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客家题材审美认识上的三个把握

作者:谭晓洪





  赣南、闽西、粤北是客家地区。据考证,历史上客家先民自中原地区南迁至这一地区,前后曾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过程,客家文化随着这一客家住区的基本形成而形成,延续今天,约有七百余年的传承历史。客家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环境中有了崭新的地位,许多方面得到厂继承和发展。客家题材的文艺作品,在百花园中也是娇丰的一枝。由于客家人在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心事和感情等方面有着客家民系的特点,故而在审美认识上存在着有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的特征。我想从客家人生活审美化出发,谈谈客家题材创作上市美认识的几个问题。客家题材文艺作品的描写对象白然是客家人,对于客家人审美认识上的把握,有助于我们客家题材的写作。
  一、在文化意识上的把握
  在客家民系一千多年的迁徒历史中,中原、江淮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相撞击相融合,形成了客家文化。客家人崇文尚武,耕读传家,团结奋进,吃苦耐劳,有很强的向心力,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有显著的特点。客家人重视“亲缘”关系,并把它扩展到人际关系的各方面,这也是客家人道德规范体系中起主宰作用的重要内容。客家人讲谦让、互助、友爱与和谐,人伦教化,念祖亲族观念很强。在龙岗赣南龙南县一带,存有不少客家闹屋,围屋前常有池塘、晒坪,与围屋浑然一体。有的体围屋内建有炮楼,表现山明显的防范意识。居住分配遵守祖传嫡庶制度。围屋内中央设祠堂,供奉祖先牌位。“亲缘”之重视可见一斑。
  客家民间信仰比较混杂,信风水占兆,神明崇拜、天地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物崇拜常常混合,有的祠、庙,儒、释、道、先贤供奉一堂,随意随俗性显然,表现出客家人崇尚自然、宽容豁达的意识。客家民风纯朴保守,“颇有庸、魏俭啬之风,礼俗多存古意,世守乡音不改。”(黄遵宪语)在语言、风俗方面比中原汉族保留更多的古韵,体现出文化意义上的特征性。
  在当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以及西方上张自我为小心的思想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日益加重。客家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人际关系的宗亲色彩和责任感,则有助于推动人们重视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风气的净化,有助于爱国、爱集体思想的培育。在海外,客家籍华人爱国主义情结最为深厚。然而,片面强调人际和睦相处,往往以不伤和气为处现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可能压抑个性和创造性,使人安于现状,削弱自由竞争意识。客家民系是经过与汉族其他民系以及其他民族的融合发展起来的,在宗教信仰民俗民风上,客家人表现出宽容豁达、博采众长的情怀。
  二、在审美情趣上的把握
  客家住区的环境多是斤陵、山区和小盆地。客家人聚族而居,自古过着“谢工商与衡牧”、“灌蔬门供”、“不得外求”的耕作自给的生活,与人门然和谐相处。生活条件、习惯、所处地理环境,给客家人带来他们的审美情趣。
  客家人崇尚自然美,不仅钟情自己居住的山水,且钟情朴实自然的人与事物。自然美的本质是以形式胜于内容。客家人常常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不虚饰,不矫情。衣食住行皆讲实际。特别是客家女性,中外学者在考察研究客家文化时无不赞誉。古代女子束胸缠脚,客家女一顶凉一双赤脚,大脚板走在田间地头,什么活都能干。客家女吃苦耐劳、善良真诚,全然没有半点脂粉气,郭沫若有联赞道:“健妇把犁同铁汉,山歌入夜唱丰收。”客家女对于爱情的表达大胆热切,大量的客家山歌可以佐证,信于拈来情歌一首,清听:
  生爱缠来死爱缠,
  生死都在郎身边,
  哥系死了变大树,
  妹变葛藤又来缠。
  这种对爱情的炽热表达得可谓淋漓尽致,心境披露得大胆而无半点矫饰,宛如大自然中树藤相缠那么贴切自然。
  我曾采访过一位苏区时期的“客家山歌大王”,她给我讲过一则很感人的故事。当年扩红她打山歌作宣传,一位并不熟悉的应征青年向她求爱说:“炮子不长眼睛,不晓得哪天挨了炮子就回转不来了,你肯让我啵(吻)一下嘛?”她想想说:“你当红军光荣,啵就啵。”生活就像山歌一样真挚。
  对于社会和艺术,客家人也以真情、和谐为美。
  前叙客家大围屋,便是以亲情为基石,以和谐为构架建造起来的立体客家文化,焕发出真情、和谐美光彩的一个具象。客家传统服饰俗称“唐装”。曲线条的满人旗袍客家人是不穿的。客家人着装便于劳动、实用,用简约的花边稍加点缀,绝无繁缛的赘饰,朴素是最大的特色。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中灿烂的明珠。客家山歌充分表现出客家人追求真情、情采蕴含于朴素之中的艺术美。如:
  生爱连来死爱连,
  生死都在妹面前,
  妹变黄鱼沉水底,
  
  哥变鲤鱼护两边。
  山歌用朴素的形象比喻,表达哥恋妹的真情。朴素的形象比喻,是客家山歌艺术美的一大特色。
  在流传于客家地区的采茶戏、渔鼓说唱等传统节目或段子中,涉及性爱内容的也为数不少,情节大多调侃嬉戏,及生产劳动,也不乏男欢女爱,如《上山调》、《卖杂货》、《补皮鞋》、《采茶歌》等。客家人节日庆祝中常有舞龙、舞狮、舞麒麟等文娱活动,热闹中透出祥和,渲染团聚的喜庆,这些都渗透着亲情的因素,是客家人追求和谐境界的折射。
  自然,客家人的审美情趣远不止这几个方面,这里仅择要而论。
  文化意识进入文艺的时候,必定有一个转化的中介,这就是审美意识,客家审美意识在传承的同时,也因时代的步伐出现新的履迹,但这绝不是传统轨迹的消亡,现代文明带来的西方文化审美情趣,必然,中和着客家人的审美意识。现代客家人,衣食住行乃至娱乐活动,于浓厚的客家氛围中,可见现代文化意识的凸现。我曾以客家生活为创作素材,作品强调客家人的审美情趣,节目也就有了鲜明的特色,很受欢迎。如表现客家汉子背孩子的舞蹈《背仔乐》,客家亲情跃然台上,很受观众欢迎。
  三、在娱乐行为上的把握
  客家娱乐活动,大多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客家山歌名闻遐迩,前文已有简介不再赘述。客家主要剧种如采茶戏,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戏剧,多以客家人生活内容为题材。客家音乐在庆祝红白喜事中较多出现,唢呐是主要乐器,常配以锣鼓打击乐,乐曲舒展,多为微调式、商调式。客家的舞狮、舞麒麟在较大型庆典活动以及主要节日中出现,现已流传至海内外。客家的舞龙名目繁多,其中在农村中有一种类型,龙身是断节的,不大,舞起来十分自由。还有一种舞鱼灯,则是龙头灯、数只鱼灯(多系鲫鱼灯)、虾灯的组合,十分灵活花样百出。
  岁时节令的活动中,基本内容是祭神祭祖,预祝未来吉祥万事如意。娱乐活动造成喜庆、祥和的气氛。仍然是围绕亲情的主题。现在,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许多已经成为各项经济活动、社交活动的主要庆典形式。龙岗、盐田、宝安等地还举办了各种传统娱乐活动赛事。如客家山歌比赛、舞龙、舞狮、舞麒麟比赛、龙舟赛、风筝赛。有的赛事甚至有了世界性,海外客家华人也来参加,对深圳文化、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传承性是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对于客家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传承是主要特征。客家文化随着历史的足迹而变,因而又不能忽视其变异的特征。因此,我们在客家题材的创作中,既要注意传承性,又要关注到历史的变异。我创作的舞蹈《长长的红背带》(曾获1997年国家文华奖)等作品,正是以客家文化传承的特征出发,又融合了现代客家人在生活中的情趣以及娱乐行为上的特征,才凸现了客家题材独到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