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也谈摄影纪实思维的突围

作者:周





  一
  
  摄影艺术在它诞生的初级阶段,就为自己留下纪实的DNA。摄影艺术的后来者就是在“血统论”情结中,一直在努力和美术保持一定的距离。究其根源,主要是摄影和美术同为视觉艺术,摄影保持这种距离,是要证明:摄影不是依赖美术的表现形式存在的。这种划清界限的做法,意义在于确保“纪实”是摄影的特点和优势。
  而美术将纪实功能的主要地位让位给摄影时,无形中为摄影设置了一道门槛,而美术获得了天马行空的发展。美术在多种形式和元素的影响下,在创作中大量运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和工具,逐渐摆脱传统的常用物质材料———纸张、油料、布等等的束缚,衍生出多种诸如油画、版画、水彩画、工艺美术、大地艺术、涂鸦艺术、装置艺术等美术创作方法和形式,使美术以庞大的群体阵容傲立艺术之林。如今美术创作广泛应用各种日常材料,树立起新的创新思维形式,美术创作走上了材料多元化、思维多元化、表现形式多元化、艺术流派多元化的道路,为美术发展史添上一笔笔的重彩。在摄影忙着验证自己祖宗血缘关系的时间里,美术已经在纪实的基础上,各种艺术流派向前飞速发展,构筑了一个繁荣的百花园。
  相对而言,摄影艺术在捍卫“纪实”的口号下,人为束缚各种创新思维,自划地界,孤立地看待摄影的发展,认为在“纪实”的基础上求得发展,才是摄影艺术的发展。反思当代摄影理论界所谓“纪实”与“风光”的争论,其“风光”内涵也是带着强烈“纪实”性的风格,而不是表现形式丰富的风光,更不是具有个性和独特风格的风光。
  我们对纪实摄影独有情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首先是我们的创作活动局限于一个相对高度稳定化的艺术思维领地和空间,任何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都会产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思维定性。摄影纪实功能被中国公众首先认识和广泛运用于各种媒体。纪实摄影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完成了其应该完成、也绝对占据优势的历史纪录任务。
  其次是摄影术传入中国初期,正是国家和民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从晚清到民国初期,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摄影在纪录社会问题和揭示社会矛盾与冲突以及激发人们的斗志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社会对纪实摄影作品(特别是新闻报道摄影)有了深刻的印象,加上艺术的百花园也应该有纪实和新闻摄影的领地,于是人们错觉地认为,纪实是摄影的最高标准。
  再次是摄影组织导向作用左右了创新思维。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全国性摄影组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近代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既定模式影响,将摄影艺术几乎圈定在一个技术范畴之内,要求摄影艺术作品追求影像的真实性、光影技术运用的精湛性以及捕捉人物瞬间表情的敏感性。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摄影作为一种记录手段,要求摄影者单纯而忠实地捕捉历史的脉搏,摄影的新闻功能与媒体的传播作用放大了摄影艺术中纪实的“单纯性”。社会公众在“影像专家”和摄影理论双重导向的影响下,只有真实的纪实被视为最高摄影艺术标准。这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照相馆式的生活写真照,可以看出中国公众将摄影纪实当作艺术享受的生活原形态,说明摄影艺术初期的摄影纪实理论体系在有组织的导向下,左右了公众对摄影艺术方向性的认识,偏颇地认为:摄影就是写真纪录,摄影艺术就是将纪实在技术层面上更加圆满,更加符合唯美的审美习惯。这是一个时期社会公众乃至摄影界共同认识点和出发点,摄影被赋予沉重的历史和政治记录功能。
  然而,我们要全面理解纪实的社会功能,任何艺术中的纪实元素,虽然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但不是艺术要求的唯一功能。艺术功能是体现在多方面、多角度的。在艺术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用广阔的艺术思维方法审视艺术的发展状况。否则,就会窒息摄影艺术的生气,人为地阻隔摄影艺术发展的创新方向,消耗摄影艺术创新的动力。
  艺术可以是现实的,可以是浪漫的,可以是超越现实的主观感受,也可以是内心世界的揭秘。摄影艺术不可能摆脱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摄影家不仅仅要做社会的记录者,更多的是要在体验和感悟中寻找到艺术创作的独特方向,使摄影艺术百花园真正百花齐放,而绝对不是一枝独秀。
  我们站在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度,站在各种艺术发展规律的高度,站在社会公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的高度,也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观察摄影艺术,摄影艺术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进程了!我们面对摄影纪实作为理论与实践活动自我完善起来而形成的艺术堡垒,需要我们重新走出自我划定的界限,突破旧的思想观念,在新的社会发展层面求得新发展。
  近代国外的摄影艺术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摄影艺术在公众的生活写真应用上,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论是传统的沙龙摄影或者是传统摄影展示,新的技法不断地得到实践,新的理论思潮不断出现。即使传统意义上的人物写真也在寻求突破。这种趋势影响着我们,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台湾明星照的婚纱摄影样式在大陆的广泛流行,就是唯美思想对传统生活写真艺术的一次反叛和颠覆。随着公众视野不断延伸,摄影技术层面与艺术层面的创新,重新唤起摄影界的反思。
  我们认为纪实和新闻摄影只是摄影艺术大家庭中的一员,并不是摄影艺术的全部。传统的纪实摄影手法也面临突破。在“2006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上,中国知名摄影师遭遇“拍法落后几十年”的“专家评语”,让许多摄影师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摄影师的价值观念面临崩溃”。这种崩溃是一件好事情,它起码让更多摄影家,从自己沉醉的“纪实”中惊醒。我们的思维在哪里出现了失缺?摄影“纪实”在新的历史阶段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二
  
  艺术是由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共同创造出来的,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离不开多样化语言表达和多元化形式的表现。摄影作为依赖科技进步发展起来的艺术,受各种技术设备的影响是巨大的,纪实也面临本质性的挑战,比如纪实摄影在不同镜头的拍摄下,产生各种变形,在客观上改变了公众对现场的真实感受,或多或少地披上“伪纪实”的面目。因此,纪实摄影在创作手法和镜头的运用上发生了观念性的变化。
  翻开我们自认为当代所谓观念摄影作品也好,风光摄影作品也罢,纪实成分在左右逢源地被我们应用于广泛的创作时空中,个性色彩中蕴涵着丰富的纪实元素,但是始终没有跳出“纪实”无形影子的约束。
  对摄影艺术内涵的理解过于狭窄,是中国摄影理论最大的缺失。我们以为修了一条通往罗马的大道,我们用艺术的快车驶向艺术之都。可是,我们传统摄影艺术思维中的这条大道,是一条什么样的大道呢?中间的行车道标示着“纪实”通道,只有“纪实”可以确保畅通无阻地快速行驶,两边是标注搭载着“纪实”等符号的非机动车道(比如风光、人像等),再边上是标注自由创新的人行道,各种活跃的创新思维被拥挤在狭窄的人行道上行走,创新者只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纪实”号快速地飞驶。“纪实”对摄影观念的影响有挥之不去的魔力,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我们看2007年第二十二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艺术、纪实、商业三大类别的划分,依然保持浓厚的纪实思想。艺术类本应承载起艺术风格多样化的重担,实际结果是纪实语言符号的作品占据了艺术类较大的空间,少量的创新作品充斥其间,削弱了艺术多元化的表现,对于创新的提升没有起到引导作用。组织者为了弥补鼓励创新作品的缺陷,设立“青年类”作品,在徘徊中给“青年人的作品中蕴含着的无数的新鲜活力和爆发力”(《中国摄影》2007年第九期)一个生存的空间。“青年类”将摄影艺术创新责任赋予在青年人身上,艺术创新思想没有全面登上中国摄影艺术的殿堂,而是羞羞答答地在纪实大旗下,露出“清风扑面”的庐山面貌。这种纪实摄影的创作导向,一直影响着当代摄影艺术的创新思维。同年的中国第十二届国际摄影展览,外国摄影师“包揽了艺术创新奖三大类的9个奖项,国内摄影人在这个设到每类的创新奖项全军覆没,迫使‘创新与突破’老问题在这个国际摄影的平台上又一次被提出”(《中国摄影报》2007年10月9日),其实质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常讲,条条道路通罗马,为什么不用宽容一点的心态去多修几条道,甚至是高速公路呢!让搭载着不同形式符号的摄影艺术之车,共同奔向艺术目的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