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0期

庄子.我

作者:成 菲




  自从我模仿西施捧心以来,遭到邻人的嘲讽。甚至于人们一见到我便将门窗紧闭,躲得远远的。我不服,我气愤,于是终日将自己锁在家中,茶不思,饭不想。无意中我又读到了庄子的文章《东施效颦》,恼怒便从心头涌起。庄子这样的大思想家,为何要同我这个无名小卒作对?他又为何要羞辱我抨击我呢?说什么“东施本为丑女,模仿美女西施后,就更加丑陋无比了”。我真不知上辈子和他有什么仇了,非要追到今生来还。我愈想愈气,抱着西施的画像,喃喃道:“西施啊!你说我有什么错呀?你是那么的端庄美丽,那么的亭亭玉立,那么的苗条动人。我和你在一起,就好似女仆和公主,丑小鸭和白天鹅,我无地自容。所以我想变为你,像你那样美丽。这个愿望好似一把火在我心中燃烧。可怜我费尽心思模仿你,结果却落了个受人讥讽。我追求美丽有什么错?有什么错?不行,我不能如此被动,我要找个说理的地方,我要这冷嘲热讽都烟消云散,我要这困惑再也遮不住我的眼。”
  于是我踏上了去庄子家的路途。走在田间小道上,凛冽的寒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树木萧条零落,我不禁缩了缩脖子,整了整衣领。田野上,一对父子正在劳作。孩子突然叫了一声:“好蓝好蓝的天啊!”我吃了一惊,想到:“真是个孩子,天气这么恶劣,他竟如此欢悦,唉!”我又看了过去,父亲正将种子撒入翻过后松软的土地中,和谐的动作与天地浑然一体。跟在他身后的儿子,抓起一小把种子,模仿着父亲,撒向了另一边坚硬的土地中。我不屑地抿了抿嘴,如此笨拙的动作,如此幼稚的想法,真是个孩子。我又继续上路了。
  经过了一周的旅程,我终于到了。来到庄府门前,一童子正坐在门槛上,无聊地盯着地发呆,我上前拍了拍他说:“请问……”“你是东施姑娘吧?我家师傅正在里面恭候姑娘。请!”疑惑的我走了进去。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正端坐堂前,想必他就是庄子了。愤怒压下了刚刚的疑惑,我张口骂道:“好你个庄子,你呆在这世外桃源享清福,怎知我被你的文章害得好苦啊!今天我就要和你把这笔账算了。”庄子不愠不恼,说道:“姑娘,我知道你会来的。坐吧!让我们好好谈一谈。”
  我的情绪依旧激动,说:“你有什么话就快讲,不要浪费我的时间。”
  “好,先说说你第一眼是怎样见到西施的。”
  “我……”我陷入了回忆的漩涡,“那天,我路过‘云梦绣庄’,见一女子正在绣花,那女子非同一般,眉宇间透出一股清丽,柳月弯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闪动着灵气,一头秀发直垂腰际,她盘坐于地,姿态优美;绣花手艺更是堪称一绝,葱管般纤细的手指在织布机间上下穿梭,流畅和谐。我就在那一刻为她的相貌倾倒,她就是西施。”说完后,我抬起了头,思绪中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原来是这样啊!后来呢?”
  “后来,后来我不知怎的就变了。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女红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可自从看到西施的绣品,我便抬不起头了,我将自己的绣品通通付之一炬。”
  “至于吗?原先开朗的你变了,你开始极力模仿西施了吗?”
  “是啊!我变得很自卑,在人前抬不起头。又有一次我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眉,微微弯曲着身子蹒跚前行,那样子更加迷人了。于是我费尽心思模仿她,我对着铜镜模仿她的一颦一笑,走路姿态;过了好长时间。待我觉得已经很像了,我才迈出了门槛,谁知大家却这样对我,为什么?”我的情绪又激动了。
  “你别生气,别急。你这是何苦呢?真是智慧的悲哀啊!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她那是一种病态,你健健康康,又为何?”
  “我向往她的美貌,我追求她的美丽。”
  “你觉得美丽就是面貌的俊俏吗?”
  “不是吗?”
  “唉!你的邻居曾经告诉我,有一年,村里闹灾荒,粮食不多,人们都挖野菜。恰巧他的女儿病了,咽不下野菜,想吃一碗白米,于是你将自家的救命粮送了过去,是吗?”
  我思忖着:“是啊!我从小都是以善心对人,看到别人有难处,总会伸手帮一把。”
  “你的心地如此善良,这不就是一种神圣的美吗?人的美丽不在于身,而在于心。你在大家心中一直很美丽。”
  “可我追求面貌的俊美,不对吗?”
  “你没有什么错误,只是你不该盲目模仿、失去自我。你想想,你原先的眼睛炯炯有神,可模仿西施后,变成了一双淡然无神的眼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你应该看到自己盲目模仿后的弊端了吧?”
  三个月在交谈中飞快流逝了,我告别庄子,踏上了归途。田间麦芽已破土而出,一片葱绿,—派生机,冲破了先前的昏暗,一切都明朗起来了。我又忆起了那对田间父子,自己不是就像那个无知的孩童吗?
  其实模仿,可以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但盲目的模仿,只会让你碰得头破血流,饱尝“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惋惜。希望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我了。同时,我也明白了:“流星追求炫目,蝴蝶追求芬芳,我追求的应该是心灵的美丽。”
  我仰望天空,深深地吐了一口气,连同一切愁思。忽地发现——天好蓝。
  
  简 评
  
  崇拜偶像,就会产生自卑,就会对偶像的一切不加选择地盲目模仿,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丧失具有个性的原来的自我。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艺术地表现了这个观点。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扣题非常紧。那么,作者是如何艺术地表现这个观点的呢?我们仅谈两点。
  1.“东施效颦”的故事人人知道,东施就是古代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偶像崇拜者。她崇拜西施,竟然到了连西施皱眉都要尽力模仿的地步。基于此,作者就从东施向反对盲目崇拜的庄子讨说法切入来谈。东施讨说法竟讨了三个月,这三个月是东施洗心革面的三个月,她认识到了不加选择模仿的危害。这样,作者让东施来个现身说法,自己的观点就艺术地得到了阐述。这样说来,作者所写文章所选切入点选得好。
  2.写“我”去庄子家的路上,看到一对父子正在田间劳作。父亲将种子撒入翻过后松软的土地中,他的小儿子也抓起一把种子模仿着他撒向了另一边坚硬的土地中。看到这里,由于作者写得自然,总让人觉得是闲笔。到了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我又忆起了那对田间父子,自己不是就像那个无知的孩童吗?”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前面不是闲笔,而是伏笔、有了这伏笔和后文的照应,我们会突然明白作者这是在用类比的方法说明模仿就意味着无知啊!
  (闫会才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