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陈有庆金融家族传奇

作者:孙 毅 柳 芙




  陈有庆拥有太多的头衔与职务。现在这个精神奕奕的老人的主要职务,是亚洲金融集团的董事局主席。这位70多岁的老人,已经是连续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而他和他的金融家族,书写了中国华人金融界的一个传奇。
  在上海外滩的金融大道上,一座特别的建筑十分吸引眼球,这座颇具东南亚风情的银行大楼,便是泰国盘古银行所在地。盘古银行曾位居全球五大最赚钱银行之列,陈有庆,便是这个金融家族的第二代传人。
  
  在自己的国土上出生
  
  陈有庆是第三代泰国华侨,他家族的大部分成员追随着主要的家族基业至今仍然定居于泰国,而他作为这一代的长子,却注定要一生与故土中国有着无法割舍的情缘。
  1932年,尚在娘胎中的陈有庆被母亲带上了返乡的漫漫旅程。陈有庆的父亲陈弼臣当时久在泰国,在广东家乡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但陈有庆的母亲却执意要把他生在广东潮阳,她只身一人乘船漂泊了数十天,终于踏上故土,刚到汕头,陈有庆便出生了。
  母亲说,他是老大,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出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
  陈有庆在故土上顺利诞生了,但是苦难这时才刚刚开始。
  那时候正好赶上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他和母亲不能回到泰国,父亲在泰国赚的钱也没法寄回来。年幼的陈有庆一边上学,一边和母亲在田里干活,艰难地养活着自己。
  日本投降后,1946年,一家人终于团圆了,此时陈弼臣已经于1944年和朋友一起在泰国曼谷创办了盘古银行,父亲派人到家乡接陈有庆到香港读书,1950年又把他接到了曼谷。
  父亲当时不让他进大学,要他在银行里学习做金融生意。后来陈有庆白天在银行学习,晚上去学校学习,慢慢开始读银行保险的课程。1953年,一心栽培大儿子的陈弼臣又将他送去纽约,陈有庆依然白天在银行,晚上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有关银行的课程。
  即使身为公司的领导人,也要让儿子从基层做起,因为陈弼臣认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一定要了解整个公司的运作。在陈有庆心目中,父亲对自己的培养方式是一个成功的接班人培养模式,如今陈有庆依然用这种方式,培养着自己的两个儿子。
  
  五十年缘系香港
  
  从1950年初次接触银行业务算起,这位老人已经在金融界摸爬滚打了55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金融风雨。
  1955年,陈有庆第一次离开父亲只身进入商海打拼,他的目的地是香港。“父亲那时候只是跟我说,你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就去香港开拓自己的事业吧。他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我在香港一住就是五十年,一直住到现在。”
  当年23岁英气勃发的青年学子,如今已经是73岁饱经沧桑的老银行家。
  其实是父亲的眼光好,陈有庆回忆起自己的年轻时代,觉得作为家族基业的创建者,父亲陈弼臣当时的眼界已经非常开阔。他当时虽然主要生意在曼谷,但他认为应该发展世界其他地区的生意,而香港则是最好的中转站。在这里我们可以辐射到世界各地,香港是一个有发展的好地方,在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地都可以发展业务,所以他就按照父亲的想法不断寻求海外的发展机会。
  这其实才是陈有庆银行家生涯的正式开端。
  通信和交通的不畅逼着初出茅庐的陈有庆慢慢不再依赖父亲,自己独立处理各种问题,做投资及经营从泰国进口的大米生意。而他的海外扩展计划,也很快通过香港这个出口,延伸到了美国、日本等国家。
  当儿子在海外地区拓展生意时,父亲陈弼臣在泰国本土的生意也开始迅速发展。
  
  金融航母起航
  
  1946年,香港商业银行在香港开业,1959年,陈弼臣创办了亚洲保险公司,亚洲金融集团的雏形就此初步形成。陈弼臣仍然做着东南亚的生意,而香港部分的生意则由陈有庆全权负责。这种各自掌管自己所在地域生意,相互配合的家族经营方式,陈有庆如今也正在他两个儿子的身上实践,一个金融家族,正在进入有章可循的传承轨迹。
  1990年10月,香港商业银行和亚洲保险成立了亚洲金融集团,同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主要股东有盘古银行、UFJ银行、AIOI保险、UOB银行、新加坡亚洲保险、CAN集团。1995年,身为亚洲金融集团主席的陈有庆将所辖银行、保险证券等业务通通以亚洲这个名字开头,开始强调集团的整体性和全球化,特别显示出一个家族产业的整体性。
  盘古银行在金融风暴前曾跻身世界五大最赚钱银行之列,现在仍为泰国最大的银行,股票价格比金融风暴时上涨了三倍,北京分行设立箭在弦上。亚洲金融集团,目前开始在国内开辟业务,亚洲商业银行在上海、沈阳、深圳分别设立办事处及分行,亚洲保险集团正在筹划进入内地市场。
  “我们在内地的生意虽然慢一点,但我相信前景还是不错的,无论是经济前途还是生活前景。1975年我第一次来北京时跟现在相比,根本无从比起,我看着时代发展,我对这个地方有信心。”陈有庆说。
  1997年,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亚洲,泰币一度贬值40%,当时的贷款客户大部分都涉及外币业务,盘古银行的坏账和不良资产大大增加,整个家族的生意陷入了困境。那时候很多人卖了房子,带着钱跑到国外去,想要避过这场风波。回想当年,陈有庆大赞自己掌管盘古银行业务的侄子陈智深做得不容易。
  就在别人纷纷卖房套现时,陈有庆却做了件似乎很没有金融家头脑的事情——他把自己位于香港跑马地的旧宅重新翻建成了一幢8层住宅,还把两个儿子叫来,每人分了两层,全家搬到了一起。“我要给儿女们奠定心理基础。”陈有庆说。他始终对香港回归后的经济走势有信心,而历史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
  
  传承信用
  
  讲到在银行业上的成功,陈有庆家族代代相传的信条就是诚信和信誉,一个信字,撑起了他的家族事业。
  直到今天,泰国人还认为陈氏家族曾对泰国的金融和经济有推动作用,这一切都始于陈弼臣当年的一个大胆举措。
  1953年,陈弼臣担任盘古银行董事、总裁。当时泰国的银行业基本都被外资银行垄断,这些外资银行占据了泰国金融界的主要市场之后,开始对贷款客户做出一些十分苛刻的要求:他们要求客户开银行保证函,还要收取100%的保证金,但是对于生意人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泰国的生意人陷入了困境。此时陈弼臣提出,不能只看重资产的损益,而要将对方的信誉纳入主要的考量方式。在别人收取100%保证金的时代,他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要求自己的银行在做这项业务时只收取一成保证金,甚至等货到时再给银行付款都可以。这样一来,一块钱做的就不只是一块钱的生意,而是五块十块的生意。可想而知,大批的华人客户立刻投奔到盘古银行,很多泰国国营机构的生意也挪到了这边,其他银行在压力之下,只好也开始改变原来的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