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巧写“另类”行为

作者:傅炳民




  生活中“另类”的行为举动,
  处理得好,能鲜明生动地表现出人
  物的美好品质或特点,并且在一定
  程度亡拓宽选材的范围,使文章的
  题材凸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偷
  
  “偷”,无论大盗还是小偷,都是
  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但鲁迅先生在
  《社戏》中却能巧笔写“偷”,生动鲜
  活地表现出偷者可爱的童趣和性格特
  点。请看: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
  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
  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
  来的是桂生,说足罗汉豆旺相,柴火
  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
  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
  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
  豆。
  “阿阿,阿发,这边足你家的,这
  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
  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
  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他于是往来地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
  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
  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
  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
  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
  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此处的“偷”,带有一定的游戏
  性质,毫不令人生厌。乡村少年质朴
  (如阿发的憨厚)、聪敏(如双喜的机
  智)的性格特点以及人与人之间亲密
  和谐的情感,孩子们的童心和野趣,
  在“偷豆”事件中得以充分地展露。
  
  撒谎
  
  撒谎往往是人人都讨厌的行为。
  但写作中,写好“撒谎”这种“另类”
  行为,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将要表达
  的情感凸现给读者,使文章收到特定
  的表达效果。如:
  中午回到家,妈妈早已把饭盛
  好,放在桌子上,饭菜的香味直扑我
  的鼻子。我拿起筷子,旋风般地舞动
  起来,瘦肉、鲜鱼,先后跳进我的嘴
  里……
  吃着吃着,我忽然发现妈妈只
  夹洋山芋吃。我问妈妈:“你为啥不
  吃鱼肉?”她笑了,说自己不爱吃。可
  是昨天中午,妈妈给我做的是茄子
  烧肉,刚上市的新鲜茄子我吃得津
  津有味,而挑剩下的肉,妈妈却悄悄
  地夹到自己的碗里。
  我没心思再吃菜了,心里翻腾
  起来妈妈今天不吃肉,可昨天为啥
  吃剩下的肉呢?妈妈的口味真奇怪,
  我爱吃的她偏偏不爱吃,而我不爱
  吃的她偏爱吃。噢!我终于明白了其
  中的奥妙。
  第二天中午吃饭时,妈妈又特
  地烧了我爱吃的红烧肉。我先尝了
  一口,故意说:“妈,今天烧的菜怎
  么没味儿呀?”妈妈笑咪咪地说:“不
  见得吧!”我撒娇说:“就是没味儿,
  您尝尝!”妈妈赶紧尝了几口。听到
  我在笑,妈妈才悟出我的用意。
  妈妈甜甜地笑了,我也笑得更
  欢了。
  母女俩这充满爱心的谎言,体
  现的正是人世间最可贵的亲情。
  
  设圈套
  
  “圈套”是个贬义词,指使人
  上当受骗的计策。但在写作中,正
  确认识并写好这类“设圈套”,有
  助于读者感受“圈套”设计者的良
  苦用心和一片真情。《识破圈套》
  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
  评委们交给世界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小
  泽征尔一份乐谱让他指挥演奏。演奏
  中,小泽征尔发现有不和谐的地方。
  他认为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
  重新演奏,但仍不如意。于是,他把
  目光投向评委席。在场的作曲家和
  评委会的权威人士都郑重地说明乐
  谱没有问题,其中一位还站起来说
  “先生,是不是你的听觉有些问题?”
  面对着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
  他思考再三,突然大吼一声:“不,一
  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
  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作者正面叙述了评委们“设圈
  套”。这个“圈套”设得实在是好。它
  新颖、得体,毫无破绽。既表现出伯
  乐们相马的手段别具一格,也表现
  了评委们选真才、用能人的良苦用
  心;同时,还启示人们:只有实事求
  是,大胆坚持真理,才会受到别人的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