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勾践:古代情报战大师

作者:佚名




  长期以来,越王勾践的形象一直为著名的成语“卧薪尝胆”所定格。勾践忍辱负重、励精图志,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左传-哀公元年》),使吴国由弱变强,最终覆灭吴国、成功复仇。其实,勾践之所以能灭吴,起关键作用的还有他所实施的一系列情报战。
  
  一
  
  吴越争霸是春秋晚期霸政的主旋律。他们之间既有国恨,更带家仇,争霸尤显惨烈,这从《史记》、《国语》等多部史书中可见一斑。东汉赵晔所著《吴越春秋》虽有渲染之嫌疑,被讥为“小说家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但也部分反映了一个史实:吴越之间的争霸史,情节曲折跌宕,耗时蔚为久远,结果耐人寻味,诚可以作为家国复仇的典型案例载入史册。
  越的始祖相传是夏少康之子无余。无余传20世至允常。允常与吴国打仗结下仇怨,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允常之子即勾践。吴王阖闾乘越国丧事发动攻击。勾践仓促间率军抗击,派三队罪犯在吴军阵前集体自杀,正当吴军受此场面震慑时,勾践挥师前进,吴军大败,吴王阖闾受重创而死。继而夫差即位,念念不忘父仇。夫差使人站在宫门前,每当他出入时就喊道:“夫差,你忘了越国杀了你父亲吗?”夫差大声回答:“不敢忘,三年一定报仇!”刚到了第三个年头,夫差就发兵报仇,一举打败越军(事见《史记·吴太伯世家》)。
  勾践只剩下5000甲士,为免于亡国,便采取文种“卑辞厚礼”、委曲求和的建议,派大夫到吴军中,卑辞下气,向吴王请罪:勾践愿为吴王臣仆,夫人可为奴妾,大夫、士及其妻女甘为吴服役,越国的宝器尽数献给吴王。正当夫差打算答应之际,伍子胥讲述夏少康怎样从危险中求生存,发展壮大终灭政敌寒浞、中兴夏朝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能放过勾践。伍子胥指出,吴越两国同处三江之地,其势不能并存,必须趁机将越国彻底剿灭。
  勾践看到吴国君臣争议未决,便装饰美女送给吴太宰伯嘉嚭,对他进行收买。勾践之所以选择吴太宰伯嚭进行收买,是因为事先对伯韶进行了细致研究。伯嚭是楚人,和伍子胥一样,属于背着仇恨远走他乡的亡臣。勾践分析认为,伯嚭在吴国属于寄居,对吴国并无什么深厚感情,且“嚭贪,可诱以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于是派重臣文种选数名美女,带上大量金玉作为厚礼,对伯嚭进行策反,使之充当越国的内奸。由于文种的出色运筹,伯瓠果然被收买,并每每在关键时刻帮助勾践说话。伯嚭引文种朝见吴王,一面说好话,一面委婉地威胁,正所谓软硬兼施。文种称越军战斗力尚存,战斗下去胜负尚未可知,吴军损失必然惨重。伯嚭则乘机对吴王说:“越国已经慑服称臣,这个时候赦免勾践对吴国有利。”此前已经开始骄奢自满的夫差,终于首肯了和议,答应释放越王勾践。伍子胥得知后叹息道:“姬姓应该衰败了。这是养虎贻患。越国将会发展国力,训练军民,二十年之后,吴国就变成池沼废墟了!”(事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及《左传·哀公元年》)
  
  二
  
   勾践的初步目标得以实现,便着手实施下一步计划,即“与范蠡入宦于吴”(《国语·越语下》)。勾践此举固然是此前吴越双方和约的重要内容,但勾践君臣人吴可实现的战略企图有二:一是佯向夫差示弱,借以麻痹夫差-这或可称为“情报示伪”;二是倍机打探吴国的军政情报,亲自深入吴国做间谍。
  勾践派人对吴王说:“请委管龠属国家,以身随之,君王制之。”(《国语·越语下》)也就是说,要把越国的钥匙交付给吴国,越王亲自尾随,并请吴王制裁。卑贱如此,夫差当然非常高兴,答应了勾践的请求。
  勾践入吴总共3年(据《国语·越语下》:三年,而昊人遣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勾践之困会稽”,说的正是“勾践入吴”这段历史)。相比《国语》,《吴越春秋》对勾践入吴这段历史,特辟《勾践入臣外传》一章,作了更加详纽的描写。伍子胥在得知勾践要入吴称臣后,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对吴王说:“夫飞鸟在青云之上,尚欲缴(音灼,生丝缕也),微矢以射之,岂况近卧于华池,集于亭庑乎?今越王放于南山之中,游于不可存之地,幸来涉我壤土,入吾栏相,此乃厨宰之成事,食也岂可失之乎?”伍子胥明白勾践入吴称臣是计谋,对于吴国来说并非好事,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勾践投降是假,还会乘机搜集吴国的军政情报,故此,他极力劝说夫差乘这个时机杀掉勾践,以绝后患。这个关键时候,勾践所收买的内奸伯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伯嚭对夫差说:“子胥明于一时之计,不通安国之道。”夫差听从了伯嚭的意见,没有杀勾践,反倒任由勾践带着范蠡一同入朝。这虽满足了他一时的虚荣之心,换来的却是无穷的后患。
  正如伍子胥所担心的那样,勾践入吴,“近卧于华池,集于亭庑”,对于吴国的情报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自此之后,吴国君臣的活动被勾践和范蠡尽数掌握,从而为己方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
  《吴越春秋》中记载有勾践“饮锼食恶”的故事:勾践得知夫差生病了,就乘机献媚,亲自品尝夫差的大小便,以帮助夫差诊断病情,借机打动夫差,获得释放的机会。当然,《吴越春秋》类于小说,所载事迹有故意丑化勾践形象的嫌疑,但无可置疑的是,正是由于勾践身处吴国,从而可以很轻松地获得诸如吴国人文地理。大政方针、人事变动,包括国君身体健康状况等情报信息。
  从常理来看,让敌人住在自己身边,且一住就是3年之久,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勾践在吴国3年,获得多少相关吴国战略层面的情报,我们谁也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勾践对于吴国上下一定非常熟悉。或者说,吴国对于勾践和范蠡来说,已经毫无秘密可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勾践君臣住在吴国虽然身处险境,但无疑为这种情报的传递提供了便利条
  对吴国兴盛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伍子胥——这一点为史家所共识,勾践也洞若观火。伍子胥是关系吴、楚、越争霸乃至三国兴废存亡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于父兄被楚王冤杀,他便怒走他乡,引来吴军入郢,在鞭尸三百之后,便在吴国安心辅佐阖闻、夫差,使吴国成为一时霸主。《史记·伍子胥列传》说:“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伍子胥对吴国的影响和贡献可见一斑。勾践深知,伍子胥一,日不除,其灭吴大业便无从实现,便同范蠡、文种密谋,计划用反问计除掉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吴王听说齐景公病死,国内动荡,便决定兴兵伐齐。伍子胥担心越国是后患,便劝阻夫差伐齐。不料,战争的结果是吴军大胜而回。正当夫差得意之际,伍子胥给他泼冷水,劝他不要高兴得太早。夫差于是大怒,一番争执之后,已经对伍子胥失去信任,“益疏子胥之谋”(《史记-伍子胥列传》)。伍予胥非常失望,“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后来,夫差再次计划伐齐。勾践得知后,以子贡之谋,率越军相助(子贡,孔子弟子,孔门“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