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杜甫: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作者:周淑兰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偶像。
  他以自己饥寒交迫却心怀济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乱”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深重苦难中,在飘零的仕途上,背负起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最高峰,成为一代诗圣。
  作为一个胸怀宰相之志的热血男儿,杜甫经历了十年仕途,而最终却背离初衷,辞去了官职。那么诗圣杜甫的人生隐含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让我们穿越千年历史迷雾,来重新审视杜甫这个离乱时代壮志难酬的大儒吧。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屠长安报国无门
  
  唐朝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街头,在一行长长的队伍里,杜甫穿着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刚刚40出头的人,却被贫病折磨得白了鬓发。他夹着一个布口袋,和饥民一起排队,等着买官府低价出售的米糊口。
  这是令人无比痛心的一幕。今天,当我们读着他那字字珠玑的诗句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1200多年前一心报国的杜甫竟然会沦落为长安街头的一个饥民。
  杜甫出生于唐朝一个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因此从小就被安排在一个现成的轨道里:追求仕途事业和不朽的功名。杜甫7岁学诗,15岁就已扬名,被洛阳的名士们器重。可惜,他24岁时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打击。为了继承家族的事业——做官,杜甫只好到长安寻找机会。
  刚到长安,对世事炎凉、官场黑暗没有过多了解的杜甫,还满怀信心。在写诗表露心迹时,还是一副豪情万丈、跃跃欲试的模样:“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然而,此时的皇帝唐玄宗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开明天子了,他信用奸臣,堵塞言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残酷的现实击碎了杜甫的理想,可是,杜甫对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天宝六载(747年),也就是杜甫来长安的第二年,玄宗诏告天下,凡有一艺以上者,都可以到京城应试。然而此时正值奸相李林甫频频制造冤案之际,他为了防止前来参加考试的人在对策时指斥他的奸恶,竟然施展阴谋诡计,让当时的考生全部落选。杜甫怎么也想不到,考试竟会是这样的结果,他作了许多首诗,来表达自己痛苦而且愤慨的心情。
  既然考试的路子走不通,不甘心的杜甫便想绕过这个大奸臣路障,直接向京城显要们投诗,以求得他们的援助和引见。这条路,又使我们的诗圣从乞食者变成一个讨官者,受到了双重的侮辱。
  杜甫首先“相中”了韦济。韦济原来是河南尹。他很喜欢杜甫的诗歌,几次慕杜甫的诗名,去陆浑庄杜甫家中寻访,向人打听杜甫的情况。杜甫得知后,马上作《奉寄河南韦尹丈人》一诗,对韦济的赏识表示感谢。天宝七载,韦济高升,迁尚书左丞。杜甫又写了《赠韦左丞丈济》诗,大大颂扬了一番韦家的门第,并向他诚恳呼吁:“老骥思千里,饥鹰待一呼。”希望得到韦济的鼎力提拔。
  韦济也确实在百官会集的场合为杜甫扬过诗名,可这对于杜甫的仕途之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受挫后的杜甫又先后赠诗给汝阳王、京兆尹鲜于仲通等人,在这些诗里,杜甫毫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哀哀地说道:“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可令他失望的是,这些人都没有提携他。
  在频频投诗请求引荐的同时,杜甫还直接向玄宗献赋,以求天子赏识。天宝十载,杜甫投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给皇帝。这次终于惊动了圣上,玄宗也很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暗暗松了一口气,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为国效力了。不料,昏庸的皇帝只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杜甫入仕报国的梦仍是泡影,没有任何进展。直到五年以后,他才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钥匙)的官职。一个身怀大志奇才的人,如此苦苦努力了十年,才得到这么一个小小官职,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杜甫虽然从小接受儒家正统文化的熏陶,被祖父、父亲培养成了家族中一个循规蹈矩的“棋子”,然而他的性格中又有很狂放的一面。在《旧唐书》本传里,对杜甫性格的描述是“性褊躁”、“无拘检”、“傲诞”,他恃才傲物到不把屈原、贾谊这等人物放在眼里。就连谢灵运也还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而杜甫连曹植的账也不买,可见他年轻气盛时,比谢客(即谢灵运)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生活的磨难剥夺了他与李白、高适等朋友在一起时纵酒放歌、慷慨怀古的快乐。对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执著追求,让杜甫打碎牙齿和血吞,胳膊断了折进衣袖,忍辱负重地奔波在仕途之路上。
  然而天宝后期,皇帝不理朝政,奸相擅权专政,以致唐朝国力空虚、民生艰难,握有重兵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趁机发动叛乱。而极为可笑的是,唐明皇最初怎么也不相信安禄山会叛乱,因为安禄山曾经拜他为干爹,拜杨贵妃为干娘,自己的干儿子怎么会瞬间变脸、起兵谋反呢?
  正在探家的杜甫得知叛乱爆发后,急忙从奉先回到长安。很快,叛军逼近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肃宗。杜甫闻讯立即前往投奔,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捉住。因为杜甫官职太小,叛军并没有为难他,但他也只得滞留在战火之中的京城长安。
  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杀死,叛军内部混乱,军心浮动,对长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样森严了。肃宗乘机把临时朝廷从彭原(今甘肃宁县)移至距长安西300余里的凤翔(今陕西凤翔),向长安逼近了一大步。忠于朝廷的杜甫得知后,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经过周密的筹划,终于在这年四月从长安城逃了出来。
  当死里逃生的杜甫穿着麻鞋和露着两肘的破衣衫来到凤翔时,肃宗被感动了,他授予杜甫左拾遗之职。左拾遗是谏官,专门给皇帝的政事提意见的,官阶为从八品上。虽说这官不大,可是却很符合杜甫的个性,但正是由于他的耿直,得罪了肃宗,并因此险些丧了性命。
  
  舍命直谏,哭破喉咙的忠臣
  
  皇宫里,肃宗一脸怒气,正襟危坐在龙椅上,文武大臣分立两旁,空气中充满了紧张的气氛。今天的早朝充满了火药味,靶子对准了宰相房琯。原来,房琯率兵与叛军安禄山大战于陈陶和青坂两地,不幸失利。御史大夫贺兰进明心怀鬼胎,乘机毁谤房琯,说他对肃宗不忠,又诬告他的门客董庭兰受贿。闻听此言。偏听偏信的肃宗气呼呼地宣布:罢去房琯宰相的职务,追究其对皇帝不忠的罪行。
  朝堂下百官沉默,无人敢在此时替房珀说情,因为那样无异于引火烧身。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对皇帝说:“陛下,房琯身为宰相,深念主忧,义形于色,对国家是忠诚的,率兵大战叛军时是勇敢的。请陛下弃细录大,不要因为小罪而免大臣。”肃宗此时已被人调唆成火药桶,一触即发。一听杜甫的直谏,龙颜大怒,马上诏三司审讯杜甫,一并打入罪臣的行列。
  谏议大夫张镐和御史大夫韦陟看到事情危机,急忙出来营救。张镐启奏道:“皇上,杜甫要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