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9期

语文呼为国事论

作者:刘汉城




  语文,被作为议案提进国家大事论坛,这可是新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第一次,不妨说是开天辟地第一回。
  2005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申丹先生,郑重提出一项议案:“建议在理工科大学本科课程中,增设中文科技应用文为必修课程;在录取研究生时,可将中文水平考查(中文语法和应用文撰写能力)作为录取参考。”
  申丹教授这项语文议案的缘起,是他了解到,目前在相当一部分青年学者执笔的书面材料中,文字粗糙、语法错误多、错别字多、文理不通。申丹先生认为,大学内不学语文,考研究生不考语文,是导致青年科技人员不重视中文的直接原因。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对中文的轻视和对英文的热衷形成的巨大反差表明,很多人因急功近利而忽视了本民族的文明价值和文化传统。
  从这项语文议案的提交全国人大,不难理解我国知识层面中,语文水平偏低的现象,已是令人不得不大声疾呼了!
  笔者作为一名语言文字工作者,在近半个世纪的工作中,所接触到的语文水平偏低现象,着实令人咂舌,其中有些事不可思议,有些事则发人深思。
  上世纪60年代初,我曾在上海空军第一文化学校担任过一段当时的大学语文师资培训班教员,接触到来自全国空军的文化教员、文化干事、宣传干事以及空军报社的编辑、空政文工团的演员等等,他们都曾是各部队的文化人,有身份有资历的“秀才”。然而,作为培训班学员,写起作文来,用词不当、语病屡见于文中,显露出语文水平之低与其身份、资历的不相称。诚然,这是学员的自然现象,也反映出进修语文的必要性。
  在我转业地方后,先后做过地方文艺刊物的总编(选稿、审稿、编排、校对、美编等)、广播电台的文学编辑、电视台的文艺编辑,工作中常与文字打交道,所接触到的来稿中,文字粗糙、语法错误、文理不通、错别字等语言文字毛病时有所见,有些挺好的题材却受累于语言文字,不得不一改再改,乃至失却时效。
  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语。语文,则是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是开启一切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各级在校学生,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在学习其它各门功课、各科知识时,就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纷繁的社会工作中,良好的语文基础,也是做好工作、取得成效的“通关绿卡”。
  语文之功能及其价值取向,既有微观的,也有宏观的。我清晰地记得,《语文报》1998年初曾刊载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教授杨叔子先生给厚辅编辑的一封信:《语文:做人做事的基础》,精辟地阐述了语文教育的要义。他将祖国的文字与语言同了解与继承祖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且同对祖国、民族有深入的认识与深厚的感情联系在—起,进而同将来全心全意为祖国、民族服务联系在一起。杨老认为:“母语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一个人素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德才的基础的基础,决不可丝毫轻视。基础不存,高楼安建?”他明确强调:“中国语文应该是一个中国青年、一个中国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
  这次全国人大会上,将语文教育、考查作为一项议案提交大会,是为国事而呼吁,足见语文的重要与社会的关注。
  教好语文、学好语文,关乎人的素质、民族的素质,实乃做人之大事、兴国之大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