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作者:聂成根





   方志纯同志是我党历史上一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1905年出生于江西弋阳,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的一生,经历了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解放后先后担任过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第一政委、省政协主席,1993年病逝。他的一生,历经沧桑,却不改对党的忠诚;他功勋卓著,光明磊落,胸襟坦荡,生活俭朴,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坚定的共产党人的本色。
  聂成根同志曾是方志纯同志的秘书,与方志纯同志朝夕相处。在本文中,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记录了在方志纯同志身边工作时的点滴,回忆了方志纯同志光辉的一生。本刊发表此文,以飨读者。———编者
  
  0
  
  心脏监护仪上的曲线,已经变成了一条直线,在监护仪的屏幕上,呆板地、冷酷地、机械地重复着,从左至右,一次又一次地划过去。那一条条无情直线,像一把把坚硬的小刀,在我的心头上痛苦地刻画着。
  一颗坚强的、忠诚的、博大的、宽厚的心脏,停止跳动了。
  ———他走了。
  时间:1993年7月31日5时40分。地点:江西省人民医院干部病房。
  他是长期在江西战斗、工作过的,担任过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省军区第一政委、省政协主席的方志纯同志。他和杨尚奎、刘俊秀三个“老表”一起,被江西人民亲切地称为“江西三老”。
  
  1
  
  病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空荡荡、凉凄凄、静寂寂,使人感到失落、空虚、战栗和恐惧。刚才,他还躺在床上,满房子的人;现在,真是人去房空了。病房里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冷冰冰的铁床,白瘆瘆的床单,孤戚戚的枕头,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留恋与无奈。忽然,我发现床头的墙角处还放着一根我熟悉的拐杖,这是这里他唯一的遗物了。这根拐杖还是我们工作人员为他配的,在他身边已多年了。我赶忙拿过来,紧紧地攥在手中,似乎,我还能感觉到他那宽厚的、柔软的双手的温暖,睹物思人,我双手抚摸着方老的拐杖,不由得在他的病床前哭了起来。
  “聂秘书,他们都送方老去了。”保健科的护士进来告诉我,她们准备收拾房间了。
  “嗯,我知道。”我哽咽着。我不愿意去,我不愿意、不忍心看着他被送到那冰凉凉、孤零零的铁屋中去。
  他曾跟我说过,他也怕孤单,他喜欢和群众、和战友、和同志们在一起,即使是坐牢,也和同志们在一起。而在“文革”中,他却被关了8年的“黑屋”!他不愿意离开大家,他一直在顽强地和死神搏斗。
  昨天,我还在香港,当我接到电话说方老病危时,就立即去联系机票。那时,香港飞南昌只有包机,航空公司告诉我,票已售罄。我一下傻了眼:如果方老真有不测,如我又没赶到送他老人家,我会懊悔终生的。于是我赶快找到我的老朋友、江西在港的华赣旅游公司的总经理,终于解决了机票。
  一下飞机,我就从机场直奔医院,直奔病房。方老已经昏迷,正在艰难地大口大口喘气。警卫员告诉我,方老已经昏迷两天了,没醒来过,只是中间偶尔像梦呓似的叫人,叫的都是当年赣东北根据地牺牲了的人的名字。我看着他那难过的样子,心里一酸,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我拉着方老的手,含泪呼唤着:“方老,我看您来了!”警卫员也贴着他的耳朵不停地喊:“方老,小聂看您来了!”他依然大口大口地喘气,中间,偶尔停了一下。我们以为他会醒过来,赶紧俯下身去,但只是间歇了一下,他又不自主地、不断地喘起来了。
  千呼万唤始不应,终于,他追随当年在赣东北根据地牺牲的战友去了。
  这就是方老的临终。这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精神情操: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呼唤着赣东北,呼唤着赣东北苏维埃,呼唤着赣东北的战友们。
  
  2
  
  方老是1924年入党的,从入党到逝世,他整整为党的事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70个春秋。
  1924年冬天,南昌似乎是暖冬,解家厂道德观旁边一栋普通民宅中的赵老爷家里,似乎人来人往进进出出的很是热闹。也许是天气不冷的关系,一个个看上去眉目舒展、挺胸抬头,全无往昔冬天那低头缩颈、袖手佝腰的样子。其中,最开心的就是赵家年轻的厨子方志纯了。不到廿岁的他,一天到晚,挑水买菜、扫地抹窗、端茶送水、迎来送往,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原来,这里是秘密的中共江西省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原来,这家主人赵老爷就是江西省党的创始人之一的赵醒侬;原来,方志纯这几天秘密入党了;原来,南昌黎明中学又要招春季班了。
  方老后来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告诉我,他的入党是“红灯照耀”、“黎明启程”。
  方老1905年出生于赣东北地区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与方志敏是堂兄弟。方家是个大姓,有薄田数亩,家境尚可。因此,子女大都能受到启蒙教育。方志敏投身革命后,奔波于弋阳—南昌—九江—上海等地,追寻革命真理,发展革命组织。在这期间,方老也跟着他上南昌、下上海,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1924年秋,由江西省议会议长为校长、实际上是江西党组织创办的黎明中学在南昌开学了。当时只招了一个班,五六十人,学员都是各地送来的具有革命思想的苗子,方志纯同志也就是这个班的学员之一。但他只是在这里挂了个名,工作却是在解家厂“赵老爷”这里,明里是厨子兼门卫,暗里是江西省党、团机关的机要交通员兼公务员。当时,江西团委出有机关刊物《红灯》,方老是《红灯》的忠实读者。他后来回忆说:“《红灯》是我参加革命后接触到的第一个革命刊物。当年,我是《红灯》的热心读者,《红灯》曾向我灌输革命理论,启迪我正确分析形势,帮助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许多革命青年一样,《红灯》曾经是指引我前进的一盏指路明灯。”
  1924年底的一天,经赵醒侬、许秉钧介绍,方志纯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解家厂的机关里,他面向党旗,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坚定信念,服从组织,牺牲个人,永不叛党。
  关于赵醒侬,方老说得比较多,他曾有专门的回忆文章纪念他。赵醒侬,江西南丰人,在上海接触了马列主义和工人运动,于1922年入党,并受组织派遣,与方志敏等一道回江西开展革命工作,创建党的组织。他是江西省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1926年被江西军阀邓如琢逮捕,同年9月16日———北伐军攻克南昌的前三天,被反动派杀害。赵醒侬被害后的当天晚上,方老带了几个人,悄悄地将他的遗体收殓安葬在老福山。南昌解放后,方老专门去找过他的墓地,但已踪迹全无。由于当时尚在白色恐怖中,赵醒侬被害的消息也不敢告诉他家里,结果妻女离散,竟不知去向。解放后,方老曾数次派人专门查找,也毫无结果。方老每说到这里,总是很伤感,他说:赵醒侬同志确实是五大皆空啊!他没有墓地,没有遗骨,没有遗属,没有遗物,甚至连遗嘱也来不及写!他什么也没有留下啊!方老曾表示过,希望在赵醒侬牺牲的地方立个碑,以纪念先人、教育后人。
  关于他的另一位入党介绍人许秉钧,方老说得不多。但有一次我帮他填干部履历表时,他曾跟我说到过。他说这个人后来脱离革命队伍了,但人还老实,没做什么坏事,在老家教书。
  
  3
  
  在那个年代,入党即意味着接受更大的考验。
  考验似乎来得晚了一点,但一来就是灾难式的、灭顶式的。
  方志纯入党后,在南昌参加了国共合作、迎接北伐军进城的组织工作。赵醒侬牺牲后,他回到弋阳,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参加了1926年秋冬时节的漆工镇暴动、1927年底的弋横起义的组织领导工作。赣东北根据地建立后,他又参与了信江特区苏维埃(1928年)、赣东北省苏维埃(1930年)、闽赣省苏维埃(1933年)以及红十军(1930年)的组建和领导工作。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