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一路上有你

作者:滇 敏





  通过几代作者、编者和读者的辛勤耕耘,江西日报《井冈山》巍然屹立了几十年,即将迎来她的1500期。4月7日,经省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提议,江西日报社邀请有关专家、散文作家座谈,探讨副刊如何与时俱进,如何更好地做到“三贴近”,如何把《井冈山》办得更好。
  
  《井冈山》,心中的山
  
  风风雨雨几十年,《井冈山》伴随着几代文学爱好者成长起来,矗立在读者们心中,成为一座巍峨的山。
  江西日报社总编辑、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彭春兰说,《井冈山》版堪称江西日报的品牌副刊。一代又一代的《井冈山》编辑以难能可贵的真诚、热爱和执着的韧劲,始终坚守着这块阵地。几十年来追求创新,追求卓越,受到了读者们的欢迎。邀请大家来座谈是为了向大家讨教,她相信,有大家的关心扶持党报副刊有空间也有潜力办得更出彩,更有品位。
  与会者有党政领导、学界名流也有文坛宿将、散文新秀,可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井冈山》的忠实作者和读者。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傅修延说,这些年来,每个星期都要读这个版面,参加她的座谈会也有很多次了,生活不知不觉地就以一种很奇妙的方式和她联系在一起。他觉得作为党报副刊,《井冈山》是对正刊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艺术化的补充和服务,是一个更为鲜活的窗口。从这里既能感受到江西的山水、变化,也能感受到江西人的生活和情怀。她不像有的副刊那样热衷于“寻花问柳、夸猫赞狗”,而是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品位高,也更纯正。
  著名作家、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熊述隆深有体会地说,几十年,《井冈山》坚持下来不容易,而且,她的文学性、时代性和高品位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作家褚兢对比了全国多家省级党报的副刊之后说,《井冈山》在版面策划、内容选择、文本样式、写作技巧等方面都是比较出色的。
  青年作家范晓波说,《井冈山》以其党报的权威性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省内最强势的散文载体,成为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向往的平台。
  作家、省委组织部助理巡视员朱法元把《井冈山》几十年来的成绩归纳为四句话:“唱好了曲子(高扬主旋律),拓宽了路子(坚持多样化),培养了苗子(发现培养了文学新人),结出了果子(推出了一批精品)。”柔些、软些、绿些
  《井冈山》的坚守、存在和不断壮大本身就是江西日报坚持“三贴近”的一个生动体现。省文联副主席刘华认为,这些年来,《井冈山》不仅顽强地坚守下来,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希望江西日报能够继续坚守住这块园地,不要轻易变化她的风格。谈到对主旋律的理解,刘华说,主旋律在副刊上的表现应当是艺术的,作品要加强艺术感染力。作家褚兢、孙建平认为:主旋律最根本的是反映社会和人的终极发展及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是永恒的主旋律。对社会、对人的深度关怀,人文传统,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则是从更持久的角度体现的主旋律。所以,副刊应当更多地表现人文精神。熊述隆说,主旋律应该是有极强的包容性的,在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傅修延提到了副刊的“质地”,他说,无论是宏大的叙述还是私语化的叙述都要尽可能地“柔一些、软一些、绿一些”,那些副刊性不强的文字要尽可能地不出现在《井冈山》上。
  “冰心散文奖”获得者郑云云曾在《井冈山》上耕耘了多年。她认为,注重新闻性是党报副刊的优良传统,内容尽可以贴近新闻,可是表现手法上要尽量地与新闻的表现形式拉开距离,它应当担负起文化责任。她认为报告文学名篇《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关键在于它的文学性。
  九江日报《长江周刊》主编杨振雩对于副刊的“坚守”也有着切身的感受,他认为党报的副刊有着新闻版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的,它的影响是感性的内在的,也是持久的。它使人向善爱美,起到提升人们心灵的功效。他认为,要办好副刊必须抓住地方特色,办出特色的副刊才具独有的价值。
  媒体早已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策划以集中、放大等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展示、渲染,从而吸引读者、增强媒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与会者充分肯定了这些年来《井冈山》所表现出来的策划意识,对该版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栏目策划、版面策划和选题策划进行了圈点,并提出了很多新思路。
  刘华及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提出,《井冈山》应当有一个整体而长远的策划。找准一个主题,确定一个栏目,长期地抓下去,这样容易形成特色,形成品牌。
  办好副刊要有创新,首先是观念、理念上要有创新,要有新的角度、新的眼光、甚至在文本上也要进行创新。褚兢提出,针对当下新的经济现象、文化现象可以用“同题散文”的形式,请不同的人用不同的眼光来观照,来挖掘,来表现。
  江西日报文体部主任熊伟明介绍说,《井冈山》正在进行同题散文、主题散文和分类散文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他认为,党报副刊应当强调散文的新闻性,要通过加强纪实性来实现文学与新闻的结合,更好地体现副刊作品的时效性、思想性和文学性。他说,《井冈山》近期的目标是推出一个典型人物、推出一个重点作者、推出一篇经典散文、获一个全国散文大奖、办好一次纪念活动。要把《井冈山》办成具有全国影响的名牌副刊。
  
  来吧,写散文
  
  近年来,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关系错综复杂,人们难免有些浮躁,有些急功近利,而这种情绪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作为文艺的“轻骑兵”,散文能够快捷而熨帖地抵达读者的内心,“读后让人的心灵为之轻轻一颤”,达到净化心灵、启迪思维的作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有说,我们的媒体不仅需要理直气壮、黄钟大吕的宣传,同时也需要涓涓而流、润物无声的浸润。他充分肯定了《井冈山》版在这方面的贡献,肯定了这块园地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依托《井冈山》,繁荣我省的散文创作。多创作有优美境界、有健康思想、有灵魂启迪的散文,用优秀作品特有的情感和意境打造一块优雅的园地,从而发挥她应有的作用。他呼吁作家们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散文作品,“社会需要这股文学的力量”。
  彭春兰对散文的社会功能有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散文情有独钟。年初,她曾撰文在《井冈山》版发出“来吧,写散文”的倡议,在读者和广大文学爱好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她感叹近一段时间各种媒体不断出新的新闻宣传令人耳目一新,提出散文创作也要与时俱进。她认为,《井冈山》版视野应当更开阔,表现形式应当更生动,在繁荣文学创作方面应当有更大作为。
  近年来,我省的散文创作呈现出一派丰饶的景象,涌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作家,刘华说,这种局面的出现与《井冈山》的努力不无关系。《井冈山》在推动我省散文创作的同时也培养、团结了一支创作队伍。同时,江西丰富而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以及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都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散文实在是大有可为的。
  朱法元则提出了“散文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他认为,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应该是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没有社会担当的作品是没有回味、行之不远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讴歌形势、可以针砭时弊、可以匡正世风、可以启迪人生。然而,在创作和编辑的过程中,应当把握好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关系、教育性与可读性的关系、正统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通俗性与尚美性的关系。
  殷殷的话语是眷眷的关爱拳拳的期望。记不清多少次被这样的交流、这样的探讨深深打动,我们深知,正是这种关爱和期望汇聚成一股托举的力量,《井冈山》才成了一座山;因为有了这些关爱和期望,我们一路走来,坚守中充满着温暖的感动和幸福。我们坚信,前行的路上还会有你风雨相伴,我们将共同营造出一个花香弥漫、纯正优雅的《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