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5期

感悟.智思.史鉴. 察今

作者:尹鸿伟 李业成等




  
  感悟
  61岁的普通民工李绍为“千里运尸”
  尹鸿伟
  
  2005年的开头委实惊心动魄。由于家乡有“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风俗,李绍为和3个老乡决定把客死异乡的同乡假扮成醉鬼、病人,欲将其从福建运回湖南衡阳老家,中途在广州火车站被警方截获。
  “人是我一起叫来福建(打工)的,他死了,我要对得起这里!”李绍为用干裂的手指点着自己的胸口说。
  李绍为离家时身上只有50元,吃饭就差不多花光了,打工一个多月老板只发了95元,他只能背着亲如兄弟的老乡搭最便宜的火车“回家”。死者家属接到通知到达广州后,李绍为把死者的1100多元工钱悉数转交。
  如潮的评论中,除了少数人认为李绍为“无知、愚昧”,或指责“医院见死不救”、“包工头丧尽天良”、“政府缺乏关怀”,更多的人则被他的真诚和老实所感动,“看了报道,眼泪都流出来了”,他是“传统、真实的中国人”——无畏、仗义、善良、质朴。
  中国历史上有“千里送尸还”的传统。
  1942年,中国远征军200师师长戴安谰在缅甸战场牺牲,其属下历尽千辛万苦,抬着遗体在中缅边境的高山峡谷和原始森林辗转一个多月,留下无数死者遗骸,最后翻过高黎贡雪山回到祖国安葬。此事激起当时许多中国人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传为历史佳话。所以现代社会出现“运尸”事件,有民工“淳朴”、“愚昧”的个人因素,也有文化精神的传统因素,当然更多的是社会因素。
  同一时期,关于印度洋海啸捐款、派救援队的报道不绝于耳,可见中国不乏有爱心、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士,中国政府的积极工作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好评。但政府应该借此契机,为中国人的善行倡导一条畅行的通道,即花更多精力和资金在李绍为这样无依无靠的弱势人群身上——作为中国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太缺乏保障,太缺乏安全感了。
  有人评论:“单纯在世俗眼里是傻瓜,质朴在市侩眼里是愚笨,善良在势利眼里成懦弱。这是中国农民的悲哀还是中国社会的悲哀?”当今中国,饱享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盛宴的人已不少,但对于如何“做人”及“行善”,对于品格的价值判断,许多人却缺乏基本的认知。
  这一幕是当今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反映,唯愿更多的人理解它,直至改变它。
  
  智思
  诤言可贵
  李业成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中,白嘴鸭和一个人论年龄:年龄有什么可骄傲的,像中国,活得再长,还和一千年以前一样……我的脸上顿时火辣辣的,像被人打了耳光。这句话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后来读到一位作家写的一篇文章叫《白发苏州》,当然是赞扬苏州的古老文明,文中还提到美国建国二百年,资历远远不如我们一个小小的苏州。读到这里我忽然感悟,契诃夫文中的话是一句诤言 我们不只是一千年,而且是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还落后于他人,那是应当感到羞愧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我国的人口问题,可那时我们陶醉于地大物博,人多热气高干劲大,听不进这句诤言,结果造成今天这么严峻的人口问题。三门峡工程上马,事先专家论证,有人挺身而出,直言陈述利害,而几乎所有的专家都领会领导意图,鸦雀无声。结果后来大量泥沙淤积,工程尽废。那句诤言的千金之价白白地丢掉了。
  诤言轻则能改正一个人的谬误,重则能挽救一个人、一个民族。听惯了颂扬的人,特别是连谬误都有人颂扬,诤言实在是太急需了。言路是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步的。邓小平曾指出:“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史鉴
  做皇帝风险最大
  史式
  
  如果说,做皇帝也算是一门职业的话,可以说,这是一门风险最大的职业。因为其中约有半数的人死于非命,不得善终。
  根据杨剑宇所著《中国历代帝王录》一书中的统计数字,中国历代王朝,包括江山一统的大王朝与偏安一隅的小王朝,一共有帝王611人。其中病死的,也就是正常死亡的339人;不得善终的,也就是非正常死亡的272人,大致是各占一半。
  对于非正常死亡者的死因,史书记载得清清楚楚,估计没有多大疑问。其中死于刀箭之下的127人,服“仙丹”致死(其实是自己找死)者5人,创伤复发而死者4人,射杀者6人,毒杀者33人,勒杀(用绳子)14人,扼杀(用手)者2人,饿死者4人,沉杀者4人,闷杀者6人,拉杀(不知如何解释)者4人,惊死者8人,囚禁或流放致死者6人,被虐杀者1人,自刎者8人,自焚者3人,自缢者4人,投海者1人,落马跌死者3人,酗酒暴死者2人,死因不明者27人。
  至于病死的339人中,是否真的病死,那就要打个很大的问号。且不说那些名气不大的人物,就连秦始皇、宋太祖这样鼎鼎大名而又死得很不正常的帝王也被说成病死,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秦始皇是死在东巡的道路之上。他生的是什么病,不知道;死亡的确切日期,不知道。这能叫病死么?试想:赵高、李斯既已合谋假传圣旨,对太子扶苏与大将蒙恬赐死,他们还敢让秦始皇活着回到咸阳么?秦始皇既可能是被害死,也可能是生了病,被赵高、李斯趁病加以谋害,绝不会是单纯的病死,这是最明白不过的事。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谣传很多。他临死前只有其弟赵光义在身旁,所有的侍从都被赵光义驱出。兄弟二人曾有争执,有人见到烛光摇晃,又听到斧子落地之声。从烛影斧声,就不难推测赵匡胤是被害死的。哥哥死了,弟弟继位做了皇帝,这个疑案当然就无法查清——谁敢去查?从赵光义继位之后赵匡胤的儿子相继暴死一事看来,赵匡胤也不会是真的病死。有些朝代,例如东汉与晚唐,朝廷大权掌握在宦官与外戚之手,他们立些幼童做皇帝,便于控制。这些小皇帝大都未成年就病死了。这不是他们长不大,是有人不想让他们长大。“病死”的帝王之中,恐怕会有百分之几十并非真正“病死”,而是另有原因。
  可见,帝王这个行当确实是一种高风险的行当。
  
  察今
  《史记》的遭遇
  司马心
  
  某重点中学开出人文素养类课程,其中“《史记》选读”,莘莘学子,无一选择。同样夭折的,还有《红楼探幽》和《诗词赏析》……
  《史记》遭遇“0选择”,表面上看,是“高考指挥棒”在作祟,其实,还有一支更深沉的“指挥棒”在“导向”。
  8年前,18集电视连续剧《司马迁》拍成,为了吸纳广告,编剧、导演找了数十位企业家,然而无一知道“司马迁是何人”,因此也无意掏腰包,弄得《司马迁》差一点胎死腹中。企业家的不知司马迁和学子们的“《史记》0选择”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示范”,对于莘莘学子,难道不是一支更沉沉的“指挥棒”么?
  但这毕竟是一种错觉。在市场经济初期,似乎只要浑身是胆,便可以包吃螃蟹,何须腹中的经纶?然而今天,市场规则日趋完善,就要讲雄才大略、科学人文了。已有大批“第一代”企业家痛感到这一点,他们的“第二代”,今天不是多在耶鲁牛津苦读么?北大的名家讲学班,8000元一天的门票不是抢购一空么?南怀瑾的说教乃至雨果、托尔斯泰的名著,不也已经开始爬上老板们的书架?可惜这种悄然变化,我们的莘莘学子不知道,而媒体舆论又只讲李嘉诚的“小学程度”,“送外卖”时代的吃苦拼搏,而不提李嘉诚的四门外语和满腹经纶,难怪莘莘学子,要“拒绝《史记》”了……
  《史记》的遭遇不能怪孩子,它足以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