母和亲人朋友们的爱心交织成的幸福圈……
  
  点 评
  呼唤真实的写作,是新课程语文的理念。真切的情感,真诚的倾诉,真正的功底,是本文向读者做出的真实表现。
  文中“那人”如同“那鱼”、“那鹰”,企图“离开”、“飞出”自己的水域、蓝天,“跑”向自我的轨道,远离天使的呵护,是生活里无数的情与理的一种,也就是小鱼、稚鸟和青春少年的共同心理。本文叙议的正是这样的成长需要,因此颇有让读者趋同的情感个性。
  文章感人的魅力,既表现在生活经历、认识的细节上,也表现在构思行文的章法上。本文“跑”的经历极其细腻,比如,“落榜了”,“离开了母亲的日子是惬意的”,“拔通了那串最熟悉的号码”向妈妈说“哎,妈,我要回家”等细节,都很好地表现出生活的细心和积累,读后心受感动。
  从全文读去,以“题记”始,以“后记”结,主体是一次“跑”的经历,形式上清晰完美,内容上情绪绵绵、有所思悟。只是考场限时,文章遗憾也有,比如,照应需要修补。“题记”言及“鱼”、“鹰”,“跑程”一节与“鱼”呼应,但是全文没有内容与“鹰”照应。要知道,“鱼”、“鹰”是文题,是作者的两个寄托意象,很能表现文章情蕴,可惜丢掉了其中一个。我想,可不可以放在“起跑”一节的末尾——“我抬头看着天空,灰蒙蒙的,它也是如此寂寞”处增加一笔呢。当然,叙写的语言准确、流畅,也是受到青睐的原由,可以细细品味。文章得来不由天。它是生活,是需要,是对母语的热爱啊!
   (荐评教师 刘建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