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6期

身陷“十面埋伏”的“英雄”

作者:罗曰铣





  这或许是个颇为“敏感”的话题,本不想谈,却义忍不住想说上几 句。
  张艺谋在我心目中原本是个真英雄。不管是他拍摄的《黄土地》,或是他主演的《老井》,还是他执导的《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曾以其独特的个性与魅力引起我对他深深的敬意。
  可惜好景不长,张艺谋很快就走“下坡”了。国外频频获奖,国内却偏不卖账。老谋子终于有些耐不住了,不得不“洗心革面”、“改弦易张”。于是,抛出了《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他向“下”迈小的第一步。“一个都不能少”,从剧名到内容,都是一部一览无余、寡淡无味的平庸之作。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无法与他的前期优秀作品相提并论。即使到了《我的父亲母亲》有所回升,不失风格与韵味,但内涵仍嫌单一,人物更显苍白。而这却为他在国内第一次赢得了电影界的权威奖——导演金鸡奖。在颁奖晚会上,有记者问及他获此殊荣是不是第一次时,他苦笑着点了点头。我不知道,这到底是电影界的悲哀还是张艺谋的悲哀?其实,无论是《红高梁》,还是《菊豆》或《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早就足以使他享此殊荣。
  但不管怎样,迟到的春天毕竟还是春天。从此,老谋子在本土便不再“寂寞”了,不再“孤独”了,甚至颇有几分“春风得意”了。各种场合频频亮相,各种活动频频担纲,好不风光。
  
  于是,在他身上,昔日的沉稳越来越少了,时下的“浮躁”越来越多了。
  于是,他要冲刺世界电影“最高奖”一奥斯卡了。
  全国影院一片《英雄》热时,我妻子学校发了两张票,那晚散步顺便送我妻子、女儿去影院,到了门口,工作人员免费请我进去看,我都没进去。工作人员很奇怪:“身为编剧,这么一部要冲奥斯卡的巨片你都居然不看?”我只说了句:“中国电影还从来没出现过巨片。《英雄》要真能拿奥斯卡,只能是奥斯卡的悲哀。”仅凭媒体炒作的几个所谓“精彩片断”,我便断言,它远不是拿奥斯卡的料。没吃过猪肉,总还见过猪跑。
  《英雄》不行,再来个《十面埋伏》。而《十面埋伏》比《英雄》更糟。我女儿借来的碟片,我好不容易耐着性子才看完。一看完,我便连声叹息:“完了,完了,张艺谋快要玩完了!”就连我女儿,一个普通的观众,都嗤之以鼻:“真不知道张大师在搞什么名堂!”
  《十面埋伏》还能冲奥斯卡吗?尽管叫得震天价响,我想,就连张艺谋自己心里也都是虚的。
  《卧虎藏龙》能被奥斯卡偶尔一顾,只是个特例,只是个侥幸。在过去的奥斯卡里还没有过这类片种,出于“填补空白”,也只能让中国“功夫”露露“峥嵘”。就其质量与品位而言,根本无法望奥斯卡之项背。只能说是奥斯卡的降格与“垂怜”。这种机会不会太多,“功夫”再好也只能玩个一次。何况,《十面埋伏》也玩得太拙劣,太蹩脚。又是章子怡,又是大竹林。要人物没人物,要故事没故事。仅有的一点“功夫”与画面,也都似人非人,似神非神,故弄玄虚,走火人魔。
  毋庸讳言,《十面埋伏》将会比《英雄》更惨。要拿它去冲奥斯卡,只会贻笑大方,让中国电影大跌其脸。
  真要想冲奥斯卡,最好还是先少些浮躁,回到‘先前的“沉稳”去。
  
  当然,炫耀“家丑”并不是惟一的出路;而标榜“国粹”(功夫),也不应是最佳的选择。要搞大制作,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手段,我们也许在很长一个时期内都很难搞得过好莱坞。要想在“形式”上制胜并不是我们的强项,关键还得在“内容”上,在人物上下功夫。诸如《金色池塘》等片,并不是什么大题材,也没有什么大场面,不照样拿奥斯卡?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拿出类似高质量的剧本来。以“大”攻“大”,并非我们所长,以“小”胜“大”或许还能绝处逢生。
  也许张导会说,尽管《英雄》、《十面埋伏》与奥斯卡无缘,但它们至少创造了不菲票房的骄人成绩。但我要告诉张导的是,即便仅就票房而言,你这两部大作都已经为你的前景布下了“十面埋伏”。《英雄》、《十面埋伏》之所以能创造如此巨额票房,在很大程度上是得力于你在电影界的声望,尤其是有关“冲奥斯卡”之类的大肆炒作。人们大都是带着一种既崇敬又好奇的心理,想去看看我们的张大师又拿出了什么杰作,想去看看要拿奥斯卡的中国影片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而走进影院的,说实话,中国的电影观众还是比较好蒙的。但“狼来了”顶多也只能喊个一两次,一旦到了第三次,或许便再也没人理睬了。要知道,当下的国人最恨的是假冒伪劣,最怕的是上当受骗。如此下去,等待着老谋子的也许真的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