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极客少侠戴志康

作者:铭 人




  不花小钱,出手就买大件。决断了就不去改变,犯错了也不后悔。
  ——戴志康
  戴志康,1981年生,黑龙江人。2000年考上哈尔滨某大学,2001年创业,康盛世纪CEO。
  抽中南海香烟、吃大食堂,穿件高中时代的、显得又小又旧的运动服,头发时常蓬松而翘起。也许只有看到他坐上那辆银灰色的宝马,在办公室里用灼人的眼光打量下属,或者跟VC大佬对坐谈判的时候,你才发现戴志康不是个郁闷的小青年。
  他19岁以前在家中自学,翌年进大学,20岁从学校出走。随后三年独居僻室,潜心打磨技术。22岁还是穷孩子,23岁成了百万富翁。但这点财富并没有成为24岁的负累,是年告别孤身,到北京寻找创业伙伴。从这一刻起,他要从技术天才变身为商人,从偏执狂着陆为管理者。26岁,他可能会是一个百人规模公司的掌门。如果有这一天,他将脱胎换骨。
  在三年内迅速积累起财富还是小事,可怕的在于他的颠覆性思维和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老练。现在,戴志康又在做一场大冒险:产品完全免费,要花很长时间甚至好几年去实践一个前所未有的、还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新业务模式。“我本来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最次的结果也就是再一次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不过……”他转了转锐利的眼光、压低了招牌式的调侃嗓音,“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像我这样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三次纪律处分,15门考试没过,这是戴志康大学4年的成绩单。不过,在得到这些“奖励”的后三年中,戴志康倒很充实。相反,从2000年秋天到次年夏天的一年级,是最窒息的日子。因为一种“幻想”破灭了。
  2000年之前,戴志康一直在大庆。外公和父母都是大庆石油学院的老师,由着他使性子,只要不是错事,就不惜代价支持。他酷爱计算机,家里支持他自学。1996年,他连续发表了15篇文章,每篇都针对一个计算机问题,几千元钱稿费是他第一份收入。那时候,他天天钻研到深夜,不禁长叹挣钱不容易。2000年,他报考了哈尔滨某大学的通信专业,以为自己精通计算机,如果再把通信搞熟,毕业后一定是抢手的人才。
  郁闷!在戴志康眼里,老师应该有人格魅力,比如雷厉风行、眼界宽广。可学校里遇到的老师,说话做事总是慢腾腾,在黑板上写几个字要花两三分钟,字还没写完,下面已经开始说话聊天了。戴志康觉得这样的效率不能使自己获益,“浪费我的时间”。
  戴志康把同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书呆子,好好上课,考研读博;一类就天天打网络游戏,没日没夜,打到疯狂。他跟这两类都没共同语言。戴志康喜欢自学,对考试的东西不感兴趣。偶尔他也打网络游戏,但打过之后有自责感,就戒了。他想做点实在的东西出来,比如用于聊天的社区软件,一直在学校里找能一起做的搭档。从一进校门开始,他找了一年,找不到。
  那年学校里举办创业大赛,戴志康看见的“都是些八股文似的材料”,最后连“一帮纯属为比赛而创业、毫无创业素质的人”都获了奖,他只能感叹。戴志康曾要求以自己设计的软件为凭、申请免修几门课程,得到的答复却是要把软件著作权归到学校名下。学校拿考多少分、参加多少活动为标准考核学生。在老师眼里,上课不专心的戴志康跟那些天天玩游戏的人没有区别。戴志康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是生存不下去的”。
  就在戴志康出生前的几年,哈佛大学的本科生盖茨中途休学,创办了微软。戴志康3岁那年,另一个辍学创业的美国男孩创立了戴尔。10多年后,20岁的中国青年戴志康也在大学第二学年开学之后“跑路”了。2001年9月,戴志康搬出了学校,在外面找到一间月租300元的房子,开始了每天15小时的工作,捣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段“过街老鼠”般的生活:一间危房,地板踩着嘎吱响,塑料纸代替了楼道里的玻璃窗,哈尔滨冬天的刺骨寒气天天往里灌,整栋楼最勤快的活物也就一只野猫,常常把半夜回家的他吓得半死。这三年,旷课,不参加考试,缺席学校大会、“非典”时期不回宿舍,学校没少给警告和处分。
  但戴志康还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当年盖茨为操作系统而着迷,戴尔在宿舍里装配电脑,而戴志康的救命稻草是网络社区。互联网是他当时联系外界的唯一通道,社区里有在学校找不到的、遍及天南海北的“聊得来的朋友”,很快“芝麻开门”。
  
  创业成本800元
  
  戴志康一度只抱着一个单纯想法:做出好东西证明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如果按部就班地混张大学文凭,那就是“菜鸟”。到2003年末,一个老板给他30万元年薪,这已经大大超出他当初的设想了。不过,戴志康几乎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尝到了给自己打工的甜头。谁叫互联网这么神奇呢?
  从2001年秋天开始,每个月800元钱的花销持续了好几年。300元钱租房子,200元钱吃饭,剩下的就是上网和打电话,再加上自己整天闷头开发,这是开启一个事业所需要的全部成本。那时候互联网火起来了,戴志康通过互联网认识外面的世界,他对把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社区有了兴趣。他想开发一套能自动生成社区的软件,让即使不懂技术的人也能管理,如果有人在自己设计的社区里聊天和认识朋友,是一件“特有成就感的事”。软件设计好了,取一个名字叫“Discuz!”,就挂在网上,免费给人用。
  2002年,一个香港人发E-mail给戴志康说:你的软件挺好,但要进一步定制,你干不干?本来是找香港一家公司做,说好一个月做出来,付5000元,结果做到一半人都跑了。但戴志康告诉他,一周就能做完,收你2000元好了。结果第五天就交货了,香港人觉得挺神奇,一高兴就多给了1000元。2002年秋天,戴志康去邮局取回了香港人汇来的3000元人民币,这是他第一份打工收入。“立刻存起来,用来生蛋。”最令戴志康高兴的是,香港人说:“发现你们内地人是最聪明的,香港人才懒。”
  钱来得挺容易!那就把产品再做好一点,从2002年年底开始收费!不过,软件原本免费,现在改成收费,不但没人买,还招来网上一阵痛骂。论坛上、社区里出现很多帖子,说戴志康是个骗子,他的软件就是垃圾、狗屎。
  戴志康横下一条心:“你买、我搞,你不买、我照样搞,照样收费。”起初收500元,没人买,就改收1000元,还没人买,就改成2000元!直到今天,戴志康也不太明白当时为什么那么做,反正咱是正经八百做事的,谁怕谁啊!
  真是稀奇,转机在2003年7月出现,开始有人零零散散地来买。10月,戴志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术,容纳能力是对手产品的好几倍,那些模版体系和数据结构到今天都成了别人学习这种语言的必修技术。结果从此以后,Discuz!进入高速轨道,销售平均每个月增加30%。2003年收入几万元,2004年几十万元,2005年几百万元,刨开饭钱、房租、上网费,一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