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横扫花刺子模

作者:孙钥洋




  撒马耳干象阵
  
  立马于蒙古名将哲别身侧的汉族青年姓郭,但他并非金庸先生笔下的传奇大侠郭靖。历史上也确有郭靖其人,据《宋史·忠义传四·郭靖》记载,郭靖是四川嘉陵江地区一个地方土豪的护卫队首领,因不愿降金,于1207年含恨投江而死。
  那么此时撒马耳干城下的“郭大侠”又是何人呢?
  原来此人名叫郭宝玉,字玉臣,是金元之际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为唐朝名将郭子仪后裔。郭宝玉通天文兵法,善骑射,金末时被封为汾阳郡公,屯兵定州(今河北定县)。1210年,郭宝玉投降蒙古,由木华黎引见给成吉思汗,并献定中原之策,因此颇受成吉思汗器重,被视为心腹。
  成吉思汗知郭宝玉足智多谋,又见撒马耳干城高池深,便向他问计道:卿有何破城良策?郭宝玉答:臣见此城易守难攻,不宜轻举妄动,再加之将士连日行军疲惫,莫若先行休整,再图良策。成吉思汗闻之连连点头称是,遂下令蒙古军就地扎营。
  随后成吉思汗率领诸将绕城巡视三日,寻找可乘之机,然而众人皆失望而归。撒马耳干犹如铁板一块,毫无破绽可寻。成吉思汗狂妄地说道:既然撒马耳干无懈可击,那就让我们进攻的洪水淹没它吧!
  清晨,死神睁开了它血红的双眼,蓦然跃上东方的天际,静静地等待着下界生灵们继续上演未完的戏剧。这场以疯狂为脚本、以血肉为粉黛、以生命为演员、以死亡为代价的杀戮之戏,在一片喊杀声中又拉开了帷幕。
  战斗在一片嘈杂声中开始,蒙古属国和被征服地的工兵们架起了投石机、巨弩炮和火油筒等攻城器械,对着城墙猛烈开火。撒马耳干守军不肯屈服,他们顽强地进行反击,转瞬间弩箭、巨石漫空飞舞,火油简不停地喷射着火舌。
  此时,蒙古军队从四面八方同时进攻,他们将沉重的巨石、带火的弩箭、燃烧的火油(石油)向着守城之敌倾泻而去。那场景完全是宗教传说中世界末日的现世化——天空愤怒,降下死亡,陨石、烈火从天而降,毁灭所有的生物。
  守城兵们被吓呆了,在这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只听轰然一声巨响,撒马耳干的城门被打开了,数万花剌子模骑兵呼啸着奔涌而出。蒙古士兵对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有点儿防不胜防,他们还未来得及准备,花剌子模骑兵就已经冲到眼前。为首的花剌子模将军名叫阿勒巴儿汗,只见他手中挥舞着一把巨型战斧,挥动马鞭带头冲入蒙古军阵,拼命地砍杀。阿勒巴儿汗率领的士兵也非常勇敢,他们在阿勒巴儿汗的指挥之下,迅速地将蒙古军队的阵形打乱,双方陷入了混战。
  经过一天的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蒙古军队在战斗中不但没有捡到丝毫的便宜,而且还有几十名士兵做了敌军俘虏,这在蒙古西征以来还是第一次。
  成吉思汗对此大为震怒,发誓一定要将花剌子模彻底摧毁。因为他觉得只有蒙古草原才是他的祖国,是他的家乡,而这里的一切,包括无辜百姓的生命都微不足道,他们就应该遭受犬马一样的驱使、猪羊一样的宰杀。
  次日清晨,成吉思汗亲自上阵指挥,他汲取了昨天的教训,一开始便派重兵将撒马耳干各个城门口堵住,阻止花剌子模军队再次出城袭击。接着成吉思汗一声令下,蒙古军队弓弩齐发,矢石横飞,喊杀之声震天彻地,数十里之内鸟儿都不敢停飞。撒马耳干守军多次企图冲出城门,但都被蒙古军队密集的弓箭挡了回去。
  成吉思汗手捻着胡须暗自得意,然而就在他认为撒马耳干守军再也无计可施之时,撒马耳干的城门突然再一次敞开。这次出来的不是呼啸而来的骑兵,而是20头相貌狰狞的庞然大物。
  很多蒙古士兵第一次看到大象。差点被它们的样子吓坏,都以惊恐的目光紧盯着这些长鼻巨牙的怪兽。随着沉重的脚步声渐渐逼近,士兵们的坐骑已经率先感受到了危险的降临,它们打着响鼻,四蹄刨地,发出阵阵不安的嘶鸣。
  蒙古兵试图用弓箭阻止象群前进,但是这些大象身上都披有一层厚厚的铁甲,弩箭根本无法穿透。它们如同20辆全副武装的铁甲战车,在蒙古军中横冲直撞,其所到之处,蒙古骑兵被顶得人仰马翻,有些士兵被象群踏成肉饼。蒙古士兵的惨状被站在远处观战的成吉思汗看得真真切切,他眼见自己的士兵和战马惨遭象群践踏,心中焦急万分,但一时又无更好的退敌之策。正当此危急关头,郭宝玉突然想起象阵最怕火攻,便急忙报告给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闻报后如梦方醒,他当即下令蒙古军队以火攻之。就这样,数以百计的火油筒同时向直冲过来的象群猛烈喷射出剧烈燃烧的火油。郭宝玉又命人将从中原带去的鞭炮投入火中,顿时火焰四处腾空而起,并夹杂着劈里啪啦的鞭炮爆炸声。
  突然间遭到火焰的灼烧,象群一时惊恐不已,它们不顾一切地掉头往撒马耳干城奔去。这一次,厄运又轮到了撒马耳干城的守军,大象的疯狂践踏,加之蒙古军队的乘机砍杀,使得撒马耳干守军伤亡惨重,城墙内外都留下了一堆堆血肉模糊的尸体。
  
  市井半丘坟
  
  撒马耳干守军终于用完了他们最后一件秘密武器,再也无计可施了,只能被动地等着挨打。眼见坚守城池的希望十分渺茫,撒马耳干城中的守军和平民都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他们知道,蒙古人攻进城内后必将把他们斩杀殆尽。
  随后,蒙古军又经过连续两天箭石齐飞的攻城,终于打垮了撒马耳干人的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于是在成吉思汗率军攻打撒马耳干后的第五天早晨,撒马耳干城内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首领突然来见成吉思汗,很快他们就与成吉思汗达成了以出卖撒马耳干为代价求得不杀的交易。当天晚上,这些首领便打开了撒马耳干城的北门,放蒙古军队进城。
  但是,以阿勒巴儿汗为首的一部分勇士誓死不肯投降,他们乘着夜色朦胧,拼死突出了重围,去寻找逃亡的苏丹。第二天。蒙古军开始对撒马耳干城进行疯狂的掠夺,并将俘虏的士兵按十人或百人编成队,全部驱赶到城:外。为了防备他们反抗,蒙古军装作非常友善。但就在当天夜里,便把他们全部杀死。被俘的花剌子模大臣秃孩汗、巴力失马思汗、撒儿昔里汗等20多人也全部被处死。
  消灭了敌军后,蒙古军又将剩余的当地百姓进行了处理:3万工匠被挑选出来作为奴隶分配给诸王、大臣和将领,另外还有数万青壮年被编为“哈沙儿”队去帮蒙古军队攻打其他城市,剩下的人在被要求交出20万的那(即第纳尔,中亚地区的一种货币)的巨额赎金后得到了大汗“仁慈”的宽恕。
  拥有坚固的城防和11万精锐之师保卫的历史名城撒马耳干,仅坚持了5天就被蒙古人攻破,这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蒙古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而撒马耳干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昔日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大战后的1221年,据当时的人们记述:“当苏丹没有失败时,,城中人口十多万户,国破以来,存者不过四分之一。”其苍凉景象正如耶律楚材后来的诗中所言;“寂寞河中府(河中府即撒马耳干),声名昔日闻。城隍连畎亩,市井半丘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