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末代皇侄的收藏故事

作者:黎 园




  800件由醇亲王奕缳曾孙爱新觉罗·毓岚收藏的文房雅玩在位于分钟寺的北京古玩城古典家具市场展出,这个展览吸引了很多对清朝皇室家族感兴趣的人前来参观,其中不乏老外。笔者采访了这位皇族后裔,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收藏故事。
  爱新觉罗·毓岚,现名金毓岚,是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大家称他金老师,老朋友却时常戏称他为“皇侄”。毓岚出生在后海的醇亲王府,父亲溥任,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祖父是清末摄政王载沣,祖伯父就是光绪皇帝。金老师说他1948年12月19日出生在醇亲王府。1951年就随家人搬出了王府,现在对在王府内的生活一点记忆都没有了。
  青年时代,毓岚因复杂的身世被下放到河南新乡劳动改造,后来就在当地成了一名语文教师,一干就是24年,后调回北京工作。现在金老师仍骑着他的旧自行车,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勤勤恳恳地工作,每周要上10节课。
  走进毓岚家几十平方米的房间,瓷器、古玩随处可见,把屋里塞得严严实实。客厅挂有一幅他的手书,上面写有“不求邀众赏,潇洒作顽仙”的对联,从圆润、浑厚的笔触中,能读出他平和、旷达的心境,可谓字如其人。“我平时非常不爱提爱新觉罗这个姓,都什么年代了,再提这个有点别扭。家族中出了两个皇帝,这是历史的选择。如果不是我办展览,没必要总是提起皇族身份。”金老师很坦诚地说。
  毓岚家学渊源,从小受到父辈的启蒙、熏陶,偏爱收藏。20余年来,他点点滴滴积累了近万件藏品,有文房四宝、字画、瓷器、老照片,还有不少和家族有关之物……作为一个经济实力一般的收藏爱好者,金老师经常骑着他的自行车,不分酷暑寒冬地穿梭于潘家园、报国寺等古玩市场,和不少古董商贩聊得十分投机。不过有时他为了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惜把饭钱都搭进去。
  谈到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毓岚说:“收藏的乐趣在于分享、在于传播,我尽自己微薄之力,只是想做一点点事情,用我的藏品告诉大家,尤其愿意告诉年轻人珍视我们自己的历史,珍视我们自己的文化。”金老师还表示,本次展览除去必要开支,展览所得将用于慈善事业。
  毓岚说起自己的收藏故事便滔滔不绝,每向笔者介绍一件藏品时,就如同对自己的孩子般熟悉,连卖给他东西的古董商贩的年龄、籍贯、当时聊了些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对于自己收藏的一些和家族有关的照片、实物,他说也许是血缘的缘分将这些“宝贝”送到他眼前,比如这次展览中展出的一块罕见的用紫檀木雕刻的砚台。
  这块紫檀木砚选材精良、工艺精湛,还残存有墨迹,是金老师在一个古玩市场里买到的,说起得到这块砚台的经历还颇有些传奇。那天就是这块紫檀木砚,一上摊就有好几个人问价。摊主看上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古玩商。第一个人问价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是一块可以卖出好价钱的东西。摊主要价2000元。
  毓岚那天本没有想到能淘到这东西。但他刚刚从这里经过时就被这块砚台吸引住了。紫檀木砚,这可是件罕见的东西,他从小就常听父亲说起古砚,爱新觉罗家的人大都喜欢书法,所以对于古砚的收藏有着特别的嗜好。
  他拿起那方紫檀木砚,第一眼看见的就是木砚后面刻有“静观堂”几个字。他没有太动声色,问多少钱。对方回答:“2000元。”他试着回了一下价,是想试试对方的心里底价。“1800,怎么样?”“低于2000,不卖。”“好吧。”金毓岚说,“就交你这个朋友。”把钱交了,他把木砚小心翼翼地用一张旧报纸包好。还没有转身,那个刚才看过砚台的人又回来了。那人问摊主,木砚还有没有。摊主说刚刚让人买走。那人过来和毓岚说能不能把木砚转让给他,毓岚没同意。当天他就拿着这方木砚去让他父亲溥任先生看。他父亲说这东西像是从前宫里的东西,因为木砚的托架底部用明黄色的缎子作衬。
  回到家中,毓岚想到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这会不会是他曾用过之物,可是他怎么会得到皇家之物呢?经过翻阅资料,毓岚发现,溥仪曾接见过王国维,并赐他“南书房行走”的待遇,所以据毓岚初步考证,这应该是一方当年溥仪封赏给王国维的御赐宝物。
  另外在报国寺古玩市场花70元淘来的一套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良友》杂志中,还意外发现了溥仪发表的新体诗,这极有可能是溥仪唯一发表过的文学作品。毓岚回忆,当时这套画册是几本订在一起卖的,他翻了翻看到里面有不少重要人物的照片就买了下来。还没走出市场,碰见一位藏友,他拿过杂志翻看,惊喜地对毓岚说:“看这上面还有你大伯(溥仪)的诗呢!”
  毓岚这才注意到其中一本杂志发表了溥仪的两首现代诗,以毓岚的语文造诣来看,两首诗显得极为稚嫩,但却是溥仪亲笔书写的影印,一首为钢笔书写,另一首为毛笔书写,落款是溥仪的英文名字。
  除了逛市场淘宝贝外,毓岚特殊的家庭也给他留下一些常人难得一见的珍贵之物,它们记载着沧桑的历史,也折射出毓岚家庭的变迁。
  展览中有一把扇子,是清末海军大臣载洵送给他弟弟当时的陆军大臣涛贝勒的。整个扇面都是载洵用金粉写成的飘逸俊秀的行书。毓岚说,在清末皇室中,载洵的书法写得最好。
  1901年德国要求中国派人为义和团打死德国公使克林德一事前往德国道歉,并点名要求光绪皇帝的弟弟,那时只有18岁的摄政王载沣作为特使。在前往德国的途中,载沣不答应德国提出的行跪礼的要求,而在瑞士暂住,在瑞士最北部城市买了3块怀表,现在国内仅发现一块。毓岚说,这块“日月星”怀表是首次公开的私人珍藏。后来德皇赠送了上百件国礼给载沣,其中一个万花筒,毓岚从小就玩,长大以后父亲溥任就将这个万花筒送给他了。
  1961年爱新觉罗家族在京的所有成员四代几十口人集中在涛贝勒家过春节,当时的中央新闻图片社,为他们拍摄了全家福。后来这张全家福还用在了溥仪的书《我的前半生》中,现在这张原版照片也放进展柜供人们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