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的时间表排得紧紧的,早出晚归不必说了,每周六上课是铁定的,作业是超负荷的,天天熬到深夜。我从来不劝孩子学习,而是劝她早些睡觉,却收效甚微。
我感到心疼,继而不安。
也许我太迂腐了,我不明白,这样过度的学习怎么能使人热爱学习呢?而人一旦厌学,岂不像得了癌症一样难以治愈吗?为高考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值吗?
今天,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时代是学习时代--终身学习时代。我们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等四大知识支柱。其中,关于“学会求知”提出了学习新概念,即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倡导研究型学习。
作为一个挚爱女儿的父亲,我怎能让她一年后再考虑研究型的学习呢?因此,早在高二暑假期间,我开始帮助女儿尝试新的路子。
机会来了
7月中旬,刚放假的女儿随我去了四川。我讲课,女儿旅游,各有收获。
在返京的飞机上,我与清华大学附中的特级教师韩军聊天,偶尔谈到了云舟网,即清华人为中学生办的研究型学习网。
我顿时兴奋起来,如果女儿参加云舟网活动,融入一个新的学习团体,不就进入现代频道了吗?再说,女儿是网络高手,还有自己的网页呢。回家与女儿一说,她果然心动,妻更是支持,因为她们娘俩都是“清华迷”。
在韩军老师的推荐下,孙冉成了清华云舟网的学员,并经常上网与师生们讨论问题。这一新的领域,让女儿感到了天外有天。有的中学生用亦真亦幻之笔,写出午夜邂逅钱钟书的绝妙对话;有的谈古论今,颇有学术之风;还有的潜心钻研科学技术,异想天开的念头惊世骇俗……孙冉在讨论中相继发表了一些评论。她在《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而不是工具》一文中发出这样的肺腑之音:
12年语文学下来,无论是小本的统编教材还是大本的实验教材,我都领略过其风采了,可以说已经大体了解中国语文教育的主线,真是感慨万千啊。对于十分热爱语文的我来说,每天置身于模式化教学的语文课堂中,真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摧残。如果说语文教学改革,我将举双手赞成!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听到我发自内心的呼声!
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怎么能是一本几百页的书就能概括得了的呢。而抛开简陋的课本,将最大范围内的文学佳作引进课堂,这样一来广泛的阅读面效果就会好多了吧。而且在阅读的当中也培养了我们对语文的兴趣。因为我见过太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只是死抠教材上那几篇文章,脱离了教材就什么也不懂了,真正的悲哀。当然我所说的并不是就只读不学知识了,这样的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脱离教学大纲,教学主线并不变,只是摒弃了一本教材的局限。况且高考也并不只考书本内的知识啊,既然是考能力,多接触一些效果是否会好一些呢。确实,我的这种主张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有一些难度,可能比较适合大学生吧,但我衷心地希望将来的语文教育改革能向这方面发展。
总而言之,我觉得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而不是普通的工具。学语文怎能机械地分割开来学呢?表面看起来很细,一点一点的分析,其实已经把它肢解了,血肉分离了。看一篇文章需要激情,往往一口气看下来,能有触动心灵深处的感觉。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就变味了,纵使再精彩的文章也没有意思了。如果说文学是一只美丽的天鹅,那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只是一片羽毛。我们光靠一本书是无法感受其丰富的内涵的,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理解这种浓厚的文学底蕴,真正体会文学的魅力,这才是学语文啊!
女儿深爱文学,她在讨论中还专门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是我们飞翔的翅膀》的评论:
我们为什么会接近文学呢?我想,应该很少有人会刻意去“接近”吧。如果真这么做,那要不就是附庸风雅之徒,要不就是莫名其妙之辈。我觉得但凡热爱文学的人都应是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吸引,而拥抱文学这片浩瀚的海洋的。
但我们为什么会被吸引呢?无论是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还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
我深深记得自己小时候第一次读完一本书的感觉。那是怎样一种震撼啊,是从未有过的共鸣、充实与兴奋。我的世界从此不再是眼前的这一片小天地,它拓展到无比辽阔的天际。是色彩斑斓的,是充满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我似乎朦朦胧胧地懂得了自己渴望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以后应该走什么样的路。长大一些,我才明白这就是梦想。是文学赋予了我几乎是全部的对人生对世界的感受。它还在不断的给我展现着一个又一个我未知的世界,吸引着我的理智与情感,也许它可以说是我的精神寄托吧,不,应该说它是我梦想的源泉,或许又是因为人生有着太多不如意与遗憾,在文学里却给予我满足吧。文学是人们那脆弱的心灵的一个强有力的怀抱,是召唤暴风雨中一叶小舟的静静港湾。我们可以从这里汲取力量,重新振作,扬帆起航,为人生的希望去奋斗。我们不能想像没有文学的日子,那样我们将成为精神荒漠的流浪儿,灵魂无处安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