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采风手记

作者:颜 溶





  文艺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2007年5月20日至24日,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建军80周年、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江西省文联组织了文艺家采风团赴永新、宜春、铜鼓等地采风。本刊发表的诗人颜溶的《采风手记》,正记录了此次采风的所见所闻所感。———编者
  
  5月20日
  
  五月的田野清新,葱郁,芬芳。吹进车窗里的风是被那窗外的山水洗濯过的,有几分凉爽,几分甜润。
  车内,二十余名省内文艺家,不时对窗外的风景指指点点,就像品评自己或别人的一幅作品。无疑,这些从车
  窗掠过的村落、山水、阡陌,拨动了他们内心的某根琴弦:或许他们曾经相遇,曾经共鸣;或许他们彼此陌生,但今天相逢。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艺术来自于生活。”而覆盖生活最底部的,往往与眼前的事物有关。
  坐在我左边的邬成香一脸疲惫。昨天,她刚从上高县演出回来。这位国家一级演员、省歌舞剧院副院长、江西歌坛的一张“名片”,这次采风活动无疑应该有她献给父老乡亲的美妙歌声。没聊几句,她就侧卧在扶手边睡着了,让后座的省美协副主席刘小可和画家张浔军赶忙关上话匣。
  一面旗帜在队伍中飘扬。这是刚刚在省文联大院出发仪式上,由省文联副主席余大喜从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刘上洋手中接过的采风团团旗,上面写着“江西省文联文艺家采风团”。从下午两点多从南昌出发,到采风的第一站———永新,近五个小时的颠簸,采风团在一幅铺展的绿色画板上穿行。今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5周年,建军80周年,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
  绿色的山水,红色的记忆。
  
  5月21日
  
  上午,参观永新湘赣革命纪念馆、三湾改编纪念馆等。不少人按响快门,在三湾那两棵著名的大枫树下,团队大合影完后,小合影出场,我拉过杨剑敏、省作协秘书长石兰芳也合了一回影。在采风团,只有我们是作协的了。
  从永新上井冈山的要塞处,一座桥高耸横跨在藏龙江上,这就是见证了我军历史上首个以少胜多战役的龙源口大捷桥。“不费红军三分力,打败江西两只羊(杨)”,就是因此战役流传开来。1953年,它以自己如彩虹卧波、天堑通途的伟岸英姿,成为共和国发行的叁元人民币(纸币)上的图案,被誉为“中国最值钱的桥”。
  上了车,偶听省文联的李晖说起昨晚他和《江西日报》记者柳易江拜访了尹承志家,不禁懊悔。尹老是声名远扬的老书法家(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碑文就是他书写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曾有往来,我至今还记得那时作家菁莽撰句、尹老书写赠我的一幅:“攀登心插双飞翼,啸咏情含五彩霞。”看了立于永新三湾公园的文化艺术长廊,那些雕刻里,和悬于廊顶不会褪色的浓墨字画,以及城乡一路看到的门庭上的对联,我不禁感叹这个“中国书法之乡”实在是名不虚传!我在尹老的一幅石刻书法碑前留影,算是另一种拜访吧。
  下午,文艺家们驱车来到龙源口庙背村和当地的文艺家联欢。车未停,只听鞭炮骤鸣,锣鼓喧天,通往戏台的路上早已一片欢腾,当地老表早早从家里拿出了长凳安放在台前,然后站在路边等待我们到来。这一幕真是令人难忘!说戏台,其实是一个露天空地,铺上几块毛地毯就算是“台”了。我们坐在前排,尽管烈阳当空,汗水湿透衣背,但大家兴致高,秩序好。乡亲们把戏台围成一个圆,节目一个个闪亮登场:
  ———那里,吉安县固江镇带来的久负盛名的鲤鱼灯;吉水泥土味的地方戏;独具特色的永新小鼓和采茶调……
  ———这里,全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龙红的圆润唱腔;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二胡表演艺术家王亮生扣人心弦的《赛马》;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表演艺术家金麟的即兴精彩朗诵……
  当邬成香最后压轴登台,一曲《报答》让这里的父老乡亲掌声雷动,鞭炮齐鸣,这位年轻的歌唱家眼里闪现泪光。
  晚餐,当我们举起酒杯,说得最多的是那个露天戏台,戏台上的节目,还有经久不息的掌声鞭炮声。来自省影视家协会的江西电视台国家一级编剧张光烈是年逾六十的人,那天酒兴正浓,他说舞蹈家刘永红和另一位省舞协副主席在演出中即兴跳的“北京的金山上”没他早年跳得“正宗”,喝到痛快处,就在酒桌前跳了起来。刘永红赶忙“拜师”。
  我们说到艺术。
  还有,脚下的土地。
  
  5月22日
  
  一早起来写了一首《老家》,是绿的;昨晚写了一首《江西老表》,是红的。昨天,邬成香说送我一张CD个人歌碟,我玩笑说,写两首歌词给你,希望你唱响!一上车,计划把歌词给她,她却先行返昌了。突然想起昨天她说团里事情多,将要赴京演出的事。于是在车上给她发了个短信:“兄弟,本想把歌词给你,你却走了。你找人谱曲,还是我找人谱曲?”回复却是江报记者柳易江的:“受邬委托,请把作品发来,速。”才知道这位邬歌唱家不会发信息,而柳记者转发后又欲作新闻稿之想。那天,我敲打手机键盘的手指一直从永新敲到莲花,再到萍乡,快“休克”了。车过了萍乡,就向采风第二站———宜春进发。
  吃完中餐,简短的汇报会后,我们参观了宜春市彬江镇的农民书法展,这里有着“中国书法之乡”的美誉。省书协的一位书法家当即应邀挥毫写下两个大字:雄风。不知这意喻当地的书法之态,还是寓意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之势。
  在该镇的一个晒场上,采风团的文艺家们和当地农民举行了一场联欢会:两位盲老人如泣如诉的宜春评弹,万载县农民带有神话和传奇色彩的傩舞表演……令艺术家们感慨万分。不少人掏出了相机和录音机。围观在晒场边的农民,一个个喊出了想看的节目,气氛煞是热烈。每当文艺家登台演出完一个节目,我看到这里的老表,有妇女,有儿童,走上台双手献上一束鲜花。这些花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它们带着泥土的营养和芬芳,带着田埂或路边真诚而朴实的敬意,为文艺家的心灵安插上一份乡风乡音乡情,还有遥远的期盼和等候。
  
  5月23日
  
  车到铜鼓,县领导班子已在会议室等候多时。
  1927年9月,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创下了我党历史上“三个第一、两个起点”(党领导的第一支人民军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面军旗———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个新兵训练处———武曲官;排埠万寿宫———中国民主革命历史转折的起点,毛泽东军事思想开始形成的起点)。毛泽东从这里出发,会师文家市,进军井冈山,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县党史专家林兆福对这片土地的辉煌历史如数家珍,滔滔不绝。
  采风团走过了毛泽东在排埠月形湾的一段化险圣地,那里立有一块“毛泽东遇险处”石碑:1927年9月5日,毛泽东从安源出发,奔赴铜鼓,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在进入浏阳、铜鼓边界时,被一帮团防队员扣留。押解途中,毛急中生智,用四块大洋买通一小头目,速逃。追兵来时,毛速跳进路边水沟,借着茅草、灌木掩护,整个身体躺进水沟。追兵走后,毛爬起来,一身都是泥,鞋子也没有了。毛没有来过铜鼓,不知路径,还是一个当时不留名、后来毛打听到的一位叫陈帷德的打柴人救下了。在碑前,大家纷纷留影,留下对领袖峥嵘岁月的怀念。
  省文联副主席刘华专程从昌赶来。昨天回昌的邬成香今天也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刘华向我引见了铜鼓一位年轻的散文作家兰燕飞,我才知道,这位作者数年前在《星火》发表了一些作品,后来写得少了,两年前参加了省作协的一次活动后激情勃发,创作颇丰,遂约请来参与这里的采风活动。晚上联欢,大家惊喜地看到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刘上洋率领的考察组也来到了晚会现场。在介绍各位文艺家时,刘华特意向刘上洋介绍:“这是铜鼓本土的散文作家兰燕飞。”
  晚会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除了当地的歌舞节目和采风团文艺家的节目,刘上洋和同行的考察组节目令人刮目相看:刘上洋与省青年歌手大赛银奖获得者季晶的合唱《为了谁》,《江西日报》总编彭春兰的独唱《月满西楼》,省社科院汪玉奇院长的激情演说和对唱……大家歌在一起,舞在一起,欢乐在一起。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现顾问)宫正在晚会现场代表采风团说:“每到一地,感慨很深。艺术离不开人民,艺术属于人民。感谢人民!”当邬成香最后唱出:“我的一颗心都捧给了你呀,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我的父老乡亲,我的兄弟姐妹……”晚会热烈的掌声是全体文艺家们对土地的由衷祝福,对人民的深切情谊。
  晚会进行到十点多。刚睡熟,接省文联组联部胡飞飞主任电话:明天早上,刘上洋部长请吃饭,不许睡懒觉!
  
  5月24日
  
  上午参观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下了车,乘船。在船上,文艺家们纷纷用镜头记录眼前的青山绿水。宫正先生年近七十,却身手敏捷,也是个很特别的人。他出行不随大伙儿,举起相机专挑角角边边拍摄。这个除了因身体原因未去过西藏、走遍全国大好河山的老摄影家,从他满头白发下专注的神情可看出,他是一个热爱生命、崇尚艺术的人。宫老还有个习惯,每次下车,坐在前座的他从不先下,要等大家全下车了再下,几次都是我的坚持,才请动他先下车。省摄影家协会的刘立德是这次采风中最忙碌的人,近六十的他,担负着活动的全程拍摄。常看到他飘长的头发和衣衫被汗水湿透。
  在中午的酒会上,各个协会的文艺家们纷纷敬酒。这是大家即将分手的时刻。团长余大喜举起酒杯作了简短的小结。他动情地说:“这是我们终生难忘的一次学习。每到一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多么善良、淳朴、可敬的人民!我们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作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报答!”
  在返昌飞驰的汽车上,我用指尖在手机中敲打下了构想中组诗《星火燎原的地方》的几行小诗:
  一朵火苗/在黑暗中。它要呐喊//它要喊出:更大的黑暗/一个阶级?摇在阴冷压迫中的/苦难与挣扎/它要喊出:红//这细小的锋芒/划出黑色的血的惊悸/从贫瘠到贫瘠/从一个屋檐到另一个屋檐/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包围城市//一朵火苗,在黑暗中/被一次次吹灭/又被点燃。
  我想,对于这片土地,我没有资格停止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