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上有考察,下有琢磨

作者:丁 力




  自古奸谗小人都挖空心思去迎合帝王,揣摩君王意志,还真有不少人琢磨透了他们的心思。
  赵匡胤做皇帝前是名武将,即位后恶补知识,每当读过一本书后就会以书中的一些内容为题向大臣们提问。大臣们虽说博学多闻,但有时候也会被问住,只有知制诰卢多逊对皇上提出的问题全都能对答如流,深得同僚的佩服和皇帝重视。
  实际上,卢多逊之所以在皇帝面前对答如流,是因为他掌握了皇帝读书的第一手情报,可以对症抓药。卢多逊当时是皇家图书馆的领导,他要求馆内的工作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上报皇帝所借的书名,如此一来他就可以提前备课,自然能从容应对皇帝的提问。
  赵匡胤还很喜欢微服出宫,尤其喜欢突然出现在大臣的家门口,进行实地考察,给他们一个措手不及。熟知了皇上的这种喜好,也为了给皇上留下一个好印象,宰相赵普经常下班回到家后不换便装,以防皇上到来时来不及换穿礼服恭迎圣驾。
  正因为无数人不停地自下而上琢磨皇帝的心思,所以皇帝有时候也会被假象所蒙蔽。
  开宝八年十月的一天,赵匡胤前往皇家染院考察工作。皇家染院是个大作坊,专门为皇家漂染绸缎等高档纺织品。听说圣上前来考察,染院的负责人刘蟠急忙跑出来迎接。他身穿短衣工装,衣服上溅着染料,脚蹬一双草鞋,头发凌乱且被汗水浸湿贴在脸上,脸上尚有染料抹过的痕迹,整个一工匠装扮。赵匡胤见状不解,于是刘蟠向他汇报说:“臣正在亲自带领工匠们大干、快干,以期尽快为官家染出上等质量的绫罗绸缎。”赵匡胤很受感动,当场下令奖赏刘蟠20万钱。
  事实上,赵匡胤受骗了。刘蟠一直在寻找机会在皇上面前表现自己,于是刻意塑造了一个先进官员的形象。赵匡胤来到染院之前,他脱下官服,摘下官帽,脱掉官靴,换上一身工匠的行头欺瞒皇帝,不过也算顺利过关。
  开封城中的巡军判官孙良儒家里很穷,连马都养不起。有一次,孙良儒奉命押解死刑犯去刑场砍头示众,这种情况下总不能骑着一头毛驴在队伍中慢悠悠地走,不得已之下他就去租马。当时开封城中对外租车、租马或租驴时,租金分单项收费和双向收费两种,于是马主问孙良儒去什么地方。得知他要去法场,马主又问:“一去耶,却来耶?”旁边的人听了这话都哈哈大笑,孙良儒自尊心大受打击。为了摆脱贫困,他开始绞尽脑汁地琢磨计策。
  当时,刚刚即位的宋仁宗还没有独立执掌国政,而是由明肃太后刘氏垂帘听政。刘太后十分精明,为了管理国家,她不仅一直注意抑制重要大臣的势力,还常常派心腹宦官到宫外了解社会风情、官员表现、民众生活等情况。
  孙良儒掌握了这一信息后就开始着手准备。他到市场上买了几十米白布,染上各种颜色后晾挂在家门口,远远望去就像彩旗在飘扬。从宫中出来的宦官看到了这些花布,就问孙良儒染这么多布做什么。孙良儒叹息说:“我家一个女儿最近就要出嫁了,做父亲的虽然买不起绫罗绸缎,但嫁衣总还是要置办的,因此只能买来一些白布自己动手染了。”
  刘太后得知此事,很是同情这个清贫的小吏,立即下了一道懿旨,奖给孙良儒一大笔金钱和许多布帛。
  孙良儒设计成功,从此一举甩掉贫困的帽子,步入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