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3期

政坛“不倒翁”冯道:寡廉鲜耻还是大智大勇?(二)

作者:刘 谨




  上期回放:唐末藩镇割据,动荡不安,出身于农村知识分子家庭的冯道忧国忧民,为了一生的梦想和追求,他先后侍奉大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勗,虽然此二人都并非明主,但冯道在纷繁复杂的官场政治中奉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对上竭力尽忠、对下充溢同情、力求善始善终,终使自己避免了悲惨命运,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本期刘谨教授将继续为我们深入解析冯道传奇的一生。
  
  三,走向辉煌
  
  庄宗遇弒是在他自立为帝后的第四年。而贻笑大方的是,他竟死于自己所喜爱的伶人之手。
  李存勗手下的亲军中有一个叫郭从谦的伶人,曾因屡立战功而被提拔为指挥使。枢密使郭崇韬权倾朝野的时候,郭从谦因为与之同姓,曾经拜他为叔父;与之同时,郭从谦又被郭崇韬的女婿——李存勗的弟弟李存义收为养子。郭崇韬蒙冤死去之后,李存义也受到牵连而被捕入狱。
  有一次,郭从谦“置酒军中”,痛哭流涕地为他们二人打抱不平,事后却被人别有用心地报告给了庄宗。恰逢此时,一名叫王温的军士在宫中担任禁卫时谋乱未遂,事发后被定为死罪。在行刑现场,唐庄宗看见郭从谦也在身边,便用半开玩笑的口气对他说:“你的同党存义、崇韬背叛了我,又指使他们的余党王温来谋害我,不知道你们接下去还有什么行动?我可都在等着呢!”
  说者无心,可在郭从谦听来却大有寓意,被吓得心惊肉跳的他只觉大难来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回到兵营鼓动他手下的将士说:“快把你们手中的钱都打酒买肉吃了吧,不要再作长远的打算了!现在皇上因为王温的事迁怒于我们,说等他破了邺城,要将我们一网打尽呢!”军士们听了个个害怕。惊惶失措之中,他们偷偷地聚在一起,共同商讨对策,决定等待时机,再便宜从事。
  不久,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勗迫不得已委派镇守河北的大将李嗣源前去平叛,郭从谦和他的手下们认为时机已到,便磨刀霍霍,加紧筹备,做好了哗变的准备。
  而镇守河北的李嗣源接到圣旨后,一刻也不敢停留,便率领大军前去邺城平叛。此时的他因有震主之功受到猜忌,已被李存勗冷落多年。李嗣源“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原是做梦也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背叛李存勗,只不过担心因军中兵士哗变未能攻克魏州而又受到猜忌,所以只得攻下汴州依城自保。
  此时的郭从谦看到昔日里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的李存勗众叛亲离,犹如惊弓之鸟,就乘着夜色,率领手下的亲军出其不意地潜入皇宫,将李存勗乱箭射杀。李嗣源在前朝宰相豆卢革等文武百官的劝进下,在洛阳庄宗的灵柩前即位,是为后唐明宗。
  和昏庸残暴、贪婪成性的李存勗不同,李嗣源不愧为一代明君。他主政之后,廉洁自律、任人唯贤,精简机构、减裁冗员,斩杀宦官和贪官污吏,提拔重用了任圜、冯道等一大批前朝德才兼备的文武官员。冯道此时从翰林院学士迁为端明殿学士,一年之后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来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位宰相之一。
  进人权力中枢的冯道秉公执法、尽心竭力,“凡孤寒之士,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予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为皇帝延揽了一大批出身寒门、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之才,由此深得明宗皇帝的信任。冯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适时地向明宗广进善言,讲一些治国安邦之道。
  天成、长兴年间,由于中原战火暂时熄灭,加上连年丰收,老百姓安居乐业,明宗颇为自得。有一次,明宗和冯道谈起这难得的太平景象,冯道乘机进言道:“陛下以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接着,他又说,臣在河东任掌书记时曾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有一次骑马过大山的关隘时,道路险要,但由于谨慎小心,人和马都平安无事。但到了平地上,因为松懈大意、掉以轻心,结果却从马上摔下,伤了身体。冯道据此因势利导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半熟,便纵欲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听了,深以为然,从此治国理事更加谨慎。
  又有一次,明宗得到了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觉得有祥瑞之兆,心里异常高兴,便拿出来和冯道一起欣赏。冯道很仔细地看了那杯上的字迹,感触颇深地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便是仁义。”当明宗向他问起丰收年景老百姓的生存境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吟诵了聂夷中的“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綺罗筵。偏照逃亡屋”(《伤田家诗》)以示讽谏,明宗听了之后,命人抄下挂在堂上,经常诵读。
  由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冯道发言简正,因势利导,婉言规劝,讲究分寸,其非常之才,的确非常人可比。
  不仅如此,这段时期内,冯道曾向朋宗皇帝建言:“常见吴蜀之人,鬻印版文字,色类绝多,终不及经典。如经典校印,雕摹流行,颇益于文教矣。”于是提议:由他所在的中书门下提议,由政府出资整理、刻印《易》、《书》、《诗》、《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仪礼》和《礼记》等9部儒家经典,也就是俗称的“九经”。明宗从小在军营中长大,大字不识一个,自他当了皇帝之后,各地的报章、奏折都要靠近臣安重诲给他诵读。这“颇益于文教”的言辞深深打动了他的心。
  长兴三年二月,明宗批准了冯道关于刻印《九经》的奏请。雕印儒经工作从后唐长兴三年(9S2年)开始,到后周广顺三年(95s年)完成,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用了整整21年的时间,共印下经书12部。其中除“九经”之外,还包括《论语》、《孝经》、《尔雅》等书,为中国文化的发扬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明宗皇帝晚年多病,早年艰苦的战争生活及当了皇帝之后的内忧外患使他过早地积劳成疾。可以说,自他做皇帝的第一天起,源自朝廷内外的争斗就从来没停止过,且不说南方诸国及北方契丹的割据势力,单是庄宗平定下来的东、西两川的战事就几乎贯穿了明宗王朝的始终。在统治较稳固的中原地区,明宗的儿子秦王李从荣、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及女婿石敬瑭等人手中均握有重兵,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矛盾重重。
  公元933年末,李从荣为争夺帝位,乘父亲病重之际,率领1000名军士借夜色掩护冲入皇宫,与控鹤军指挥使李重吉及宫中卫士展开殊死决战。洛阳城内的唐兵闻迅赶到,与李重吉内外夹攻,一举打败了李从荣并斩杀其全家。唐明宗惊闻这个消息,一时百感交集,痛心疾首,于半年后离世。
  明宗死后,冯道率百官迎立他的第五个儿子李从厚为帝,即为后唐愍帝。愍帝任冯道为山陵使,礼毕即让他离开京城,放外任于同州。因唐愍帝才干平庸,性格优柔,缺少一国之君应有的魄力,加上朝中一些旧臣争诛秦王、立愍帝之功,相互倾轧,内讧不已,朝廷之内从来没有一天安稳的日子。
  公元934年,新朝权臣朱弘昭、冯赞碍于风翔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