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低俗的幌子

作者:叶 于




  近一时期,书界流行写实和写史的文字,远的有民国时期文人学士的传略,钩沉史实,爬梳世事;近的写“反右”、“文革”,拨乱反正,揭剖本相。有的写名人,有的名人写,大到政治人生,小到情感生活。这类书籍,严肃认真的,获得读者喜爱,引起众多评论家关注。更有不少学者史家的手笔,当事人的真切记录,信史据实,留下了一段可贵的历史面貌。但有的胡编乱造,捕风捉影,故意渲染,态度极不严肃,全然是为了迎合市场的低俗运作。
  前几天,在《徐小斌文集》的首发式上,女作家徐小斌向新闻界朋友披露了一个细节:书摊上流行的一本写陈希同和他的女人们的书,不少段落抄袭了她的小说内容。本来是作家的小说创作,却被移植到一本写真人真事的书中。当然人物的姓名、故事的地点等做了些改动。还有一本写大贪污犯王宝森的书,题目是写王“自杀之谜”,却竭力渲染其艳事绯闻,把贪污犯的艳事写得活灵活现,低俗得像坊间一本色情小说。这类书打着探秘、揭露真相的幌子,实则是一些随意编造的花边新闻,严肃的反腐败主题被庸俗化了。
  这种低俗无聊之举,又被有的作者披上某些迷人的外衣。比如书摊流行几本写隐私的“纪实文学”,美其名曰“绝对真实”、“非常真实”,特别注明是对多少多少个男女主人公的隐秘采访。且不说这些被采访的当事人,究竟是因为炫耀还是因为太开放,将自己某种隐情秘事告之于人,其“真实性”究竟如何?在法律、学术界不断强调要尊重个人隐私的背景下,这种告白于天下的个人隐私,所标榜的“非常真实”、“绝对真实”是大打折扣的。从书中的一些描写和叙述来看,大胆坦言一些性内容,直露表白一些婚外情事,粗俗无聊、不堪入目。有的以小说的技法写真实,人物的心理、故事的内容,相差无几。这些书中,一般都有作者声明,说是为了保护采访对象隐私故隐其名,事实却绝对真实。一个不高明的障眼法,一个伪造的低俗的幌子,其描写内容又多是一种庸俗无聊的展示,居然有数家出版社为其大开绿灯,只能说明这是一个不太正常的市场操作和炒作。
  个人隐私不是不可以写,过去也有过一些这类作品,但是书界一窝蜂炒“隐私”,实属不正常。仅从几本此类图书的内容来看,说是变相的色情小说不为过分。更重要的是,这种低下拙劣的写作,有人竞相效仿,不免让人担忧:图书市场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