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坚守与构建

作者:秦庚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在2006年8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概念,今天在十七大的报告中又有了更强调、更鲜明、更针对的阐述。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他进一步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问题的提出,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又有高瞻远瞩的历史前瞻意义,是一个“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话题、国家话题和民族的文化话题。
  近30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转型。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模式逐渐被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相对开放、自由的社会管理模式取代。在此过程中,绝大多数人的社会地位与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剧烈的变化。经济基础已是多元,社会阶层已是多元,文化也必然多元。当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都在改变,当人们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和重新自我审视、自我定位时,原来对社会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原有价值体系就越来越难以维持。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旧的价值体系普遍坍塌,这是现时社会人们价值紊乱、道德失范的根源。价值观坍塌后,依附于核心价值观的的社会道德观念就随时可能被弃置。如果核心价值体系未能及时调整,两者的背离就有可能引发信仰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难感到有些世风日下、道德日沦。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价值失落”、“价值混乱”、“价值扭曲”的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上出现了戏谑庄严、贬损崇高、褒扬庸俗、膨胀自我的病态现象;还有一些人精神萎糜,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冷漠,对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更有甚者,打着娱乐大众的旗号,恶搞意识形态──这些都是要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加以切实解决的。
  许多文化有识之士指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中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只有统一的核心价值观才能整合社会关系,阻止其恶化与分裂,反映社会生存、科学发展的时代需求。
  坚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大事。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没有“主心骨”!
  坚守是当务之急,构建同样是当务之急,这个当务之急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漫长岁月。“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作为共产党员,我们应该身体力行;作为主流文化阵线的战士,我们更应该深度阅读、长期探研,落实到具体的文艺创作之中,孜孜以求,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