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民国之父孙中山

作者:曾纪鑫




  1895年11月,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广州起义惨遭失败,在他由香港乘船刚抵日本神户时,便有日本报纸以《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孙中山一见,遂对同行的陈少白道:“‘革命’二字,出自《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于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由此沿用至今。作为中国民主资产阶级运动的先驱,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中有着怎样的辉煌与失落,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内幕与心路历程呢?本期,曾纪鑫先生为您深入解读这段跌宕起伏的抗争历史。
  
  壹
  
  孙中山“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全家人住一间简陋小屋,靠租种几亩薄田过活,难得吃上一顿米饭,常以白薯为食。家中自然无钱为他单独聘请塾师,他七岁时便在别家私塾中附读,九岁入村塾就学。村塾,是一种带有义学性质的学塾,经费从村中公产田的收入中支出,以资助贫困子弟求学。
  孙中山后来得以赴美,全赖远涉重洋的兄长孙眉。凭借自己的艰苦耐劳,孙眉在檀香山独自经营了一所农牧场,后又开设商店,使得全家的经济条件大为改观。1879年,孙中山在远赴异国他乡的途中,“始见沧海之阔、轮舟之奇,白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檀香山的五年学习、习业生活,对年少的孙中山来说,更是有着一种脱胎换骨般的改造与变化。正是在这里,孙中山亲身感受到了西方法制社会的良好秩序,读到了华盛顿、林肯等伟人的传记,接触到了民主共和思想,并娴熟地掌握了英语这门国际性语言,为此后他七次周游世界从事革命活动、阅读西方原著、联系外交、发表演说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檀香山,孙中山因为扯毁关帝画像、并有信奉基督教意向而惹恼了孙眉,他安排孙中山中途辍学回国,返回故乡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但孙中山终究不是“池中之物”,他很快又转入香港继续念书。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他又进入香港西医书院(香港大学的前身)学习西医。当然,他在檀香山受阻于兄长孙眉的事情——加入基督教——很快就如愿以偿,并且还剪掉了那根拖在屁股后面象征屈辱的长长辫子。1892年7月,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完成了五年学业。毕业后,孙中山先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因其医术高明,一时间声名鹊起,求医问诊者络绎不绝。如果孙中山安于此道,一辈子也可以过一种优裕富足的平静生活。然而,医生仅仅能疗治国民贫病赢弱的肉体,孙中山的远大志向,则是“借医术为入世之媒”、“而从事于医国事业”。
  真正促使孙中山下定决心放弃医业,开始政治斗争并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的转折,在于上书李鸿章的失败。
  孙中山在宣传推翻封建统治的同时,对清政府多少还抱有一丝幻想,他希望通过上书自荐、求知于当道的方式,改革弊端,以推动中国富强。因此,他早就酝酿了一份上清廷书。后来之所以选择李鸿章作为上书对象,一是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其思想的开明、时务的通达和新政的成效,着实感染了孙中山,认为他是“识时务之大员”;二是将李鸿章引为同道,因为李不仅信奉西医,还是孙中山曾经就读过的香港西医书院的名誉赞助人;三是因为康有为的上书都不能上达“天听”,所以孙中山觉得自己既无功名又无官职,不会有官员敢于代呈,更难以到达皇帝手中,于是,他就降格就地转向朝廷中握有实权的李鸿章了。
  经多人辗转介绍,孙中山的上书最终到达了李鸿章手中,但李鸿章并未接见孙中山。不是李鸿章摆臭架子、耍“大腕”脾气,而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正在芦台督师练兵的他,哪有心思顾及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医生的上书呢?因此,李鸿章经人反馈给孙中山的答复是:“打完仗以后再见吧。”后来他们俩虽有过多次“再见”的机会,但最终他们都没有打过一次照面。
  至于当年那封呈给李鸿章的上书,李鸿章是否看过,很难说。其实孙中山的上书内容,虽是他十多年来苦苦探索的结晶,但与康有为上书皇帝的激进政治改革主张相比,只算得上是一份温和的经济改革方案,他将富国兴邦的途径,主要归结为四条:“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
  然而现实是连最起码的经济改革都难以付诸实现,孙中山一腔沸腾的热血顿时化作点燃清廷大厦的熊熊烈火。
  
  贰
  
  孙中山于1895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武装起义,因计划泄密,起义惨遭失败。起义失败后,他不得不逃亡海外,在由香港乘船刚抵日本神户时,已有日本报纸以《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为题对其进行了报道。孙中山一见,遂对同行的陈少白道:“‘革命’二字,出自《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于是,现代意义上的“革命”一词由此取代了过去的“造反”、“起义”、“光复”等同类词语,一直沿用至今。为争取海外华人支持,考察、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孙中山又前往檀香山、美国本土,并于1896年辗转至英国伦敦。
  在伦敦,孙中山经受了人生中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清驻英使馆将其拘禁,准备雇一艘轮船将他偷偷递解回国,然后杀害。
  关于被拘的经过,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记》中说他是在马路上遭两华人挟持。事实上,是他自己进入使馆宣传革命而被抓。据陈少白所言:“当时孙先生对我说,他早已知道公使馆,他故意改换姓名天天跑到使馆去宣传革命。后来,公使馆的人疑惑起来,因为当时广州起义之事传闻还盏,以为这人或者就是孙逸仙。公使随员邓廷铿,因为是同乡,就试出他确是孙逸仙,于是孙先生就被他们拘禁起来了。”《伦敦蒙难记》用英文写成,最初在英国布里斯特耳出版发行。孙中山之所以撰文为“挟予而入”,是一种政治策略的需要,它显示了清廷公然在大街上抓人,实有侵犯英国主权行为之意。此后孙中山未予以更正,也就以讹传讹、积假成真,并被不少研究专著认同、征引。
  被拘的孙中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自己挽救自己:让清使馆无视国际公例、限制人身自由的秘密为英人所知,进而通过外国人迫使清廷屈服。经过一番努力,孙中山终于打动了一名年长的英籍仆人柯尔。孙中山在两张名片上给家住伦敦的詹姆斯·康德黎(康德黎原任香港西医书院教务长,既是孙中山的老师,也是他的朋友)写了一封短信,让柯尔转交过去。
  康德黎接到信后,不敢怠慢,当即到警署报告。由于正值星期日,他四处奔波,都因政府部门周末休息而无进展。康德黎担心清使馆提前行动将孙中山偷运出境,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新闻媒体。他认为,只要报纸将此事作为新闻予以报道,必然会引起社会关注,事情定会出现转机。于是,他赶紧乘车赶到《泰晤士报》,找到记者,将孙中山被清使馆幽禁的前因后果详加叙说。然而,《泰晤士报》并未及时报道。直到当年10月22日,才有风闻此事的《地球报》记者前来采访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