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无可奈何花落去

作者:曾纪鑫




  慈禧一辈子在皇宫生活了50多个春秋,独断朝纲,两次成功地发动宫廷政变,以个人喜好与家族利益两立皇储,3次垂帘听政,其政治生涯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1853年-1861年,在权力的漩涡中挣扎浮沉,终于脱颖而出,1861年-1874年,执掌实权,重用汉人,整顿吏治,使得清廷渡过危机,出现了所谓的同治中兴;1874年1898年,排斥异己,控制光绪,不择手段地巩固个人实权,置个人享乐于民族国家利益之上;1898年-1908年,发动戊戌政变,废除变法诏令,经过八国联军的武力干预与仓皇出逃之后,慈禧突然间变得开明起来,重启被她否定过的维新变法之门,施行更加开放的改革措施。然而时不我待,清廷已多次弃却改革变法、繁荣图强的大好时机,“清末新政”作为气息奄奄状态下的一抹亮点,怎么也改变不了满清王朝衰朽覆亡的命运与结局。
  慈禧作为近代中国长达47年之久的实际统治者,我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描述时,应将其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女人的生理、心理特征在许多方面有别于男人,加之中国几千年歧视女性的深厚传统,“雌鸡司晨,国之大难”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女人执政,比男人遇到的阻力更大,承担的风险更多,受到的非议更甚。
  中国古代临朝的太后不少,人们熟知的就有汉高祖皇后吕雉、东汉章帝皇后窦氏、西晋惠帝皇后贾南风、唐高宗皇后武则天、辽朝景帝皇后萧太后、清初真正的开国之主孝庄太后等,但执掌权力时间最长、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武则天与清德宗皇后隆裕(即慈禧太后)。慈禧与武则天,两人既有相同相似之处,也有诸多区别。比如她们与闻政事的时间都很长,慈禧实际掌权47年,武则天参与执政与独掌大权共50年之久;两人都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都具有铁腕风格,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酷地镇压异己,哪怕自己的亲人也不放过……然而,她们之间的区别又是那样地显而易见,武则天以太后身份直接登上皇帝宝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慈禧则一直躲在幕后,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鬼鬼祟祟、云山雾罩、神秘兮兮;武则天将个人私事与国家大事分得一清二楚,慈禧则将二者搅在一块,常置个人利益于国家权益之上;武则天胸怀宽阔,善于纳谏,有雄主之风,慈禧则心胸狭隘,嫉妒心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武则天身上透出的是一种霸气,她开创了一个开放、清明而博大的时代,慈禧则以权谋、机诈著称,使得清朝末年越来越阴柔,越来越腐朽,加速了晚清覆亡的命运;武则天留给后人的评说是褒多贬少,而对慈禧的评价,过去几乎全部是负面的,似乎近代历史的所有过错都应该由她一人承担,甚至出现了“老妖婆”、“妖精”、“卖国贼”之类的骂名,近几年虽然客观了一些,但更多的仍是讥讽与贬抑……
  任何人都不可能超越他(或她)所置身的时代与环境,慈禧与武则天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的不同效应、不同评价,不仅是个人性格使然,更是不同时代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武则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她所处的唐代——那是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最为开放、博大而强盛的王朝,也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创造力的时代。犹如一个人的生老病死,唐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壮年与盛年时期,武则天所要做的,只需顺其自然、顺应潮流,就能获得名垂青史的成功,就能弥补乃至反驳所谓女人执政犹如“雌鸡司晨”的负面影响。
  而慈禧所置身的时代——晚清,则与武则天的唐朝形成鲜明对照。如果说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正剧与喜剧,那么清末则是一出典型的悲剧,悲剧的主角,无疑就是慈禧。
  如果没有席卷全球的近代化风暴,没有外人的窥视与入侵,没有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作为一个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相对强盛的王朝,如若处于昔日山海隔绝或是相对封闭的环境之中,尚有一定的资本自我陶醉、悠哉悠哉。然而,时代变了,置身于列强环伺的夹缝之中,列祖列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不仅没有教导后人如何学习吸收西方异质的强势文明,反而以一种虚幻的优势与顽固的姿态,不断地束缚着孝子贤孙们前行的步伐。
  就历史的规律与本质而言,千古未有的大变局时代,呼唤具有开拓性的伟大人物领导广大民众冲破羁绊、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未来,而历史与命运选择的却是慈禧!作为女人的她,又怎能改变、超越往昔的传统与束缚呢?她所缺少的,正是伟岸与气魄。
  正因为她是一个女人,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豪情与抱负,没有引导国家走上康庄大道的规划与蓝图,更不用说如俄国彼得大帝那样具有求变图强、大力改革的雄心壮志了。她有着过人的机敏与才华,但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的见识;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却没有为国谋利、为民造福的公心,特别是普通百姓的利益与死活,她似乎从来就没有想过。她是一个女人,一切凭着感觉走,当然,在每走一步的具体过程中,她还是相当用心的。比如辛酉政变,开始时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夺权,只是肃顺集团欺负孤儿寡母,逼人太甚,她才以一个政治家的风度,缜密地设计、完美地施行了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政变。
  慈禧一生最为热衷的东西主要有两样:一是权势,二为享乐。
  她对权力的喜好,先是具有一种潜在的本能;然后是咸丰帝的诱导,使她在处理政事的过程中,获得了一种拥有支配他人命运的快感;最后则是一种惯性与需要。咸丰帝病逝时慈禧年仅27岁,也就意味着往后的大半辈子岁月得永远守寡。而作为政治家、权谋家的慈禧,只能转化为更加追求权欲,在指挥与统治他人的过程中,慈禧对权势的依恋与追求简直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变态程度。她喜欢看大臣们的磕头跪拜、国于己都是一场悲剧,才于死前反省,流露真情,特意立此遗命?不然的话,这不是对她一生的彻底否定吗?作为一名特别要强不肯认输的女人,她会这样做吗?
  慈禧一死,清末的政治权威不复存在,互相牵制的各派力量顿时失去平衡,积郁已久的各种矛盾在权力真空中全部爆发:清廷内部百病丛生,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力加大,国内立宪派积极推行政治改革,海外革命党人加快武装推翻满清朝廷的步伐……
  其实,慈禧以其相当敏锐的“嗅觉”,早已感知到在风雨飘摇中苦苦挣扎的清廷危险来自何方。1907年,当端方由湖北巡抚调任直隶总督入京晋见时,她就不无忧虑地对他说道:“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虑的也在湖北。”
  如若慈禧晚死,满清朝廷极有可能要多延续一些时日。
  作为一名女人,封建末世的实际统治者,平心而论,慈禧也有许多“出彩”的地方,留下了不少亮点。比如发动辛酉政变后,她没有扩大打击面,仅仅处死3人,处分16人,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风度与胸怀;她“用人公平”,排除阻挠,重用汉族大臣,其力度之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位满清皇帝;她支持重用左宗棠,平定西北,收复新疆;她昭雪冤狱,不惜处分100多名朝廷官员,为一普通民女小白菜平反;她尽可能地争取女性权益,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