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3期

两个虚构的饮酒组织

作者:丁启阵




  在中国悠久的饮酒历史上,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和唐朝长安的“饮中八仙”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两个文人饮酒群体。
  “竹林七贤”的名称先后见于《三国志·魏书》、《竹林七贤论》、《魏氏春秋》、《水经注》、《世说新语·任诞篇》等文献。这些文献中记载的七位人物(嵇康、阮籍、山涛、阮成、向秀、刘伶、王戎)虽然没有分歧,但对于“竹林七贤”名目来历的说明却略有不同。《三国志》、《魏氏春秋》、《水经注》只说“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没有说到饮酒。《世说新语》却强调了他们的饮酒,“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历代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关于此题材的绘画,早在东晋、南朝时就已经非常流行。1960年至1968年在江苏南京、丹阳等地发掘的几座这个时期的古墓中就发现了五套《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图》的壁画像。荣启期是汉代高士,他之所以被拉进魏晋“竹林七贤”行列,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事迹相近和追求人物偶数对称之美。
  根据《南史·齐本纪·废帝东昏侯》中的记载,南齐宫廷中也有关于七贤题材的壁画;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东晋的顾恺之、戴逵、史道硕,刘宋的顾景秀、陆探微、宗炳,南齐的毛惠远等人都画过《竹林图》或《七贤图》;唐宋至元明,很多著名画家也都画过这一题材。绘画中的“竹林七贤”大多以幽篁细竹为背景,七位名士或独坐饮酒、弹琴,或二三共坐,相与对弈,身边有童仆,有酒壶,名士颓然自放的神情举止自是酒后作派。
  有这么多的文献记载和绘画作品流传,自然使人相信:“竹林七贤”是一个确实存在过的、有组织的名士饮酒群体。但根据一些学者的考证,这只不过是当时或后代的人们根据他们的思想或爱好的相似性,把他们强拉到一起组成的一个群体,属于被追认的组织,是不曾真实存在过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因为“七贤”之名始于晋朝中期,并非他们生前已有;二是山阳故居本无竹林(何启明《竹林七贤研究》)。陈寅恪先生也有如下一番阐述:“竹林七贤都是清谈的名士,之所以取名七贤,系来自《论语》中‘贤者避世,作者七人’之语。这也是东汉以来名士以数字标榜的传统,如同三君、八厨、八及之类。后来佛教僧徒探讨佛理蔚成风气,于是比附中西典故以成此名。所谓竹林,应该是取义于佛教经典的Venuvena(竹林精含)一词,并非其地真有竹林,然后有七贤游戏其下。《水经注》考证竹林古迹,纯属附会。还有,南京、丹阳一带发掘的东晋南朝古墓壁画中,不但人物有八个,背景也没有竹林,每个人物之间均以树木相隔。”
  后人之所以乐于把七贤组织为一个群体,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宣扬玄学,秉承老庄,已经被人们神化,成为了具有道教意义上的宗教偶像。
  原来,众多的画像也是为了崇拜需要而产生的。
  与“竹林七贤”一样,唐朝开元天宝年间长安的“饮中八仙”(又叫“醉八仙”)也是经他人牵扯在一起的非真实的饮酒群体。这个他人不是别人,正是著名诗人杜甫。
  杜甫《饮中八仙歌》一诗,专门描写了曾经在长安活动过的八位酒徒醉酒之后的生动形象: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李琏)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李适之)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崔宗之)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苏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焦遂)
  杜甫的诗写得太好了,“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王嗣奭《杜臆》),“似颂似赞,只一二语,可得其人生平”(杨伦《杜诗镜铨》引李子德语)。八个喜欢饮酒的人,被杜甫的一支生花妙笔描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人人喜爱,过目难忘。
  后来,便有一些史家信以为真,竟煞有介事地记载起“饮中八仙”的故事,如《新唐书·李白传》就记载:“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更有不少画家也来凑热闹,把他们集合在一起,画成了《饮中八仙图》。
  其实,八人之中,苏晋死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贺知章、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即已离开长安,李适之死于天宝五载,李琎死于天宝九载。杜甫到长安时已是天宝五载(746年),即使他一到长安就写这首诗,那八人也早已各奔天涯,不可能同时在长安活动。
  实际上,杜甫的诗歌中只是描写他们各自的酒后憨态,并没有说他们在一起饮酒,更没有交代他们是酒友。“醉八仙”的名称也不一定是杜甫首创的,范传正在给李白写墓志铭的时候也提到了“酒中八仙”,但是人物有所不同,其中“在长安时,时人以公及贺监、汝阳王、崔宗之、裴周南等八人为酒中八仙”之句中多出了一个裴周南。合理的猜测是,关于长安“醉八仙”,当时早就已经有不同版本的传说,杜甫选择其中一种传说写进了诗歌。
  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第一位的,而历史的真实性是第二位的。因此,“竹林七贤”、“饮中八仙”虽然并非实有的群体,但这既不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物的喜爱,也不影响我们对跟他们有关的作品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