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维纳斯艺术史》短评(二篇)

作者:彭海云 孙建锋





  一部充溢情性的美学著作
  
  彭海云
  一般来说,性情文字更适合于文学批评,而不太适合于学术研究。但,学术研究中就一定难以兼有性情文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学术研究始终离不开人的参与,有人在,其研究成果中就必然或多或少地隐含着研究者的情感与才气。
  看得出来,周平远教授在这一点上颇费心思,在其新近出版的个人专著《维纳斯艺术史》中,就较好地处理了个人才情与学术理性之间的关系。在这部42万多字的书中,作者的构思与写法是新颖而聪明的。众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中,维纳斯不仅仅是一个雕像,她历代相传,结果便衍生出了一种文化,广泛表现于文学、艺术、建筑及西方人的观念中。作者没有直接去描述西方艺术史、美学思想史,而只是选择维纳斯这样一个在西方艺术史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雕塑作切入点,追本溯源,细致地解读了她在历史上的演绎变迁,同时不忘辐射其他方面,从而巧妙、清晰而深刻地为读者呈现了西方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史的进程。
  正如蒋孔阳先生当年在该书的初版《序》中所言:“他这种写法,是抓住了一个点(维纳斯雕像),带动了一个面(对每个时期的艺术和美学思想进行横刻面的多种分析),串成了一条线(揭示了西方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史有规律性的历史发展)。他的这种写法,我认为是有特点和有成效的。”
  在书中,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大胆而富有学术创见的观点。这些观点引起了我的极大阅读兴趣并不时为作者的识见所折服。比如,作者认为,维纳斯既是“体现纯美的女神”,又是代表人类最基本的生殖欲望、震撼人类心灵的爱神。由此,作者通过“爱神和美神的合二而一,是个有趣的颇具文化内涵和底蕴的双重结构”的精细分析,雄辩得出了人类的爱和美是互为表里合二为一的结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有关美和艺术起源问题方面,作者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伊始,作者便敏锐地注意到,大约产生于公元前二万五千多年前最早的威林多夫维纳斯雕像,它很小,脸部和四肢都极为简化、淡化,臀部肥大,腹部滚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可谓是一个粗鄙丑陋的怪物。然而,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她恰恰是美的象征,个中原因何在?从这一思考出发,作者通过对考古学上所发现的原始时代60多座维纳斯雕像的全面而细致的文化分析,揭示了食色对美和艺术起源的深刻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再结合图腾、巫术、生殖崇拜等多种有关艺术起源理论,最终严谨而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认为:美和艺术的起源,不是“劳动说”,也不是“性欲说”,而是起源于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生存需要和生殖需要,也就是食色。食色是“生命的生产”,美和艺术就起源于这种“生命的生产”。
  当然,读者未必就一定赞同作者的这些美学观点,但你应该承认,这种对美的思考,在中国当代美学界,自有其一定的独创品格及道理。在我看来,这些美学观点的意义,便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欣赏、分析、理解美与艺术的新视角与新纬度。
  全书共分为八章,依次写了原始野性主义、希腊古典诗化、罗马纵欲沉沦、中世纪禁欲惩罚、文艺复兴、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时期。全书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以扎实的美学理论和广阔的视角,联系各时期杰出的艺术形象和翔实的资料,展示了维纳斯由丑变美,又由美变丑,期间被异化,最终又引领人们“回归”的全过程。其中,第八章中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之后”的相关分析,是该书另一个精彩之处。在作者看来,20世纪虽然各种艺术流派、美学思潮此起彼伏,但归纳起来,不外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而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又不是互相对立,不是简单的一个反对掉另外一个,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最后殊途同归。这些理解,无疑对读者有不少的启示意义。
  通读全书,应该说,这本著作值得称道的地方不少: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问题意识敏锐,分析细致和论证严密等,不但对专业读者学习有参考、帮助作用,即便是对维纳斯及西方艺术史、美学史不太了解的门外之人,相信也可以从各章节中读到通俗、精彩而深刻的见解。它不失为一本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美学著作。
  
  远离众声喧哗的寂寞坚守
  
  孙建锋
  提起维纳斯,人们眼前最快闪跃出的当属米洛斯岛上发现的维纳斯雕塑,那柔和起伏的曲线中蕴涵着充沛活力、焕发出健康自然的气息;还有她身上流露的简明、清晰、匀称、理想与和谐的美。而这一切,正是古希腊人心目中所有的爱与美的象征。如果你也渴慕和追求着爱与美,我相信你应该会成为这卷《维纳斯艺术史》最诚挚读者的。
  在这本书的开篇,周平远教授所描述的第一尊石灰岩制维纳斯雕像《威林多夫的维纳斯》却是臃肿痴肥、粗鄙丑女,与我们印象中“体现纯美的女神”形象大相径庭。以此为切入点,作者综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图腾、巫术、生殖崇拜,以及各种有关艺术起源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美和艺术源于“生命的生产”这一学术见解,进而建构起艺术起源的动力系统模型。
  走出原始野性之后的维纳斯,接受了希腊的诗化礼赞,加冕爱神和美神的桂冠;沉醉于罗马的纵欲而由女神沦为女人;经历了中世纪的禁欲、惩罚;沐浴了文艺复兴之光而复活;遭遇了写实主义的深化、现代主义的异化;期待着后现代语境下的回归。回顾她的历程是何其沧桑,竟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曲折跌宕。
  周平远教授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开阔的视野,结合翔实的史料,对西方艺术史各个时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展开了精细严密的逻辑论证,从而揭示了维纳斯由丑变美,又由美变丑,被异化,最后却又引领人们“回归”的全过程。并且在此书的结尾处,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给出了全书的逻辑结论:“爱”,是不会忘记的;“美”,也是不会忘记的!(《维纳斯艺术史》第405页)。
  也正是出于对“爱”和“美”的艺术精神的求索,周平远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美学理论、文艺理论的基础问题研究,可以说心无旁骛,孜孜以求。在学界充斥着浮躁功利之风的今天,这种远离众声喧哗的寂寞坚守着实需要勇气。在谈及这本《维纳斯艺术史》的创作动机、写作过程、出版经历时,作者感慨万千。上个世纪80年代,有感于当时学界“跟风赶潮”、“追新逐异”的不良风气,周平远先生决意针对实际问题,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周密论证,写出一部有学术底气、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能在我们的学术土壤中沉积下来的理论著作。于是,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文艺理论发展中一些有重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实质性的问题上来,敏锐地选取了维纳斯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通过以点带面串线的写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西方艺术史和美学思想史有规律的历史发展进程。耗时五年,终于完成了他个人的第一本理论专著《维纳斯的历程》(1993年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本书出版后,并没有很快地被市场和读者所遗忘,恰好相反,由于自身的价值,它“历久而弥新”。时隔十年之后,事实印证了作者的那句话:“其实,我对这本书是有信心的,并相信一定有再版的机会。”(《维纳斯艺术史·修订版后记》)。一位编辑先生在旧书市场淘书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本书,提议为此书重版。于是,就有了现在这本《维纳斯艺术史》。
  反观那些当年曾掀起过理论“热点”的所谓“时尚理论”,造成“洛阳纸贵”轰动效应的“时髦著作”,今安在?而今日的文艺理论研究领域所出现的种种热点、焦点和前沿问题,以及越出越多的理论著作所汇合而成的多声部合奏又有多少能在明天的学术舞台上继续出演?
  人类追随维纳斯的足迹绵延了几千年。而对她所象征的“爱”和“美”的艺术精神的那份执着和坚守也同样会传承下去。的确,无论是作为引领读者走近与感受人类美的历程的读本,还是为喧哗的文艺理论界奉上一枚常青的学术硕果,《维纳斯艺术史》都是出类拔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