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炒出来的国学热

作者:吴韦材




  当下中国,只要什么热起来,无论是正面认同或负面争议,市场都会以迅雷速度将之大炒起来。近日“国学”大热,有人说是传统文化复苏之大幸,也有人说是文化茫然迷失中乱抓浮木的弥补心态。
  今日种种争议,或说反思,与其说是延续,不如说是整个全球化时代价值观及外来思维不断向今日中国社会冲击,而引发出对祖宗文化价值的重新思考。
  已故作家、学者王小波,对国学的看法是:“这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这种套子套上脖子,想把它再扯下来是枉然的;否则也不至于套了好几千年。而它的诱人之处也在这个‘国’字,谁抢到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压制一切不同意见,也因此,国学两字对一切想在思想领域里巧取豪夺的不良分子都有莫大的诱惑力。”
  王小波似乎生前就很有远见地道破了中国学术界被卷入市场利害的窘状。央视猛搞经学讲坛,别家也纷作模仿秀,出版界更抓准现代人思想疲惫及惰性的特点,大炒种种所谓白话注解的经学入门丛书。户外国学的大热炒大热卖,进而成为一种群众在文化茫然中随波逐流的盲从现象。
  中国国学往哪里去?是否能与这个时代及世界价值观相互沟通?那就要看中国国学的自我过滤能力了。
  在当下国际人文价值里,一个民族是否称得上文化成功,笔者认为,那不只在于这民族文化本身的丰厚精彩与否,更要看这民族的人文思想,是否真正能与外面的世界和谐地交流,进而碰出火花。
  在中国数年,看过各种热,也见过各种热如何变冷,或变成一种完全偏离本体的感冒。因此笔者觉得,国学被媒体炒成过热,只是对目前国内教育不满而将国学作为溯本求源替代方案的群众来随波逐流而已。这并不是个真正可喜的现象。
  因为国学就是经典,而经典应该是恒温而绵长的,冷和热都不是常态。
  再说,阅读、倾听经典也要带一个自发态度。无论哪个民族的经典,对于一个人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养成都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工具性的,更不是买本注解入门,或去听个讲座半小时内就能立即起效的。
  因此,对经典应该有一种自发的欢喜心和敬畏心,急功近利的话,不过是徒劳而已。炒出来的热,与自发热量,始终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