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王冕:人梅合一 誉满乾坤

作者:周淑兰




  梅以浩然正气、傲雪凌霜、独步早春的精神,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之魂。而笑傲红尘、独立寒冬的元代杰出诗人和画家王冕也像他笔下的梅花一样顽强,并最终成为一位孤傲放诞的千古名士。
  王冕的人生轨迹,是另一种传奇。本来,放牛娃和学识渊博的通儒,种地的农民和艺术大师,相去甚远;而锄头与诗歌,粪土与梅花,就距离更远了。偏偏出了一个王冕,把这一切综合在一起,人梅合一,农儒合一,贫困与骨气合一,绽放成人间最灿烂的苦寒之花,让后人心向往之。
  
  佛灯下苦读的孩子,如何变成了屈原?
  
  浙江诸暨县的北边有一个小山村,村旁有一个美丽的七泖湖。有一天,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突然热闹起来,人们争相观看一个年轻人的有趣表演,并把他当成了笑柄。
  只见这个年轻人戴着一顶极高的帽子,穿着一件阔大的楚式衣服,执着鞭子,赶着牛车,挂着长剑,唱着山歌,从村中走过,根本就不在乎村里人的讥笑。这个举止怪诞的人就是王冕。
  村人们议论纷纷。不认识他的说:“这人是不是疯了?不年不节的,干吗穿上这戏装一样的衣服,上街游行?”认识他的人说:“这是那个画没骨荷花的王冕,他总是这样想起一出是一出,读书读出毛病来了。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嘛!可他天天读书,又不去科考,有人请他去做官,他都不去,活活一个傻瓜!”
  这些话飘进王冕的耳朵里,他听了眉头也不皱一下,只是继续唱着山歌,在乡村的集市上和湖边游荡。
  王冕这种在乡人看来是疯汉的举动,其实包含了很深的寓意。他这一身衣服也不是扭秧歌或上舞台穿的戏装,而是他在(《楚辞图》上看到的屈原的装束,自己仿照着精心缝制的。
  王冕一生最敬仰的人是楚国的屈原。他以屈原卓尔不群的形象为偶像,用魏晋人士宽衣大袖的装束,向古代的名士致敬,同时宣告自己一心追随理想中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不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志向。这也是王冕叛逆性格与独立精神的自画像。他的行为虽然怪诞,但精神实在可嘉,他冒着生命危险游行,就是为了反抗暴政。
  元朝统治者的暴虐实在令人发指。翻开元朝的史籍,“人相食”三个字,不绝于书。诗人周霆震用诗歌记录了一幅吃人图:“郊关之外衢路旁,旦暮反接如驱羊。喧呼朵颐择肥截,快刀一落争取将。”
  元代礼部尚书张养浩目睹流民惨状,写下了字字血泪的《哀流民操》:“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昼行绝烟火,夜宿依星辰。死者已满路,生者为鬼邻。一女易汁粟,一儿钱几文,甚至不得将,割爱委路尘。”
  在这种乱世之中,王冕隐居到了山清水秀的九里山水南村。这个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王冕十分喜欢,曾写诗描绘他的居地:“青山隐隐带江流,江上轩窗民面幽。”在这里,王冕白天种豆栽粟、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诗、绘画,活得自由自在。
  然而,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王冕的平静是表面的,他的心里沸腾着怒火。
  白天他和庄稼为伴时,耳畔听到的是农民的疾苦,晚上和书为伴,眼前浮现的是国家的危难。王冕不仅是农民,他还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人虽植根于泥土,可他手中的笔,是不会沉默的。他在乡村冷寂的夜晚,奋笔疾书,揭露元朝统治者的暴政:“今年大早值丙子,赤土不止一万里。米珠薪桂水如汞,天下苍生半游鬼。南山北山云不生,白田如纸无人耕。吾生正坐沟壑叹,况有狼虎白日行。”
  这真是人间地狱的情景:虎狼白日横行,苍生如游鬼一样不得安生,连云彩都不敢在这暴政之下出生,田地如空旷的白纸,没有人种与牛耕的和平景色,只有王冕一个人坐在深沟大壑里叹息。
  其实,作为一个农民之子,王冕应该比别人更期望登科入仕,改变命运。但他却主动放弃功名利禄,令人尤为赞叹。
  王冕的远祖曾是官宦人家,只是传到王冕的父亲时,成了一个贫困的农民。王冕的父母只有王冕一个孩子,自然视如掌上明珠。王冕早慧,周岁就会说话,三岁就能和人对答如流。这令家族里的人又惊讶又高兴,把小王冕当作神童。
  此时,衰落的王家对王冕寄予了很大的期望。然而,一个农民的儿子,父母再疼爱,他也要帮衬家里干农活。由于家贫,王冕刚入学不久就被迫离开学校,帮助自己的父亲放牛。
  但小王冕已经尝到了读书乐趣,不甘心只和牛作伴。于是他就白天放牛,晚上读书。有一次,他白天也跑到有私塾的人家窗外去偷听先生的讲课,以至于被朗朗的读书声迷住了,把放牛完全抛到了脑后。等到日落黄昏才想起去找牛,牛自然跑丢了。为此,父亲把他痛打了一顿。母亲护住儿子,对父亲说:“既然孩子这么爱读书,你就别管他了。”
  好不容易获得读书权的王冕,从此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只因为那里有灯火可以照明,能够供他日夜读书。
  王冕爱读书,但不仅仅是为了功名,他是从骨子里和文字亲近,是书中的文字把他带离了贫困的山村,让他远离牛背,活在了圣人的肩头,看到了世界的广阔和人生的美好。
  
  把神像当柴烧,视官场如野狐坟场
  
  王冕扮成屈原在乡村游荡,向当朝的权贵示威。已被人看成大逆不道,而他把庙里的神像当柴烧,更是惊世骇俗。
  王冕家住在一座神庙附近。那时,庙里的神像都是木刻的。王冕家里一断了柴火,他就去庙里砍了神像当柴烧。在他的眼里,这些东西只能助燃而已,如果真有神灵。为什么还让那些天天来烧香磕头的农人一个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所以王冕不信这些鬼神。
  王冕的邻居恰恰是一个愚民,他敬神怕鬼,整天神神道道焚香朝拜。看到王冕毁了神像。他吓得要命,马上予以修补。他满以为这是积德行善,天天等着那些木头神像给他降福降财,也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王冕被神明惩罚的好戏。
  出人意料的是,王冕的家人一年到头平安无事,倒是补神像的愚民家祸不单行。
  这位老农大惑不解。有一天,他忍不住招来村里的巫婆给他跳大神,还责问道:“王冕多次毁坏神像。为何神不降罪于他,而我每次都修补神像,神为何不保佑我?”
  这道难题,那个巫婆也回答不了,一时无话可说,好半天才气呼呼地说:“你不去补神像,王冕又能拿什么烧呢?”这一时在乡村间传为笑谈,那个邻人从此再也不补神像了。
  其实,王冕对神鬼的失望,就是对社会的失望。王冕出生在元代末年,饱读诗书的他,青年时像所有儒生一样,心怀大志。他文武兼修,一边读四书五经,一边研究孙子兵法,还学习剑术,一心想澄清天下。那时,他崇拜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他期望自己像儿时家人期望的那样,大有作为,惊天动地。元朝恢复科举制度之后,王冕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是却名落孙山。
  科考落第,让王冕看到了元朝蒙古贵族统治者歧视汉族知识分子的残酷现实,他的幻想破灭了。他满怀愤郁,把所有为科考而作的文章焚烧一空,以示永绝仕途的决心。
  壮志难酬的王冕,选择了出门游历。除了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