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8期

独上高楼

作者:蒋薇薇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好一个“独上高楼”!抛开尘世的熙熙攘攘,孑然一身地追求心之所向,甘愿沉淀自己,达到人生的极美。
  伏尔泰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旅行者鞋底的一粒沙。”正是这粒“沙”搅得我们心神不宁,浮躁不安,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终日浑浑噩噩。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十年浩劫中选择了死,不能不说是一种屈服;顾城在新西兰的一个小岛上离去了,带着他那双能“探求夜的深邃”的黑色眼睛……生活成了他们鞋底之“沙”,他们受伤了,远方的高山在视野中模糊一片。
  同样经历了十年浩劫,一位老音乐家被下放到农场,终日劳动。平反后,人们惊奇地发现,他依然有杰出的才能,尽管他的双手已长满老茧。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很简单,因为我每次铡草都是按照四分之四拍的节奏。”他本可以选择混过十年,不会有人怪他,因为这是历史的错误。可他偏偏选择“独上高楼”,在逆境中无声抗争,锤炼自我,在暗无天日的时代紧紧呵护理想,为黯淡的世界增添了一丝亮色。
  独上高楼,留给世界的只是背影。
  不必在意外面世界的色彩,不必留恋耳畔的流水潺湲;坚守自己的光荣与梦想,给生命一次机会,一个空间,再多的流言蜚语都无所谓。几度浮沉几度秋,平民才子张中晓坎坷一生,倾心血于《无梦楼随笔》,思想性学术性让人叹为观止。他留给世间的不是一个屡受打击的穷弱书生的愤世嫉俗,而是一个思想者对生命的孜孜探求和不悔经历。“无梦楼”也许在那段时间他的人生真的“无梦”,可一旦醒来,提起笔,他就有了梦想——因为他知道,梦想在自己手中。于是他甘心沉淀下来,用一生写就这部巨作。谁能说他“无梦”呢?他独上高楼,正是为了梦想。
  不必慨叹人生短暂,更不必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只要坚持自我,一切的不可能都会变成可能。也需要经历破茧为蝶的痛苦,可三毛说:“阳光下,一年又一年,我只为了再生时蝴蝶的颜色。”
  独上高楼,沉淀自己,光彩人生。
  
  评点:
  本文将沉淀自己化为一个具体的人生姿态——独上高楼。小作者巧妙地化抽象为具体,以典型的事例构成了一个铺排式论说,它们之间又存在了对比论证的意味。
  (指导教师 江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