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刘绪义《春秋》之崛起东方

作者:刘绪义




  上期说到公子小白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国都,在众人的支持下即位做了齐桓公。他一面整顿朝纲,一面派鲍叔牙带兵去抵挡鲁国和公子纠……
  
  崛起东方
  
  齐桓公是春秋历史上第一个称霸的诸侯。那么,他为什么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霸主地位呢?归结起来就是天时、地利与人和。
  先说天时。在齐桓公之时,周天子已日趋衰弱,这为齐桓公称霸准备了必要条件。倘若有一个强大的周王室在,齐桓公再能干,也不可能干出霸业来。此外,当年中原的小霸主郑庄公死后,郑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内乱,其势力已大不如前。宋国和卫国都是齐国的邻国,也一直是齐国重点防御的对象,但当齐桓公即位之时,宋卫两国差不多同时发生内乱。其中,宋国还于庄公十年,也就是齐桓公即位后的第二年,遭遇了齐国沉重的打击,不久,宋国又生内乱;而卫国差一点被狄人灭亡。南面的鲁国在齐桓公的父兄辈时,就成了齐国的下饭菜。虽然齐桓公即位第二年,两国爆发著名的“长勺之战”,鲁庄公在一个叫曹刿的“鄙人”的帮助下,打赢了齐国,但不久之后,鲁国也发生了内乱:庆父不死,鲁难未了,就是指这一次,后依靠齐国的力量才得以平息。力量的此消彼长,给齐桓公称霸准备了“天时”。
  其次说地利。齐国位于东海之滨,三面临海,且不说因此得渔盐之利,单从地理位置来看,就避免了四面受敌的窘迫,使得齐国一心向西南发展。这是地利。
  当然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和。得人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核心因素。广揽人才,用人不疑,是齐桓公即位后采取的人才战略。
  上期说到公子小白抢先一步进入齐国国都,在众人的支持下即位做了齐桓公。他一面整顿朝纲,一面派鲍叔牙带兵去抵挡鲁国和公子纠。齐鲁两国的军队随之大战于干时,鲁军不敌,鲁庄公丢了战车仓皇逃回。鲍叔牙派人照会鲁庄公,说公子纠是齐目国君的兄弟,请鲁国杀了他以绝后患;管仲、召忽是国君的仇人,请鲁国把他交给他带回去处置。鲁国见大兵压境,没得选择,只好听从,杀了公子纠,召忽也跟着自杀,把管仲捉进囚车,交给鲍叔牙。于是鲍叔牙班师,在半路上就把管仲从囚车里释放出来。回到朝中,鲍叔牙对齐桓公说管仲的治国才能比高傒还要高明,可以让他来辅佐国君。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相。鲁人得知,方知上当,后悔不迭。
  那么,鲍叔牙所说的高侯是谁呢?
  高傒,字敬仲,又称高子,是姜太公的后裔,在国内享有极高的声誉。鲍叔牙说管仲的才能比高子还厉害,齐桓公这才任用管仲。《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可以看出高傒不仅是扶立齐桓公即位的关键人物,还是辅助齐桓公和管仲进行改革治齐的重要人物之一。从上面也可看到,公子小白不愧为政治家。
  除了取得高子、国子等人的支持外,齐桓公朝中还有著名的“桓管五杰”,即王子城父、宾胥无、隰朋、宁戚、东郭牙五位名臣。
  王子城父是齐桓公麾下一员名将,由管仲推举任大司马,掌管行军作战之事。管仲在推荐王子城父为大司马时对其卓越的治军才能给予了高度肯定,说他在疆场上能让三军将士个个奋不顾身,视死如归。
  宾胥无,执法如山,断案公正,不杀无辜,不诬无罪,是齐桓公的大司理,主管司法刑律。
  隰朋是齐庄公的曾孙,齐桓公的子侄。《管子·戒》记载,齐桓公曾经评价隰朋和管仲:“孤之闻二子之言也,耳加聪而视加明。”隰朋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行为处事颇有贵族风范,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周到细致;而且他的口才很好,言辞刚柔相济,所以齐桓公任命他为“大行”,即外交大臣。齐桓公能否成就霸业、领导群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隰朋的特点十分胜任“大行”一职,他也成为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外交大臣。后来管仲病重,齐桓公前去探视,询问万一有事,谁是接替他职务的最佳人选,管仲毅然向桓公推荐隰朋。管仲认为隰朋目光远大,而且为人谦和,不耻下问,以自己的善良和美德陶冶他人,所以没有人不心服口服。
  宁戚,卫国人,自小聪慧好学,且怀有远大的抱负。因为卫国当时局势不稳,内乱外患接连不断,宁戚家破人亡,无所归依,空有满腹才华却苦于无处施展。他听说齐桓公好贤纳士,就决定前去相投,赶着牛车来到齐国,夜宿于临淄城门之外。恰逢齐桓公有事要出城,正在车下喂牛的宁戚击牛角而歌。桓公十分惊奇,听了他的唱词,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留下并起用宁戚。“宁戚饭牛”的典故为后人津津乐道,成为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的范例。齐国背靠大海,土质盐碱重,也就是《史记》所说的“地泻卤”,所以齐国的农业素来是一大薄弱环节。齐太公时就采取通渔盐之利的方法,将渔盐等齐国富有的资源输往他国,换回粮食。但是粮食生产毕竟是一国经济的头等大事,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终究是个麻烦事。正好宁戚熟知农桑之事,齐桓公就任命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生产。在宁戚的管理下,齐国的农业发展迅速,很快就取得了大丰收,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东郭牙就是鲍叔牙。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老师,当年与桓公共同逃亡避难。齐国发生内乱,鲍叔牙又辅佐桓公抢在公子纠之前回到齐国,捷足先登,继承了君位。后来,他又调兵遣将,周密部署,打败了护送纠回国的鲁国军队,还迫使鲁国杀了公子纠。他文武兼备,而且为齐桓公夺得君位立下了头功,但他却拥功不恃。当桓公想拜他为相时,他固辞不受,极力推荐公子纠的老师管仲,并从鲁国将其要回。
  鲍叔牙的职务是大谏,因为他是一个性情耿直、敢于犯颜直谏的人。他能识君臣之有善与不善,对桓公之治多处匡正。当齐国的霸业蒸蒸日上,桓公、管仲都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时,鲍叔牙总是善意且及时地提醒。《吕氏春秋·直谏》载,有一次,齐国君臣在一起饮酒,至酒酣之时,桓公对鲍叔牙说:“为什么不起来为我祝酒呢?”鲍叔牙端起酒杯向桓公敬酒说:“祝您不要忘记逃亡在莒国时提心吊胆、愁困落魄的那段日子。”又向管仲敬酒说:“祝您不要忘记在鲁国做囚徒的时侯。”几句话,使齐桓公和管仲感悟颇深,猛然警醒。宁戚治理农桑有功,日久生骄,鲍叔牙为宁戚祝酒道:“使宁戚勿忘饭牛车下也。”提醒他要谦逊,不能居功自傲。
  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集于齐桓公,焉有不成功之理?
  特别是有了人和,上下团结,直接关系到齐桓公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顺利实施。
  那么,齐桓公到底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呢?
  第一,尊王攘夷。
  “尊王”就是推尊周天子,重新恢复周天子的权威和“天下共主”的名位;“攘夷”就是打击夷狄的势力。这是齐桓公执政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这个时候的周天子(周庄王)虽然势力差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