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AB角的心灵对话

作者:陈志宏





  饶建中是一个单纯的人。单纯到,除了他固有的知名小小说作家身份之外,只钟情于两大角色:打乒乓球和做中学校长!做校长,他是静的,静如秋水;打起球来,他是动的,动若脱兔。一静一动间,他提笔著文,一笔一画,成就他人生的无限精彩。
  饶建中是一个坦诚的人。爱我所爱,恨我所恨,情绪不留在脸上,愁绪不过夜。他把人生中的爱和恨,融入自己的小小说作品中,形成独特的人生AB角,让他们在文字中冲撞,裂变,错位,甚至是火药味极浓的交锋!
  饶建中更是一个喜欢较真的人。对笔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标点,他都怀着审慎的态度,去较真。他甚至对小小说之名的“不伦不类”,较起真来,认为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那么小小说,摆在一起,在名称上就说不通。为了匹配,他在中国文坛,率先为“小小说”正名,大胆提出“微篇小说”的全新概念!
  吾等于饶建中先生而言,是晚辈,然而同是对文字的爱好与钟情,让我们没有一丝一毫的距离感。从最初在《教师博览》编辑部偶遇,到后来有限的几次接触,我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执着的人,一个视文学创作为生命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在经济至上的今天,饶建中先生是一大异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工作繁忙,对写作依然坚持不懈,并且取得不殊成绩,在全国小小说界颇有影响,短短的时间,出版了四本小小说集。即使对于一名专业作家而言,这样的成绩也是一大高度,一种标杆!
  当手捧饶建中先生新著《最后的选择》之时,我的心潮起伏难平,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蕴藏在字句中,如春末夏初的急雨,滋润着心田。这是一本有着饶建中独特艺术风格的小小说集,代表着较高水准的小小创作态势。
  在饶建中的创作履历中,有着相当丰富与繁复的经历。他坦言:“我的创作生涯,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那时刚上大学,心高气盛,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也试过电视小品、话剧、诗歌和散文……”也就是说,小小说,并不是他最初的首选。在进行了多种操练之后,他为什么会命定般地走了小小说创作之途呢?主要原因是当初,投稿失败,“屡寄屡退,几个来回,弄得我筋疲力尽”。正在这个时候,他创作了一篇600字的小小说《胶布》,并发表在当时的《九江日报》上。
  从那时起,饶建中在全国各地发表了小小说200多篇,5次获全国小小说大奖,有多篇入选各种版本的选刊选集。
  纵览饶建中大量的小小说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在简单的情节当中,用心融入独特的生活细节,以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张力。他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艺术主张的呢?不是造作,不是刻意编撰,更不是无中生有地搞一些七弯八拐式的小说情节,而是通过扎根于丰富的生活,巧妙地设置人生AB角,并用人物内心的自然轨迹去演绎纷繁复杂的生活矛盾,让生活中的AB角,实现心灵的对话。
  此书中的《最后的选择》,取材于一个即将离婚的青年男女生活片断,这一对男女,在男人有了外遇之后,女人做出最后的选择,离婚。毕竟几年的夫妻生活,有宿情,有一时扯不断的牵挂。他们约好去一个地方,好好谈谈,作最后的了结,然后,好聚好散。巧的是,他们安坐的草坪,居然是初恋的那一块。一时间,即将离婚的男人,迷惘了,此后,究竟何去何从?作者巧妙地设置了这个“艺术留白”,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为他们的未来给出自己的答案。
  人生AB角,通过心灵的对话,从迷惘到迷惘,或者从迷惘到清醒,还有很多,比如《定位》、比如《矛校长和盾书记》等。
  饶建中让人生AB角,在交流中,猜忌,也是一大亮点。AB角在猜忌中,将情节推至高潮,代表作是《钥匙》。一个“上班族”,出差之前,一不小心,将同事的钥匙,放置自己的抽屉中,回来后,看到钥匙主人的留言,究竟是还,还是不还?猜忌,让他做出了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结局让人喟叹不止。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生互换,如潮东潮西,月升月沉,是人生的一大常态。饶建中从中深悟出人生况味来。《珊珊和莎莎》就是对此种精妙释义。人生AB角之珊珊和莎莎,守着眼前的好,却又不觉得好在哪,莫名地羡慕起对方的好来。然而,多年过去了,各自的好,调了个,她们还是羡慕对方。在短短千字之内,表现出如此深奥的人生命题,是饶建中的高明之处,亦体现了他的艺术功底。
  人生AB角的互换,在本书中,还有一篇《阳光下的伞》,婚姻中,他们第一次吵架,雨来时,他们的举动,便是世界名篇《麦琪的礼物》的翻版———给对方送伞去。情感互换,是人生的重大命题。我们总是说:要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而饶建中,用自己的艺术创作,来引导人们的思维。
  矛盾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表现人生AB角的矛盾之处,饶建中花费了不少心思。在《得到的和失去的》一篇中,矛盾,把世界最美的东西,最真的东西,无情地撕碎了,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悲剧。表达矛盾,在《求医》、《老王和小王》等篇什中,也有深刻的体现。
  限于篇幅短的原因,表现人生沧桑,其实是小小说的软肋。而饶建中反其道而行之,将弱项做成自己的强项。《一个小小说作者的最后微笑》,透着人生沧桑,读后,让人唏声不已。一个写了一辈子小小说的作者死前,居然没看到一篇自己发表的小说。临终之际,他终于看到了,却是自己所有的退稿信组合而成的一篇所谓“小小说”。绝望,如悬崖上开出的一朵小花,让我们看到人生的沧桑。《粉苹果和脆苹果》在社会角色错位中,亦表现出人生无限的沧桑来。
  饶建中在刻画人生AB角时,让他们在迷惘、猜忌、互换、矛盾、沧桑和错位等氛围中,演绎人生轨迹。这深刻地体现了他在小小说创作中,对人物心灵的把握,对角色变幻的掌控,对人物命运的操纵!这是一个小小说作家成熟的标志,更是形成风格的肇始。
  饶建中的小小说语言洗练,以对称式的描摹,于风轻云淡中,写出翻江倒海式的人生。很多小小说作家在语言上延续中短篇小说的风格,操练起小小说来,就显得大而空,老也进入不了状态,这对小小说创作而言,是致命的影响。饶建中在新著《最后的选择》中,就避免了这一点,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瑕不掩瑜。《最后的选择》一书中,出现了不少艺术重复,以及语言过于简洁等问题。作为一个作家,复制自己,拷贝别人,是容易,不断超越,不断创新,就难。期待饶建中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中,迎难而上,超越自我,不断尝试,不断创新,写出更多更好的小小说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