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大正句王经白话




大正句王经白话

编撰者:自明居士 [2007/02/27-2007/05/14]


  大正句王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 诏译

  1.我听闻如以下所述:一时尊者童子迦叶在憍萨罗国,游行到了尸利沙大城的北方尸利沙林鹿野园中停留居住。当是时有位大王名字叫做大正句,管辖尸利沙城。这一位大王从来不相信因果,常常都会这样讲:世间上没有来世也没有化生,他常常都在宣扬这样的观念。

  当时在尸利沙大城中有一些大婆罗门及一些长者居士等等,互相走告说:有一位沙门叫做童子迦叶,来到此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当时尊者迦叶于此城中其大名大家普遍都知道,而此城中一切人民,素闻迦叶善于演说佛法概要,常说种种深妙的佛法义理,已证得无病常行头陀的果位,此大阿罗汉今天既然来此我们应当前往供养,我们等等应当一同前往到沙林鹿野园中礼觐供养,于是城中大婆罗门及长者等等,就一起出城北;前往尸利沙林鹿野园中想要拜访迦叶尊者。

  当时大正句王在高楼上,远远的看见城中婆罗门长者等共同出城,走到城北前往尸利沙林鹿野园中,大王既看见后就问侍臣说:为何城中婆罗门长者共同出城,前往尸利沙林鹿野园中。

  侍臣禀告大王说:有一位沙门名字叫做童子迦叶,游化到此大城之北尸利沙林鹿野园中停留居住,是故城中诸婆罗门及长者等,共同出城礼觐供养。

  大王听闻所奏即告诉侍臣,你可前往那里宣告所有婆罗门及长者等等,叫他们先停下来等我,我会快速前往与你们一起会合一起前往,礼觐沙门童子迦叶。为何缘故?如我所想,怕你们及婆罗门长者等等,被该沙门童子迦叶以邪法引导,不依智慧常识妄称有人有未来世,及有化生。

  当时该侍臣接受大王命令后,立刻前往婆罗门长者处所宣示大王命令,告诉大家说;大正句王宣告你们稍等一下,他会来与你们一同前往,礼觐沙门童子迦叶,众人听到命令后不敢前进。

  当时侍臣传达大王的命令后,回到大王处所而上奏说:臣刚才奉命前往婆罗门长者等等的处所传达您的圣旨,命令婆罗门与长者等等先停下来等您,大王应该尽速前往与他们会合共同礼见沙门童子迦叶。

  这些大众奉命已停止不前进,当时大正句王严整车队出于宫城,与婆罗门及长者大众共同前往尸利沙林鹿野之园,大王其心憍慢所乘车驾一直到不能到达之处,方乃下车徒步而进,行至园中尊者住处。当时大正句王与婆罗门长者大众,大王等见于尊者童子迦叶,初未信重不甚恭敬,大王与尊者互相问讯退坐一边,当时婆罗门长者众等,见大王如此也些微郑重,才共同互相围绕而坐。

  当时大王就问说:尊者迦叶,请听我说,就我的见解,世间上没有来世也没有化生,我的见解是如此,尊者你觉得如何?

  迦叶答说:大王你若想听我解说如此道理,应先当诚心谛信而住。

  大王即答说:唯然受教。

  当时迦叶告诉大王说:大王你看天上日月是有还是没有呢?则此世来世其道理相同,不知大王,你有何看法?

  大王说:迦叶,若是指日月的此世来世,我的看法与尊者相同。

  迦叶又说:如大王所见,日月如是有的则来世应该也是一样,大王,不应执着如之前的见解。

  迦叶又说:大王,如沙门婆罗门乃至应供世间解等,须知道一定有因果及此世来世,若以智慧自通如实了知,大王,不应如之前执著于自己的见解。

  当时大王执迷未省,告诉迦叶说:你今天为何如此说,这样的一个例子如何叫我相信,如我的见解,实无来世,而你迦叶不要强言说有。

  迦叶右告诉大王说:你今天大王的身躯是有还是没有呢?假若大王此身是有,为何说没有来世呢?要怎样来证明呢?

  大王答说:尊者迦叶,我今天有个比喻可证此理,说明今天此身躯是有,但来世即无。

  大王说:迦叶,如我的亲属感染疾病,缠绵既久将要命终,我当时前往该处问讯告诉他说,你疾病深重一定知道不可存活,假若是要殒殁必有相嘱,我听闻沙门及婆罗门有如此说法,假若人破戒造恶业者,命终之后堕于地狱,如沙门婆罗门等之言论若真实,你们等等亲属命终之后必堕入地狱,为何?你们诸亲属破戒造罪,以此当知必定落入恶趣,若在恶趣应当会派遣使者来,或自己来告诉我,我今在地狱受极大苦楚,你若来报我必前往救你,但事实上,人死去者多,未曾有回来告知者。迦叶,如我的见解,以此断定并无来世。

  迦叶回答说:大王,此比喻虽然听似有理但其实并不完全是。我问大王,譬如有人触犯王法,被执法人员抓到,带到大王您那里处理,此人违犯如此等等的罪不敢隐瞒,大王听闻执法人员所奏即命令司法之人,命令将此罪人反绑两手牢固其身,载往市集多人聚集之处,鸣鼓告示,今此罪人犯如此法,让东西南北遍于城内的大众皆知,然后带此犯人出城,依法处断。

  司法人员奉命,即带罪人,反绑两手牢固其身,载往市集多人聚集之处,鸣鼓告示,今此罪人犯如此法,让东西南北遍于城内的大众皆知,处处告示,大众知道后带领犯人出城依法处断。如此的罪人,即将要赴法时告诉监守人员说:希望你可怜可怜我放我回去一下,回到家中来辞别亲属,大王,这个监守人,敢放这个犯人回家一下吗?

  大王回答迦叶说,不敢。假设此人不管怎样的哀切恳求,此监守人也不敢放,因为王法所规定没有办法这样做。

  尊者迦叶又说:大王,您的诸亲属以罪业的缘故,命终之后堕入地狱之中,以其罪业的缘故常受苦楚,此诸罪人告诉狱卒,乞求能够暂且放还回到人间,去到大王您那求大王救苦!大王,此地狱的狱卒肯放他回来吗?

  大王答说:不能也。

  迦叶又说:大王,此道理等同于世间,绝对不会放回。大王,请勿将此譬喻等同于来世,此乃一种自己的论述不是正理,所以当知,有今世者定有来世,乃至沙门婆罗门应供世间解,以智慧自通,才能了知真实,不应更执着如前面的见解。

  大王又说:尊者迦叶,此言论不是我要讲的意思,不应讲实有后世。

  迦叶告诉大王说:大王您的意思如是,难道又有其他譬喻可为证吗?

  大王说:迦叶,我今天更有亲属的譬喻可以为证。迦叶,又如我亲属染于重病,若其命将终了时还当付嘱告诉病人说:我听闻沙门及婆罗门常作此说,若人持戒修诸善法,或有惠施三轮清净,见他人殊胜不生嫉妒之意,此人命终可生于天界,若该沙门及婆罗门所言诚实,你命终之后必生天界,因为我观察你常具戒品及修善法,三轮清净而行布施,且于他人殊胜功德不生嫉妒之意,以此当知道定生天界,假若得生天界应当派遣使者前来,或者自己前来通报于我,说现今已得生于某天受于快乐。迦叶,我诸亲属假若有实生天界必会来相报,为何亲属但见命终而没有前来通报的呢?以此当知,定无来世。

  迦叶告诉大王说:我也来说一个譬喻,让大王了解实际上是有来世。大王,譬如有一个很臭的大坑人们不想靠近,假若当时有一个人不小心堕入其中,臭秽难堪赶快出来,既然出来后就赶快用各种清洁剂清洗沐浴,又以各种香料涂抹在身上,身体清香清洁之后,又以各种特殊微妙的衣物及珍宝鲜花来庄饰在身上,安住在家中享受快乐。大王,你觉得如何,这个人还会去那个很臭的污秽的大坑里面吗?

  大王回答迦叶说:不会去也。这个污秽的恶坑不是人所乐去的。

  迦叶又说:大王,你所举例的那个人化生到天上也是如此,既然得以生天,哪里又想要回到人间来呢?再者大王,人间百年等同于忉利天是一昼夜,大王亲属修习各种善法,既生于天界昼夜受乐,哪里会想到来告诉大王说,我已经化生于天界昼夜享乐了。大王,你与天人寿命长短相等吗?

  大王回答迦叶说:不相等。

  迦叶又说:大王,天界与人界本来就互相隔离,不应该愚昧的以为会回来相报,然后才相信人有来世。大王,沙门婆罗门应供世间解,乃至后世之人当知实有来世,可以以自己的智慧如实了知,不应该还是说没有来世。

  大王又告诉迦叶:如尊者你所说也还不可信,为何原故?你所说人间百年等同于忉利天为一昼夜,是有什么人来告诉你人间百年等忉利天为一昼夜吗?

  迦叶答说:如大王所了解的事,一个出生就是盲眼的人的譬喻,生而眼盲的人本来就不知道青、黄、赤、白、细、妙、粗、恶、长、短、的外相,便会说:本来就没有青黄赤白细妙粗恶长短的外相,又说:我也不知我也不曾看见。此生而眼盲的人因为自己看不见,便执着的说,世间本来就没有青黄赤白乃至长短的色相。大王:请不要跟一个生而眼盲的人一样,执著于世间没有色相。

  大王告诉迦叶,如我所了解的,天界,假若实际上有者我就说有,实际上没有我就说没有,为何令我说实际上有。大王又告诉迦叶,你不是一个善人,为何呢?我所见的本为真正的事,为何说我跟一个生而眼盲的人一样。大王又告诉迦叶:你前面所说生天等事,我实际上不信,假若相信此言,就好像吃毒药,就好像刀上身,就好像从山上坠落,是在自害其命,如此的诸恶我都要远离。

  迦叶又报告大王说:我想起以前有一个婆罗门,其家中非常富有但已经到了老年,只有一个儿子年纪才十六岁,其母亲就已经过逝,这个婆罗门不能忍受鳏寡独身于是又再娶妻,不久之后其妻就有了身孕,此时其妻还未生产而这个婆罗门却也命终过逝,于是此婆罗门的儿子就告诉继母说:家中财物金银珍宝,乃至一切受用的东西都是归属于我,没有别人可以分享我的财物。当时此继母听闻其继子的话后,就告诉其继子说:我今天所怀的身孕乃是你父亲的遗腹子,应该等待其长大后与你均分遗产才是,其继子当时还是坚持他的说法,其继母想说,此子年幼性情迷痴,虽然跟他讲,但是他不能理解,但又以因为贪惜这些财物想急着生产,想了很多的办法想早一点生产,所以怀孕时日不足就生产,反而损伤了这个小孩。

  大王,这个女人因为贪快反而损伤了这个小孩,大王,此乃因为愚痴对事务不了解才会有这样的决定。

  大王又回说:迦叶尊者,不要再像前面所言,持戒修善及行惠施,命终之后得生天上,寿命长远常处快乐,我实在不信。我今天若相信迦叶你的话,就好像吃毒药或是受刀剑砍杀,或是像从高山跳下乃是自害其命,为何迦叶,一定要这样说呢?如我所说的一定无有人无有后世也无化生。

  迦叶又告诉大王说,难道你还有什么譬喻来证明此事。

  大王说:迦叶,我还有譬喻来证明此事,能够知道无有人无有后世亦无化生。

  大王告诉迦叶,例如我的亲属染上重病,我就前往他的处所向其安慰问讯,命尚未断时还跟我谈说其苦恼之事,直到命终之后就没有再跟我说有什么苦恼来的,以此可知道一定无后世亦无化生。

  迦叶告诉大王说:我想起一前有一个聚落,其聚落中的人民不知道海螺的长相,也不曾听闻海螺的声音是怎么出声的,忽然有一个人从外地而来,来到此聚落而便在此休息住下,此人持有一个海螺来作为供养的道具,每天会拿着海螺来到圣像前鸣螺供养,供养之后回到住处,当时聚落中的一切人民,忽然听闻螺声都感到惊讶奇怪,互相谈论说:此声音到底是何种声音,我等众人不曾听闻。

  大王,当时聚落中一切人众共同前往海螺处,就问此海螺说:你这个螺从那里来可否依实回答,你若不说我就要把你打破,海螺啊你若知道我们的意思就快跟我们说。

  大王,这里的众多人民,对于海螺的长相及海螺声音,本来就不曾看见不曾听闻,所以要使这个海螺回答,而海螺既无生命岂能言答,就像什么,就像大王,与命终的人想要共同言论,人既然命终岂能再说话,大王不应该有这样的看法,而论断无有人及无后世亦无化生。

  迦叶又说:有一些沙门婆罗门具有天眼者,能够以清净的天眼看见于人死于此地后往生到他处,其死后的状况不论是好恶端正丑陋,或得生于天堂中或堕入恶趣之中。所以大王,如此的这些事情都能够证明,不应该一直说没有后世亦无化生。

  大王说:迦叶,你虽说此喻但我心中仍不相信,如我目前的看法定无有人亦无化生及无后世。

  迦叶又告诉大王说:假若如此,你还有什么譬喻可证明无人亦无后世及无化生。

  大王说:尊者,譬如有官吏执法办人,等到要办事时却自己违背条制,后来被人举发国王于是知道此事,乃命令其他执法人员将犯罪人依法断理。国王又命令说:此犯罪人可绑其双手,押解至赴法处而以苦刑来处治,又以绳索绑住来秤量轻重,又割皮又削肉并吊起来放在它处,此人仍活着知道这种痛苦,假若命已断自然无声息,又此罪人命末断时其身即柔软,命既断后其身僵硬,至于轻重死活不同。尊者:我以此知道定无来世,亦无有人复无化生,因为此人并无任何现象可发现它有转生。

  迦叶又说:大王,我以下所说看你觉得如何?譬如铁球也有轻重软硬之不同,其铁热时体轻而软,其铁冷后体重而硬。大王,有情无情都依照四大而成(地、水、火、风),因为四大有其聚合与离散(佛说四大皆空,只是因缘聚合),所以有软硬冷热之不同,勿将此理比喻于后世及化生等。大王须知:实际上是有一些沙门婆罗门或具天眼者,能够以清净的天眼看见于人死于此地后往生到他处,其死后的状况不论是好恶端正丑陋,或得生于天堂中或堕入恶趣之中,所以大王,如此的这些事情都能够证明,事实上是有来世及化生等。

  大王说:尊者,如你所说实在不可信,我心中还是认为,实无有人无有后世亦无化生。

  迦叶又告诉大王说:请不要再有譬喻说无人及无后世亦无化生。

  大王说:我又有譬喻可证此理,尊者,譬如有人犯极重的罪,有下臣知道后就禀告国王,今有此人犯极重罪,国王既然知道后,乃命令执法者捉绑罪人依法断理,法司奉命后就将罪人,绑其两手在大锅里煎煮,国王并下令,者到糜烂能够看见骨头为止,并可于锅中以棍子翻搅,仔细找找看有没有后世人及化生等等出入的痕迹,法司奉令后依照国王的旨令,煮到糜烂后并在锅中翻搅寻觅,始终不见有后世之人及化生等出入的痕迹,乃至展转重重寻觅亦终不得而见。

  大王说:以此譬喻得知,事实上无有人无有后世亦无化生。

  于是迦叶禀告大王说:大王,譬如有人于睡觉时梦到一处殊胜的花园,花园中有种种树木,花果茂盛池沼清洁,其人在梦中非常快乐。大王,此园林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又此人在里面玩得非常快乐及出入此花园是真的吗?

  大王回答迦叶说:不是真的。在梦中所见的都不是真实的。迦叶回报说:也就如同大王您所认为的事情也不是真实。大王,要诚谛的相信事实上是有人有后世有化生,乃至实有沙门婆罗门,具清净天眼能超越世间,看见于人死于此地后往生到他处,其死后的状况不论是好恶端正丑陋,或得生于天堂中或堕入恶趣之中,都是真实,不应更执著于自己的看法。

  大王说:尊者,为何你一直这样说呢?如我之意定知无人无有后世亦无化生。

  (此段的意思是说,大正句王强调若有来世一定有迹可循。而迦叶尊者解释说:身为人这个阶段也像作梦一样,并不是真实的我,也只是藉假修真,或是一种轮回罢了,有得道之人看得见,我们看不见罢了。)

  迦叶又告诉大王说:您又有什么譬喻可证明无人无有后世复无化生。

  大王说:尊者,我又有譬喻可以证明此理,譬如有人执行王法但自己违背了法令,有臣子禀奏国王乃得知,命令其他执法人员询问实情,这样的罪很重所以就命令以苦刑治办,就命令执法人员先割皮肉;然后断筋脉;折骨挑髓,找看看有没有于人及化生者。法官奉命用此法施行,如国王所说不敢违越,一一照着顺序于皮肉筋脉骨髓之内,找看看有没有于人及化生等,但始终不见有人及化生等等,大王告诉尊者,以此譬喻得知实在无有人亦无化生复无后世。

  迦叶回答说:大王,我想起以前有一个道人住在山中,当时有商人率领了很多车辆载了很多财货,靠近道人的庵宅休息,当时该道人乃于隔日去查看该休息的地点,怕他门遗漏了财物,果然于该处看见一个童子,才脱离哺乳不能识得东西,此乃是众商人所遗漏。道人慈悲怕这个童子饥渴饿死,带此童子回到庵中如同亲人般的养育。而此道人以专事火为修行,常专心的添续柴薪未曾断灭。

  而此童子渐渐长大年纪已到十五六,道人心想,童子已经长大应该可以交付责任,有一日道人因为有事将要去城里,所以要离开庵所,即告诫童子我有事需要暂且外出,庵中的火要像我一样添续木柴不要令其熄灭,交代完后便离开。

  道人出去以后,童子愚痴由于贪玩,忘记要照顾炉火,因为没有添加木材所以火就熄了。当时童子发现火灭了,就赶快找一些木柴放进炉内,就说火啊赶快出来,你若不出来我就要对你不利,此童子苦切哀求,火终究不出来,火不出来就更发出恶言,火啊你若不出来我就要打你,当时童子求火而火不出,心中就感到忧虑,道人回来以后必定要骂我,就一直在想这件事,道人办完事后回到庵中。看见童子默默的坐着便知道火已经熄灭了,告诉童子说:你是不是贪玩导致火熄灭了?童子答说:我因为忘记所以火已经灭了,火灭之后我就堆放木材于炉中,不管是以好话坏话拜托火,而火就是不出来。

  道人说:你实在是很愚痴,火若熄灭后必须要有火才会再度燃起,不曾听说有放入木材于冷灰中而有火会自然出来的。假设你于炉中堆积很多木材也是没有用的。

  迦叶告诉大王:大王,此童子于火熄灭之后于灰中想要去求火,就好像大王愚迷不回,于死尸中搜求于人及化生者,有这样的执着与断见,大王,应该知道事实上是有人及有化生有于后世。

  大王告诉尊者:不要一直这样说,我如果相信你所说的必定会被后世的人所批评,为何缘故,今天在此的人便会说:大王自从前以来都不相信因果,常常都会说,无后世及无有人亦无化生,今日却被迦叶所劝化。

  迦叶又说:大王,我想起以往有二个商人,都有非常多的财宝,后来因缘际会于某一个时间相约为同伴,一起前往其他地区贩卖货品营利。此两个商人,又各个再邀集其他商人做为同伴,于是各各准备了很多车装了很多货,列队整齐同日上路,此次前往做生意路途遥远,凶险再所难免,其中有一个商人知道此路前有艰险,告诉其中一位商主说:你知道吗?前面路况艰险没有人烟,我门商众既多应该要预防准备。

  二位商主商议后,决定分两梯次前行,其中一商主先行,所有米面饮食所需要用到的,乃至于柴薪都带到,往前走之后,忽然遇到一个人从对面而来,身躯很大人很黑两个眼睛都是红色的,头发稀疏而且衣服褴缕,驾了一辆驴车,他的样子看起来有如鬼一般。

  此商主就问他说:仁者,前面的路还有饮食柴薪等等这些民生用品贩售吗?该人答说:前面的路途之中,饮食柴薪等等物品非常多,都不虞匮乏,你们所载的东西都可以先放下,以免载了这么多这么重的东西拖累行程。此时商主听闻此话后,就告诉众商人说:你们等等都听到了这些话,前面路途之中饮食等物都不虞匮乏,为何要都带这些物品来拖累车马呢?商主及他的同伴没想那么多,便把所有的补给物品都先放下。

  就这样走了一天之后乃至于日落西山,只看到旷野没看到人烟,四顾杳然无所取给,既没有吃的什么也没有,所以受到了饥渴之苦,忍了一整夜又勉强前进,于第二天又走到了晚上,还是只在旷野中四周什么都没有,大家都在讨论前面所遇到的人,想想其相貌有可能是遇到鬼,我们等等无知随随便便就相信他所说的话,乃因为此妖惑人以致如此,如此一直到了第三日,人马俱乏已经不能推进,大家相看无语,只有停下来等死罢了。

  另外一个商主隔日前进,也是遇到了那个人从对面而来,也是向那个人问说:前面路途之中会有饮食及所须物品可以购买吗?那个人如同前面一样妄说,饮食及所须物品都不缺少,为何要带那么多的东西呢?这样会加重车马的负担变慢,这些物品都可以放下。

  后面这个商主智慧聪明,凡作什么事都会仔细评估考虑,素来就知道此路有大旷野艰险之处,观看地形地物就知道此路必不简单,又观察此人相貌不好且其随身之物粗恶,有可能是乱讲不可相信,与诸商人议论后并不采纳该人建议而继续前进,到了第三日忽然于路上看见先走的商主及众商人饥饿疲乏停在路边,问明状况后果然是相信该丑恶之人的妖言所误,于是商众共议即以现在所持有的饮食均分互相救济,令所有的商众共同度过此艰险。

  大王,第一个商主,因为愚痴的缘故相信此妖人妄言,以致于险路上受到大苦恼。大王,此人因为愚痴的缘故作出错误的决定,所以于于长夜中受到大苦恼。

  此时大王听闻此话后,告诉尊者说,请勿再引用譬喻,我的心不会改变,为什么呢?唯恐我国人说我毫无定见,说正句大王常常在说,实在没有人及无化生亦无后世,今日却被迦叶所劝化,所以我今天决定不做任何改变。

  当时迦叶又告诉大王说:昔日有二个人因为想要经商常常结伴,钱物虽少但有利相报,约定后就择日而行,不久之后就到达他国,该地方产麻价贱有利可图,二人议价完后出钱收买,装完后担负而行,说到其他国后有利润就卖,到了他国后看见兜罗绵可以赚更多钱,应该可以先卖麻再买兜罗绵。

  其中一人较有智慧,找寻他人把麻卖掉换买兜罗绵,另一人无智慧告诉同伴说:我不换麻为兜罗绵,为何原故?因为此麻是从很远的地方挑来的,所以我实在不能便宜的换掉。二个人此日起就各自担负着货物,继续前进又到了另一国,此国产丝可能获利又会比绵更多,这一个有智慧者,便将他的绵卖掉再转为丝。另一个无智慧者又说了跟前面同样的话,不能随便将麻更改为丝。

  二人担负着货再往前走,到了另一国中其疋帛非常的便宜,若比于丝其获利倍数更多,其中有智慧者看获利机会更多,便再将其丝转为疋帛。另一无智者因惜其麻,乃是自远处持来不肯转卖。二人担负着货又继续前行,到了另一国此国中唯有矿产,疋帛甚贵但白银之价却便宜,若将疋帛交易为银更有百倍之利,此一有智慧者变卖疋帛买白银其利百倍,当时无智者仍然说此麻尚未得到高价所以惜而不卖。

  这一个商人智者又听人家说:某国出产黄金且没有白银,即呼伴说可前往该国,不经时序(还没从热变冷或从冷变热的时间)到达该国中,此一智者便卖其白银来买黄金,买到黄金后把玩欢喜,私自觉得,我离家前钱物很少,一开始买麻后已经觉得可以获得大利,没想到最后竟然可获得黄金,这个世上的贵重物品不过就是如此了,带回到家乡一定足以致富。即告诉同伴说:我们出来已经过了很久了,应该可以一起返国了,可将此所得供养尊亲。

  当时担负麻的人告诉同伴说:我本来买麻希望得厚利,但到如此其利反转为轻微,你今天要回去岂敢耽搁滞留,也一起担负一起回去,假若遇到高价随处可将货卖了,商议完毕后就择日循旧路而归,因为已经离家很久了宗亲得到信息之后,所有家人共同一起出郊外来迎接,欣喜非常各归还自己的家里。

  获得黄金之家的商人,父母妻儿询问获得何利,家主报说:得到的黄金足可致富,乃至于其他宗亲亦可帮助给予救济。另外担负麻的家人也问,你的经营应当可获得何利,此人报说,只有这些麻没有其他东西,家人听闻后苦恼其心,告诉该人说:像你这样的经营,我等宗亲不免流于贫贱。

  迦叶告诉大王说:该担负麻的人是执性愚迷,虽然目睹真金却不肯交易,以致令所有亲属苦恼,也就像大王不自觉的执著于自己的偏见,会长夜受苦后悔难追。

  大王听闻此语后告诉尊者说:我不想更改我的看法乃在于,因为此国中人都知道我原先的看法,假若我改变看法怕被国中之人所议论说:正句大王常说无人无有后世亦无化生,今日却被迦叶所劝化,我一定不能承受这样的耻辱啊!

  迦叶回答说:大王,我想起以往有不律之人,畜养群猪求利为活,若往他处看见粪秽都会收拾带回去,藉以饲养群猪。有一次没想到途中路上下起大雨,便造成秽污满身其心便有后悔,我干麻带这些粪秽。大王,此不律之人为众所轻贱,因为弄脏了身体的缘故尚且后悔,大王处于尊位,只是怕一些流言,就执着而无法放下心中的偏见。

  当时迦叶又说:大王,我之前种种的巧说譬喻,是要令大王舍弃自己的断见,让您知道有后世及相信三宝,大王却因为面子问题为反对而反对,我今再为大王说一个譬喻,假若您相信的话就请自己好好的想一想吧。

  大王回答尊者,请为我说吧。

  当时迦叶告诉大王说:我想起以前有一只猪名字叫做大腹,当时大腹,带领了猪群进入深山当中,于山野中忽然遇到狮子,狮子看见猪就告诉猪说:我是百兽之王您们赶快让开让出路来,大腹回答说:叫我让开路来免谈,但如果要打一架的话我必定奉陪,但请等一下让我披上盔甲。当时狮子就说:你是什么族类是什么名字,竟敢邀我相斗,你要披上什么盔甲随便你。当时该猪大腹,就前往污秽的土粪坑中打滚将这些土粪涂满全身,回到狮子前说好了,可以开始打斗。当时狮子告诉大腹说:我是百众兽之王,常常以獐鹿等兽而为食物来吃,假若是比较小的或老弱者尚且放弃不去吃他,何况你这只这么脏这么臭的身体,假若与你互斗实在是会弄脏了我。

  当狮子即为大腹,宣说偈说:汝本不净身,今复加臭秽,汝意求斗者,我即堕于汝(我就跟你一样的意思)。

  迦叶尊者告诉大王说:大王你所持的知见,就好像该猪与狮子斗,我就如狮子先堕于汝。

  当时大正句王听闻尊者迦叶说此话后,深心惭悔告诉迦叶说:尊者,我从一开始听到日月的譬喻时早已经相信,但因为想听闻尊者智慧辩才的缘故,所以说一些话来激引你宣说,希望尊者,了解我的诚心知道我已经信伏,誓愿归依迦叶尊者。

  迦叶回答说:请勿归依我,我归依的地方叫做--佛、法、僧,您应当归依佛、法、僧。

  大王又告诉迦叶尊者说:依尊者教导归依佛法僧接受近事戒。(五戒)

  从今天而后发誓,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终于身命持佛净戒。

  当时大王受化导后,诚心向佛受三自归,永奉五戒,与婆罗门长者等,欢喜踊跃礼拜而退。

  大正句王经终—这最后一段点出了一件事,连迦叶尊者这样的佛陀弟子,都不敢接受他人的皈依,而是请大王皈依佛法僧三宝,何况是我等世间的凡夫,竟敢请弟子来皈依自身,真是何德何能啊,所以不管在何处,皈依三宝,并以佛陀经典为修行法门,才是大道啊。

创建时间:2010-11-16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