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钻石传奇

作者:佚名




  90年前,在南非的矿井壁上,人们开采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钻石。
  并非所有的钻石都因大小而闻名于世。有些钻石点燃了战火,有些推动了新的王国的产生;有些给予人们好运,有些却带来悲剧和死亡。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每颗钻石的背后都有一段传奇故事。
  
  来自地球内部的宝藏
  
  钻石拥有惊人的美丽和绚烂的历史,其价格昂贵,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物质之一。数亿年前,钻石在地壳深层的炽热熔炉中诞生。由于高压和高温的共同作用,碳块被冶炼成钻石。就像煤和铅笔中的石墨一样,钻石由地球上最普通的元素——碳组成。三者由共同的原子构成,但组合结构却截然不同。钻石中的原子以三维形式结合成一个立方体,这赋予了它们非凡的力量。从火山口受力喷射而出时,这些原子就形成了结晶。
  一颗完美的白色钻石就是最纯粹的碳化物。微量的杂质使钻石具有绚丽的色彩。黄钻石含氮,蓝钻石含有一些硼原子。
  2500多年前,人们首次在印度的河流里发现了钻石。很久以前,印度人就发现只有钻石才能切割钻石。
  古时候的人们把钻石看做是神奇之物。“钻石”一词来源于希腊单词“Adamas”(音同“阿达芒斯”),意思是不可征服。许多人相信钻石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能驱恶避邪,给人带来好运。武士们佩戴钻石,他们相信坚硬的钻石能让他们所向披靡。14世纪,人们用钻石的碎片修整和打磨钻石,雕琢出它们的美丽。但千万要小心,切莫打磨过度。否则,钻石将失去它的魔力。
  17世纪,印度这种奇珍异宝的故事传到了欧洲,传到了法国人让·巴普蒂斯特·达瓦尼尔的耳朵里。达瓦尼尔出生于地图制作者之家,他热爱旅行,但更爱钻石。他发现钻石能满足人们对稀有、美好事物的渴望,还能积聚个人财富:“毋庸置疑,钻石是所有宝石中最为珍贵的,也是我最钟爱的东西。为了对这种人间珍宝有一个彻底的了解,我决定参观所有发现了钻石的矿井。”
  1638年,达瓦尼尔起程前往印度,这是他六次危险的东方之旅中的第二次。他的目的地是戈尔康达。这是古代最大的钻石中心,是世界上一些最著名的钻石的来源地。30英尺厚、近5英里长的双重围墙环绕着这个堡垒宫殿,保护着这座钻石宝库。戈尔康达的统治者们保留了最大最好的钻石,作为他们的私人宝藏。
  达瓦尼尔记录了旅行中见到的上百颗形状、尺寸,颜色各异的宝石,其中包括一颗名为“大莫卧儿”的巨钻。当时,宝石的看守者把一颗巨大的钻石放在手中,这颗钻石是循环向上切割而成的,一边有点偏高,形状像是一个从中间切开的鸡蛋,它拥有美丽的色泽,重量达到280克拉。大莫卧儿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但达瓦尼尔却不为所动,并非因为它的切割不完美,主要是因为它的历史过于无趣。
  达瓦尼尔无缘得见那颗在世界上最为著名的钻石。这颗钻石的历史源于耶稣基督以前。传说谁拥有这颗钻石,谁就能统治整个世界。
  1739年,波斯将军纳迪尔·沙攻克了德里。他一心想将这颗钻石据为己有。他的一个侍妾告诉他钻石藏在莫卧儿国王的头巾里,纳迪尔安排了一次盛宴,作为对战败者的安抚,他提议交换头巾,这是一种尽人皆知的东方习俗。当头巾被揭开时,璀璨夺目的钻石滚露出来。“可依奴,好一颗光明之山。”他大声惊呼。
  可依奴钻石由此而得名,但纳迪尔却无缘享受。这颗钻石在1813年重返印度,在此之前,它见证了波斯历史上最血腥的斗争。30年后,它又被交给英国人,最终成为王冠上的一粒璀璨珠宝。据说可依奴钻石会给男人带来不幸。维多利亚女王非常迷信,因而她在遗嘱里规定这颗钻石永远不传给在位的君王,只传给君王的妻子。
  如今,戈尔康达的辉煌已经掩埋在断壁残垣中。1687年,侵略者们把镶嵌着钻石的宫殿墙壁洗劫一空,摧毁了堡垒。他们用火药来寻找埋藏在城堡里的钻石,城堡上的千疮百孔记录了这场赤裸裸的掠夺。
  现在,在这片古老的河床上,人们仍像达瓦尼尔时期一样开采钻石。曾经出产过钻石的松散沙砾层已被开采一空。矿工们现在挖掘的是地下更深层,在这里,沙砾已经黏合成固体岩石。萃取后的岩石块被击得粉碎,随后,人们用手挑拣钻石。3个月里,这些人已经开采了15立方米的岩石,但仍旧一无所获。他们还坚守在这里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这片河床出产过最罕见的钻石。
  早期的工人错误地认为钻石就是生长在地下植物的种子。他们用长豆角树的种子称量钻石,这些种子干燥后,重量惊人地一致。“克拉”一词也许就源于“长豆角”,克拉是现今钻石的计量单位。1克拉相当于1盎司的一百四十分之一。
  在达瓦尼尔时代,钻石商在这些货棚里工作,如今,这里已成为住所。依据风俗,每天上午10~11点,他们开门迎接出售钻石的矿工。达瓦尼尔注意到孩子们已经开始努力学习钻石买卖。他们平均分配利润,损失则由最大的孩子承担。到10岁时,大部分孩子已经成为行家里手。
  在达瓦尼尔时代,印度人以清澈的溪水为标准来为钻石分类。最好的钻石是无色的,被称为“一级水钻”。达瓦尼尔的钻石分类方法更进了一步。他如实地画下他所见到的每一颗钻石,精确地再现了它们的切割,并把它们的重量、颜色和纯度一一记录在案。达瓦尼尔的这种缜密的分类方法后来被称为4C法,这为以后的钻石分类奠定了基础。但他留给后人的真正遗产是大量有关钻石的故事,以及萦绕在钻石周围的传奇光环。对他来说,没有历史的钻石只能引发人们一时的兴趣。
  1669年,达瓦尼尔回到巴黎,他从东方带回的神话般的故事,以及西方世界从未见过的钻石,着实让法国朝廷目眩神迷。路易十四王朝奢华铺张到了极点。路易十四本人也因为把法国王冠上的钻石装饰在外衣上而名垂青史。路易十四对达瓦尼尔的收藏非常着迷,最终,他买下了44颗大钻石,以及1000多颗小钻石,其中的一颗蓝宝石重达112克拉。传说这颗宝石,是从一个印度神的眼睛里偷来的,它背负着一个诅咒,这个诅咒将跟随它的主人200年。
  这颗宝石被重新切割到只有67克拉,路易十四在患上天花以前只戴过它一次。他的继承人路易十五对这颗钻石敬若神明,尽量不去碰它。但路易十六与他的王后玛丽娅·安托瓦内特却截然不同。这位王后对钻石的极度贪婪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法国革命的催化剂。
  达瓦尼尔的印度之行引发了人们对钻石的狂热之情。100年后,一位英国人利用这种狂热建立了一个王国。在南非的瓦尔河,那些最古老的冲积钻石矿藏被开采,这与在古印度河流域的开采方式基本一样。每年,库斯·帕兴斯都会在河床与高地之间来回迁徙,他把河岸的最顶层挖开,一直挖到早期矿工们曾经劳作过的底层。泥土和沙子都被放进一个旋转的平底锅里,平底锅的旋转将一些钻石抛到中心。接下来,库斯·帕兴斯在平底锅的中心仔细用手挑拣。
  这是一场碰运气的游戏,也许今天还债台高筑,明天就成为百万富翁。帕兴斯家族具有非凡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