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孔子到底惹了谁

作者:周为筠




  草根版《论语》的“消化不良”
  
  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学术超女”于丹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贩卖给众口难调的观众后,大家发现原来如白开水般的《论语》还这么有味道!于是国人再一次掀起了解读、学习《论语》的热潮。一个在北京当保安叫谭景伟的文学青年,也自称从苦难中理解了《论语》的精髓,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写出了20万字的《论语布衣解》。
  《论语》这部“语录”是孔夫子上课时,学生记录下来的片片断断的课堂笔记,短章包含着夫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可谓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本书,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论语》这部千年之书,钱穆“新解”过,李泽厚“今读”过,南怀瑾“别裁”过,杨伯峻“译注”过。无论“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论语》一直就是一个各取所需的筐。这不,这位在北京当保安的文学青年,白天站岗,晚上挤在简陋的宿舍,又从《论语》这个筐里取出了自己想要的。
  5月20日,这位曾经是落榜青年的保安圆梦了,登上中国最高学府北大的讲坛,开讲自己的《论语》心得。保安讲《论语》本是件好事,草泽中真有那个奇才,上央视《百家讲坛》也不为过。结果听众中北大学生并不多,媒体记者和书商却不少。听后有不少人反映“布衣解”是对《论语》的“消化不良”,讲的都是些空洞的大道理。拿“草根”和“布衣”作卖点,打着挑战于丹的口号,只不过是一个炒作的噱头。
  尽管《论语》并不是某一部分人的专利,但保安也拿孔子说事儿,却更像是我们这个浮躁时代的缩影。明褒实贬的讽刺“保安”这一职业,也狭隘曲解了北大这所“兼容并包”的百年名校,更玷污了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论语》和孔子。
  
  李零的《丧家狗》
  
  正当新儒家们踌躇满志,逐渐掌握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时,李零用儒家惯用的武器——训诂、考据等,企图将孔子从圣人的宝座上掀翻下来。李零的《丧家狗》无疑给大陆的国学热潮泼了一盆冷水,有些自由主义者认为是给当今国学热开了剂“清醒剂”。
  李零把孔子定位为“丧家狗”,并把这本对《论语》的另类解读命名为《丧家狗》。以其“犀利如刀锋的语言”和对现实世界的“一贯审视”,把千百年来读书人的命根子——《论语》作了“大胆”解剖,把圣人还原成一个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圣人被李零还原成人后,迅速地被“痛打下水”成了一条不得志的“丧家狗”。其实说孔夫子是丧家狗并不是李零的独创,不过他或多或少地给孔夫子抹了几笔黑。说到底李零也是个“标题党”,用这么刺目的书名,听上去哗众取宠,对孔夫子也大不敬。但翻开书却不是激进批判,而是试图对孔子怀着“了解之同情”去解读。明明是很传统的解经训诂式读法,非弄个这么招摇的标题。可见如今商业社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讲究。
  “丧家狗”一语,无非是说孔子只是一位孤独的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郁郁不得志,到处流浪,而“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成了读书人宿命的缩影,是所有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者的缩影。
  “五四”打倒“孔家店”后,孔子的“看门狗”作用丧失了。文革时“批林批孔”,使得“孔老二”斯文扫地。今天于丹带领大家尊孔读经,软不邋遢地往主旋律和贴近生活那边靠,又把孔子当成抱抱挺舒服的“宠物狗”。这也是央视和于丹对孔子学说的一大历史贡献。但李零还是不肯放过已成了“宠物狗”的老夫子,非要把千百年来历史与人民赋予的“圣人”桂冠,撕扯下来还原成“丧家狗”。
  李零这近乎轻佻的“戏说孔子”可视为是“非圣无法”、“其心可诛”,这次“挑衅”宛如“欺我儒门没人”,新儒家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大陆新儒诸公纷纷著文对《丧家狗》和李零进行强烈批评。当代大儒蒋庆称该书“轻侮圣贤”。“儒家文化复兴”的倡导者康晓光则斥之为“垃圾”,并语出惊人地称当事人“不是一个好鸟”。而著名的“儒教”倡导者陈明则总结出“作家的文采、训诂家的眼界、愤青的心态=这本书”。
  《丧家狗》引发的争议远远超出了这本书所具有的价值,而成为2007年中国思想界的大事,折射出当下种种文化思潮看待儒学和传统的视界与心态。
  
  从神坛到娱乐圈的孔子
  
  曾几何时,孔子和《论语》这故纸堆里的记问之学是被大众遗忘了的。但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的关注日益加强,却变成了人人争说的时髦话题。走下神坛的孔子,被一些拿着长筒望远镜透窥历史的学术狗仔队员们通俗化、娱乐化、大众化了。
  去年,北大教授张颐武撰文称某电影明星“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让孔老夫子开始步入娱乐圈,与当红的明星相并列并PK一把个人魅力秀。可惜,在张教授的眼里“过气”的孔老夫子毕竟“年老色衰”,最多也只是个末流的群众演员,远不及袒胸露乳的电影明星有号召力。
  为了怕老夫子寂寞,这时一名穿着暴露,装扮妖冶的“国学辣妹”跳出来。她自称是白居易的后人,用她那半通不通的古文,扛着“要以重振国学为已任”的旗号,打起了“勾引孔子”的主意,来慰藉老夫子千年的寂寞。
  在一切与国际接轨的年代,孔子的外貌当然也得“标准化”。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向海内外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谁也没见过真孔子,就算真孔子出现,长得不“标准”,我们一样拒绝承认,毕竟这里是有版权的。文化产业也要打“孔子牌”,孔子像也可以转化成GDP。估计这都是假借孔子之名行牟私之实的。
  不久,“女版易中天”于丹在央视开坛讲学了。那个于丹理解透了孔子的想法,比如那句“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小人”当然是指小孩子。于是这句被公认有歧视妇女之嫌的语录,成了纯粹的保育学观点。但于丹和她的心解还是窜红了!如今社会谁红跟谁急,接着出现了一齐上阵的十博士,称于丹糟蹋了孔子,他们又搞出个“解毒”于丹还孔子真面目的畅销书。
  在娱乐至死、恶搞成疯的时下,孔子当然也难逃劫数。搞恶搞艺术的,触角穿越历史伸向孔子,他老也被当成恶搞道具:孔子成了一个用橡皮泥捏出的老泪纵横的人像雕塑,还起了一个煽情的名字“孔子哭了”。于是大家笑了!
  不过,孔子一直以来真好像是一团橡皮泥,任凭各个阶层各种角色的人,按照自己的理解,捏成或尖或方、或扁或圆的形状。如果孔子地下有知,他老人家岂能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大哭起来。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孔子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