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4期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作者:重庆考生




  在弘一法师绿树遮映的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喜交集”四个红色的耀眼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对于这样秘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只言片语的,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的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喜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的,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了这一点。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行动之时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又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同样存在于人的空间里,我们不免发现古人的自我认识相当清醒。太多的文人骚客,仿佛除了写作与习画,其他的事很少顾及。李贺说:“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谢如枯兰。”才二十岁的人,心旌已经褴褛,像他这样的年龄,正是旁人急于升官进仕,正是他人期望宦达的年代,而他却不再顾及这些,当后人抽丝剥茧地打开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产物时发现,唯独凄美与惊艳——这令人惊讶的精神果实,没有蒙翳。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如今,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在无功利的同时,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的人,早已销声匿迹。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认识自我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业家劳心劳神,政治家殚精竭虑,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源溯流,从自己认定的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最终他会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将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整个大海。
  
  简评
  
  这篇文章选取两组人物诠释话题,他们在面对别人过高或过低的期望时,通过自我认识,有的坚守自我,有的“走向辉煌”,从而充分证明了“自我认识”在人生命运中的重要性。主旨鲜明,材料丰富。
  全丈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形象、生动而有力度。
  
  
  
  
  
  
  
  
  
  
  
  
  
   (唐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