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甜蜜十六岁第6节 老爸的秘密



  父母应该让子女知道,自己也曾年轻过,自己也曾有过自己的十三岁,十六岁,十八岁,二十岁。自己也曾跟子女一样,调皮过,反叛过,浪漫过,迷茫过,忏悔过,骄傲过,做过错事,做过好事。这不但可以拉近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使上辈和下辈更亲密,而且可以让子女学习人生哲理,从而感悟到,不管哪个时代,不管哪个地方,人生的基本道理,都是一样的。

  我家三口子之间无秘密。晶晶不但知道她爹她妈现在的一言一行,还清楚她爹妈在她自己那么大时候的一举一动。

  我这人吧,整个就正宗阳春面一碗。先生不然。他从小就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良善之辈,偏又喜欢写日记,记下那些馊事儿。当年来美国,什么都可以不带,惟有那载有斑斑“罪迹”的五大厚本日记,他带上了。跟其他精装书并列陈放在玻璃书柜里的那五个大本头,最后成了刚上高中的晶晶最感兴趣的读物。

  细细想来,先生也并不曾有意让晶晶或不让晶晶去读自己“狂飚突进“的青年时代那些偏颇的行藏和思想。那天,见晶晶急冲冲从楼下跑上来问她爹:

  “爸,你猜我在书柜里发现了什么?”

  “喔?该不是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吧?”先生说话老是没正经。

  “还真是《我的奋斗》哩。——只不过不是希特勒写的。”女儿调皮地回答。

  “还有别的什么人写过《我的奋斗》吗?”先生从书堆里抬起头,眼神闪烁着疑惑,“哪国文字的?”

  “中——文——的!”

  “不会吧……作者是谁呀?”先生上了套。

  “作者啊——就是——俺爹呀!”女儿哗的一下笑开了。

  “好哇,偷看我的日记!”父女俩乐成一团。

  先生耐不得女儿闹,放下书,跟晶晶讨论起写日记来。照晶晶看,记日记,无非是自言自语,自我发泄。她爹说对,但又不完全对。按她爹的说法,理智的人自言自语,不同于不理智的人自言自语。前者自言自语,是“吾日三省吾身”,是在重新审视过去的事实,梳理自己的思想。每天将自己的那些雪泥鸿爪的经历和想法如实记录下来,过段时间回头一看,才知道自己过去怎么那么傻或者那么英明,也才能从自己的生长轨迹,发现自己的成熟。

  “你说日记是记给自己看的,那你的日记记的,一定是个真正的你咯。”女儿狡猾地一笑,“——那,我能不能看看我还没出生的时候我那个未来的真实的爹是个什么模样儿?”

  得到她爹的首肯,晶晶高兴地对我嚷嚷:“妈,我去替你发掘,看爸以前瞒着你干过什么坏事!”

  很长一段时间,晶晶闲来无事就抱着她爹的日记本看。她认为“关键”的地方,还大声朗读给我听,不认识的字,或写得潦草的段落,就用“什么,什么”来代替。每天谈话的内容,也都围着她爹的过去打转:

  “妈,你们年轻的时候,都是象基督教徒想上天堂那样,要求自己十全十美吗?”

  “嗨,我爸居然还怀疑一切呢!——他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未经大面积实验证实的伪科学!”

  “爸看的书可真多呀……每看一本,还写下自己的看法咧。”

  “妈,你年轻的时候喜欢穿绿裙子吗?”

  “我爸到底有几个女朋友?——穿绿裙子的原来不是你!”

  “那‘荷花上的露珠’是谁呀?还‘明眸’呢,还什么什么‘腕’儿呢——好像也不是你。”

  “我爸也伟大过——他要为人类的解放献身呢!”

  那天回到家,晶晶一脸严肃:“你知道吗,爸年轻时还想过自杀?”

  “你爸记下了他想自杀的日子?……那是个疯狂的年代!”我开始给晶晶讲我们年轻时的那个年代,那个生存环境,那些使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沟沟坎坎。“自杀是最笨的。只要有命在,再高的山也能翻过,再深的河也能淌过!”我对晶晶发着感慨。

  “就像我一样,”小小的晶晶也有她自己的人生领悟,“上圣派翠克学校的时候,把自己封闭起来,就是最笨的!”

  晶晶在她爹的日记里发现了一个不同的爸。看到真切处,不禁惊讶:“没想到爸性格这么开朗也还有沮丧的时候!”

  我告诉她:“你爸也有七情六欲的。但是他和你一样,够聪明,能自己将自己从沮丧中解脱出来。”

  我和晶晶像两个理论家,讨论着人生,人的性格。晶晶最后得出结论,告诉我:“开朗和压抑其实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能抬头向上看,你就有开朗的性格。你要只会低头看深渊,要你不压抑也难!”

  晶晶的一番宏论,让我平生第一次不后悔当初送晶晶上圣派翠克学校——那段最不愉快的日子,居然也让她体认出人生的哲理。

  先生下班回家,我和晶晶的话题还停留在先生那五大本日记上。也是从那时起,晶晶开始有了自己的日记本。常常可以看见她拿出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思想轨迹,用笔记录在那精致的带锁的本儿里。

  【敝帚自珍】父母应该让子女知道,自己也曾年轻过,自己也曾有过自己的十三岁,十六岁,十八岁,二十岁。自己也曾跟子女一样,调皮过,反叛过,浪漫过,迷茫过,忏悔过,骄傲过,做过错事,做过好事。这不但可以拉近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使上辈和下辈更亲密,而且可以让子女学习人生哲理,从而感悟到,不管哪个时代,不管哪个地方,人生的基本道理,都是一样的。一旦子女感悟到这一点,认同这一点,所谓“代沟”自会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