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将古惑仔事业进行到底

作者:檀作文




  杜甫眼中的李白
  
  李白和杜甫,是大唐诗歌的双子星座。杜甫眼中的李白,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李白具有偶像气质,杜甫也是他的粉丝。李白的名声和杜甫有很大关系,杜甫为他炒作,写诗歌颂他。
  杜甫33岁的时候,认识了李白,当时李白44岁。这时的李白已经是大诗人了,杜甫就和高适跟在他后面,做小跟班。
  杜甫有首著名的诗写李白,我个人认为是李白的绝佳肖像画。我们来看杜甫的这首《赠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周作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小时候想做“破脚骨”,也就是古惑仔。这也有利于我们理解古惑仔。周作人在文章中说他有个亲戚是黑社会,有一次,他的这位亲戚为了教训一个占惑仔,走过去拔了一把刀就插在自己的膝盖上,说:要么你给我滚蛋,要么你和我一样做。结果那个古惑仔吓得掉头就跑。周作人写得非常传神,他虽然是个很有涵养的人,但他也是崇拜古惑仔的。他说这就是古惑仔的精神,凭的就是一股气。
  李白就有这样的气,他从小学剑,拜过裴将军,而且炼过丹,所以杜甫崇拜他、认他做偶像就不足为奇。“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写出了李白的精神,一种豪气冲天的气质。
  这是李杜结伴游历时,杜甫对李白的印象。杜甫为什么这样崇拜李白?因为李白给杜甫讲了很多他自己的故事,杜甫听得如痴如醉,以至于他的诗都带有李白的风骨了,这首《赠李白》就很像是李白自己写的。
  还有一首著名的《饮中八仙歌》,也是杜甫写的,一共写了八大名士。中国文化历来都有“十景病”,什么都要凑成一个整数。李白在竹溪隐逸时有“竹溪六逸”,到长安之后又来了个“饮中八仙”。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首诗写的是八位著名的喝醉酒的文人。贺知章对李白来说,是最重要的人,因为他说了“谪仙人”3个字,直接奠定了李白的地位,所以他是第一仙。接着有二仙汝阳王李琎,三仙李适之,四仙崔宗之,五仙苏晋,六仙李白,七仙张旭,八仙焦遂。这时的李白,不是以杀手身份出现的,但风格依旧,还是个“诞而无畏”的古惑仔形象,具有一种狂妄的精神境界。
  杜甫还有一首《遣怀》,是回忆录性质的诗,写他中年时期在梁地跟李白在一起的事情: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襄海未凋枯。
  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
  乱离朋友尽,舍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
  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
  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头两句“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李白选择在梁地待了10年,是有典故的。汉代时,梁孝王曾经请司马相如去过那儿,而且梁地也是文人和侠客出没的地方,与李白的身份正相符。唐代大知识分子李白、杜甫、高适在那里相聚,因为那个地方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唐代的大梁也是大城市,人口多,街道四通八达,是个热闹地方——一个人要成名就要到大城市去。从下面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在干什么:“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他们在行侠仗义呢!杜甫和谁一起干这闹市杀人的事呢?“忆与高李辈,论交八酒垆”,杜甫太实诚了,把李白和高适都给供出来了。除了李白自己讲这些古惑仔的事情,杜甫还提供了这个旁证,“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李白和高适喝酒喝得很高兴,由我记录下来,就更好了。
  这首诗应该是杜甫晚期的作品。因为他下文写到安史之乱,写到国家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这时想起自己的青壮年时期,想起大家在一起的时光,想到当时可以为了一点儿钱去杀人,可以对酒当歌……但现在报国无门,而且年纪老大,便流露出无限的悲怀和伤感。
  从这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四十多岁的李白,已经不是青年人了,却还在做古惑仔。杜甫追随李白,也是因为崇拜李白的古惑仔精神,跟着李白一边学诗,一边学做古惑仔。而立之年的杜甫和不惑之年的李白碰到一起,就干“杀人红尘里”的勾当。
  
  将古惑仔事业进行到底
  
  古惑仔精神贯穿了李白的一生,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做古惑仔。从长安出去游历,还是做古惑仔。李白另有一首诗叫《扶风豪士歌》,歌颂一位讲义气的豪士。这时的李白已经到了晚年,路过扶风时,碰到一个人和他喝酒,在交谈中,又再一次唤醒了他的古惑仔精神。
  李白做古惑仔,是为了制造名声,这和唐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关。我们讲盛唐文学,总是说到两大题材:田园诗和边塞游侠诗。因为唐代知识分子要想出人头地的话,只能走这两条道路。要么做隐士出名被皇帝知道,做隐士要写山水田园诗,还有就是唐代崇尚武勇,从唐太宗起就积极开边,直到唐玄宗。唐代边塞诗里体现的都是“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的豪迈气息,它强烈地呼唤着游侠精神。因为唐代战事频繁,知识分子要出人头地,很重要的方式就是从军,这就需要侠义精神。在唐代,很多重要的涛人部有从军经历,包括高适、岑参,也包括王维。王维曾经做过节度判官,像他这样温和的人,少年时期也写过游侠精神。
  这都是由特殊时代背景决定的,那时崇尚暴力和侠义精神。李白看到了这些,所以他一边漫游、隐居,一边做古惑仔制造名声,引起时人关注,尤其是要引起唐玄宗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