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可爱的一根筋皇帝崇祯

作者:何文韬




  崇祯皇帝有他暴戾的一面,但也有他可爱的一面。这种可爱之处如果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会成为被人喜欢的资本,但在一个皇帝身上,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甚至在外人看来,还是迂腐乖张。
  崇祯皇帝登基后,对老百姓很不在乎。有人说他不知恤民,对老百姓加征不断。但是,这些人是否想过,崇祯根本就没有想过对老百姓的加征是错误的。况且,当时的形势只能让他从老百姓身上拿钱。
  这就好像一个人想去钓鱼,而不在乎蚯蚓的死活一样。可爱的崇祯皇帝根本就没有把老百姓和他抵抗清兵、剿“流寇”两件事联系上。他一直以为这是两码事。
  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在万历年间的520万两的辽饷上又加征了140万两。随后,他又根据杨嗣昌的建议增加了剿饷与练饷。但他当时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就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吧,让老百姓辛苦一年。”
  老百姓辛苦吗?他当然不知道,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吃观音土。吃观音土是够辛苦的,一般人很难下得了口,大概吃的时候都是闭着眼睛,皱着眉头吃的。
  可按照崇祯的解释,老百姓辛苦一年后,又接着辛苦起来。到了崇祯十二年(1639年),仅练饷的数额就达到了730万两。用他的话来讲,实在是没有办法,造反大军太多,只能再辛苦老百姓一下了。
  当有大臣向崇祯请求少让老百姓辛苦的时候,他却瞪起了眼睛。事实上,他的想法在他看来很有道理。首先,后金人必须要灭掉,“流寇”也要干掉。这都需要钱的。如果老百姓不给钱,那么,就不能把这些人灭掉;如果不把这些人灭掉,不但江山难保,而且百姓会受更多的苦。
  崇祯认为,他是在为老百姓着想。可老百姓现在就在受苦呢,他在深宫里当然不知道。他同时又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官员不干活。于是,他将催征饷银作为考核官员的重要依据,许多官员因催征不力而被他扔进了监狱。
  但是,崇祯并不知道,他手下的那群混蛋官员在加征的同时还偷偷地为自己牟利。比如,他要求征收一两银子,官吏就跟老百姓征收三两,其他的二两就落到了官员自己腰包里。
  崇祯自然也不知道这些事情,就在他临死前的一个月,他还颁布了一道催征的诏令。不知道他又想要银子打谁,那个时候李自成已经向北京挺进了。
  崇祯皇帝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为了实现既定的目的(收服后金和剿灭“流寇”),就只专心致志地做跟这个目的有关的事情。他的思路是直的,作为农业大国,水利无论如何都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可崇祯帝在位17年,根本就没有兴修过水利工程。他认为,兴修水利工程需要钱,但现在所有的钱都要用在刀刃上,那就是收服后金和剿灭“流寇”。其他的事情,等把这两件事完成了再谈。
  崇祯六年(1633年),崇祯忽然可爱起来,把《山海经》读给大臣们听,大臣们还没有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他就下令用书中的兽名重新制定文武官员的服饰图案。于是,有那么一段时间,文武百官的前胸后背部贴了些怪异的兽。他在上面看着很满意,大概在他看来,下面这些人臣就是一群禽兽。可这样的工程在那多事之秋简直就是劳民伤财。所有的官员要把官服交上来,然后又找了大批人来缝制。接着,他又出了新招,下令将宫中历朝铜器熔掉铸钱,以充军饷。且不说这些古铜器都是很有价值的文物,单就这些铜器的成品来讲,多是很薄很轻,扔到炉子里马上就成一缕轻炯飘走了。
  在帝国风雨飘摇的时候,他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为化学实验出钱出力,真是难得。崇祯十二年,清兵内犯,有个人给他提个建议,说要让天下的和尚与尼姑结婚,生出小孩为以后帝国军队准备着,再把和尚们组织成一支军队。崇祯皇帝居然认为这个办法很不错,其实只要是利于他收复大好河山的建议,他都认为不错。
  从各种各样的记载来看,崇祯皇帝都是一个一根筋的皇帝。为了达到收复河山的目的,他不惜花费一切代价来实现它。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时的时局已经不可能让他实现这个理想了。
  当他走上煤山,找到那棵歪脖树的时候,许多人都疑心,他根本就不想死。如果他想死,那么人的皇宫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把自己给弄死,为什么一定要跑到山上去?
  他一定是想跑到山上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奇迹能发生。可如我们所知,这17年来,在他身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奇迹。
  袁崇焕的吹牛皮让他认为的“奇迹”没有发生-杨嗣昌的“议和”和“四面张网”也没有让他认为的“奇迹”发生,洪承畴的松山之战更是粉碎了他的美梦;到了后来,连吴三桂那厮都不让他心存一点侥幸的心理。
  他还能盼望有什么奇迹发生呢?
  但他还是从皇宫里慢慢地走了出来,走上了煤山。谁也不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确切地说,这个时候的他想什么根本就不重要了。他当初在御案上写的“满朝文武皆可杀”几个字很直接,就像他想达到的目的一样。他说对了,满朝文武是该杀,可是,是他让他们有了该杀的理由的。
  因为他的性格、他的努力,大明帝国只在他手里17年就灭亡了。大明帝国的灭亡并不怪他,因为这是一个必然。他祖父万历皇帝时期的所作所为就注定了这个必然,但帝国在他手里只存在了17年,他绝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无数人的观点都强有力地证明一点:崇祯皇帝急躁、多疑的性格提前毁了明帝国。我倒觉得是他的思维害了明帝国。
  他的一根筋思维方式是明帝国的不幸,也足他本人的不幸。另外,他根本就不懂得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厨子跑进了屠宰场,他想的是怎么样烧出最好吃的红烧肉来,可是,猪还没有杀掉呢。
  崇祯皇帝面对的就是一头猪,而他想的却是怎样做出最好吃的红烧肉。于是,他生火、烧水、磨刀、洗菜板。他自己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猪还活着呢!他最可爱的地方就是:他根本就不懂得杀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