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战争中的幽默

作者:宋 燕




  战争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关系到很多人的生死和国家的存亡,但这么严肃的事情,竟然也有其幽默的一面。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战争中的故事现在看起来像笑话似的,不过,人家当年可都是很正经去做的。
  战国时期,秦国已成为“国际间”的超级大国,儿个相邻的国家想尽各种办法来对抗霸权主义的威胁,派遣特务就是其中之一。特务有很多种,像我们熟悉的如挖情报的、搞暗杀的、搞反问的……但韩国派的这种特务,却是史上独一无二的。
  当时,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专家被韩国派到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间,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韩国派这个特务的目的,表面上可以说是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却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原本就想发展水利的秦王,立刻采纳了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我当初的确是当间谍来的,但我干的这项事业对秦国也有好处啊。”秦王一想,郑国说得也很有道理,故对其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这个郑国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史书记载:“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历史证明,这个韩国,其实是秦国的好兄弟呢!
  另外一个幽默的事例发生在苏秦搞台纵失败被杀之后。苏秦虽然死了,但事实证明他的合纵政策是当时对付秦国唯一行之有效的战略。于是,一群乌合之众在楚国的号召下第二次成立了“多国部队”,进攻秦国边防重镇函谷关。当时,“多国部队”共有5个国家几十万军队,声势浩大,各国民众也都满怀期望地注目着这场大战。到了函谷关后,秦国守将樗里疾很轻蔑地打开关门,出兵迎战。双方摆开阵势,等待对方出击。此时,战场上竟然一片静寂。“多国部队”的每一国都等待着别国打出“第一枪”,就这样僵持了好几天,谁都不肯先动手。几天后,后方突然传来消息说楚兵粮道被秦兵切断,于是楚兵仓皇撤退。浩浩荡荡的“多国部队”大军于是一哄而散,一场期待中的反秦大战无功而终。
  翻看史书,这样的事情好像也就在春秋战国时期才能出现,严肃地说,这与当时的生产力不高、人们的团队意识不强有关,不严肃地说呢,可能是那时候的人更具有幽默精神吧!
  无论是“特务”郑国的“弄拙、成巧”,还是“多国部队”的不战而退,这些伴随
  战争而来的幽默,给人的感觉却并不是那么轻松。也许是我们已经习惯性地认为:战争就意味着血腥、杀戮和暴力。
  好在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和平。而处于和平时期的人们,也扮演了不同的历史角色:白面的包拯埋头苦干,阴险的郭开卖国求荣,“少年”梁启超奔走呼号,悲情的柳永寂然离世……本期《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再次跃然纸上,为你呈现出一道全新的感官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