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权力文明的期盼与理想抒写

作者:刘家思





  我与张学龙的相识足在 2002年。省作家协会组织特聘作家赴湘西采风,我有幸参加,与他住一屋。他给我突出的印象是富于进取精神,对文学很执著。坦率地说,对于他的文学创作,除《安源往事》外,我原先知道得很少。当时我就在想,以他这种精神状态对待文学,创作上肯定是可以出成果的。事实证明我的推断是正确的。不久他就推出了长篇小说《焚黑》,现在捧在我手上的又是长篇《日照苍山》,还有一部长篇正待出版。这种成绩无疑是喜人的。今天读了《日照苍山》,对具创作才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日照苍山》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小说描写的是经济欠发达的机陵县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和各地你追我赶的经济建设热潮而奋起直追的感人事迹。作品围绕着该县行政区划的归属问题,在新任县委书记潘镇新和老县长谷继德之间展开了重矛盾冲突,展现了中部欠发达的山区进行经济改革、走小贫困的艰难性。作者不是表层而单纯地描写经济改革的问题,而是将笔深入到文化的深层,艺术地揭示了领导干部执政中的官本位惯性思维与怀旧意识在山区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严重阻碍作用,深刻探讨丁经济改革与权力文明的内在关系,展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贫闲落后的内在根源。
  《日照苍山》从剖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各阶层不问的文化心态入手,集中彰显出从政者的观念与思想的落后对纤济欠发达地区的影响,它告诉读者:地方领导的思想僵化和观念落后,才是造成一个地区经济不发达的主要原因。《日照苍山》突出表现的就是这个问题。谷继德是祖陵的老县长,工作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祖陵,用他白己的话说,他跟祖陵的关系就是树与土的关系,他从娘肚子里出来,他的性命之根仿佛就扎在机陵的土地里。在祖陵的发展历程中,他费尽了心血,做出了很大的牺牲,三年困难时期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为机陵人去找欧阳山要救济粮,“文革”时期戴着“工资派”帽子舍弃自己的儿子去与省城批条人拉关系让乡人吃上批条粮,八十年代初在南州地区第一个分田到户率先把祖陵人的肚子撑圆了起来,而在改革开放深入时,而对外界的强势发展,他又去找温冬林拿到无息贷款,找地委副书记杜山波要水库建设项目。每每这时,他都能让人家眼红,祖陵总是南州的先进县。但是,这一切都紧紧与他“公”、“私”杂交的官本位意识相联系。他仅仅是将祖陵当作自己的独立王国来经营,祖陵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他为自己在祖陵人心中塑造的一笔。在祖陵,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人敢挡。所以好几次,地区要调他到条件比祖陵好的县工作他都拒绝了。而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坐把”坐久了,以后退下来,只要没死,永远都是领导层待遇,依旧可以随心所欲,独步天下。正是这样,他向地委郝兴民书记要求派一位年轻的县委书记来,就是考虑到年轻人好把握,让他跟着自己转,听自己的指挥,自己退休后,让他将自己还没做完的事继续做下去,让祖陵沿着自己的思路发展下去,让自己的形象完整地存留下来,让自己始终在祖陵居于中心。因此,他对自己在祖陵的形象看得很重,不容别人否定自己的业绩。他要奋力造就出一个“功德圆满”的表象。这样,他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外边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影响他的思路。他的思维不断走向僵化,思想不断地落后于时势。于是,祖陵就在他静止的罗盘上停滞了,日趋走向贫困。可以说,这是思想的落后与观念的陈腐造成了他的权力运用失妥的结果。然而正是这种思维,他总能找到理由解脱: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祖陵的落后只是暂时的,发达地区没有后劲之日,就是祖陵迅速崛起之时,祖陵县是卧着的老虎,是一条潜在深水中的蛟龙,时机一到,它是要下山出海的。实际上这是对自己的自我肯定与维护,是官本位思想的作祟。因此当新任县委书记潘镇新要把祖陵划归雄川时,他便认为是对他一生努力的最大否定而加以反对。这是作品对权力腐败根源的挖掘。
  在小说中,作者充分表现了对权力文明的渴望与理想抒写。这主要是通过新任县委书记潘镇新这个人体现出来的。潘镇新一来到祖陵,便显示了与谷继德的不同:他的锐气,他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他的开放思想。可以说,他和谷继德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都希望在这里建立一番功业。但不同的是,谷继德对这片土地的爱是以他个人的功业为前提的,他所做的一切是要维护自己的形象,因此他不肯背叛自己的历史,不肯超越自己。潘镇新这个形象则是作者理想的载体。这个年轻的县委书记,与谷继德一样有很强的事业心。他原是一个省直机关下派到南川地区锻炼的一位处长,本来可回省城升官,可他却选择了留在南州到祖陵任县委书记,其妻子温佳媛在要求其尽快回去无望的情况下提出了离婚。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王作。祖陵是一个老区县,十分贫困。要将祖棱搞活,必须有开放而超常的思维,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路子。因为要发展就得有资金、有技术,可祖陵只有资源。祖陵的发展就是要盘活资源。于是他想将祖陵的行政区域主动划归雄川,以雄川的资金注入到祖陵,将祖陵静态的资源优势转换成动态的生产效益。而这一着,在一定意义上说;无疑是对前任县领导的否定,是对南州的背叛。这对一个年轻的县委书记来说是要担政治风险的。他的设想刚提出来,马上就受到谷继德县长以及地委副书记杜山波的阻挠与反对。不仅担当了政治上被停职的危险,而且还遭到了人身与生命的危险。对于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是在把握权力后遭遇的一大难题。是因循守旧、个人置上?还是务实进取,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与时俱进?这是摆在每个干部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必须作出抉择、必须解决的思想意识上的主要问题。作者通过潘镇新这个形象作出了艺术的解答。近些年来,小说创作中有二种偏向:一是对有一定政治意义和思想内容的题材的疏离,而津津乐道于形式的意味;二是对政治题材的关注往往以官场腐败小说的形态出现。《日照苍山》以其强劲的政治意识和思想意义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反腐小说,不落俗套,显示了它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形式是小说艺术品质的显示。张学龙以略带现代意味的写实手法经营,着小说的故事,显示了自己的才情。整部小说在广阔而复杂的背景上展开矛盾和冲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人胜,可读性很强。小说一开篇就出现激烈的矛盾冲突,干部与群众的矛盾,干部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先进思想与落后观念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人物在这种情境中出场,预示着丰富的情节内容及其走向。此外,细节的把握与选取也显示了作者在小说艺术描写上的较好的功底。
  《日照苍山》充分显示了作者扎实的生活基础,敏锐而细致的观察能力,满腔的创作热情以及对社会的执著关注与批判的精神,作者无疑获得了创作快感,也获得了成功的自信。但如果作者冷静些,主观理念的干扰少些,可能在小说故事的经营与推进、人物个性的把握及主题思想呈现上会显得更加圆熟而独到。但这毕竟不能改变《日照苍山》是作者可喜的收获这一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