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迟归的侨魂

作者:李德树




  老华侨李进康突然从新加坡回到了阔别近六十年的故乡。村里顿时沸腾了,十里八乡的亲戚们奔走相告,排着号地赶来看望他。可是大家都有点失望:李进康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富有,他的穿着显得很寒酸。
  吃饭时,弟弟李进安一家人做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老华侨说:“弄这么多好吃的做什么?我吃点青菜和豆腐就行了。”一顿饭,他果然只吃了点素菜。席间,他告诉亲人:1949年。他随国民党军队撤到台湾。退役后在远洋货运公司工作。后来又迁居到新加坡,做过小生意,干过很多累活。老伴去世多年。没有子女,如今是个孤老头子,做梦都在思念着故乡。如今想落叶归根。
  听完老华侨的倾诉,亲人们依旧眼巴巴地瞅着他,没有各回各家的意思。老人于是拿出三根金项链和三枚金戒指,送给弟弟和妹妹三家的儿女们。那些远房亲戚得了一点水果和衣服以后,这才撇着嘴——散去。
  礼物发完,老人的清净日子没过几天,又有几家亲戚登门拜访,直言向老人借钱,开口就是三万、五万的。老人无奈地摆摆手,坦诚相告:“我确实没有这么多钱啊!”可到第二天,几家的亲戚又一起来诉苦,缠得老人没辙,只好三百、五百把他们打发走。
  尽管这样,老人也没有落下好名声。整个村子都议论开了:“回来的是个穷鬼,小气得很!”“新加坡那么富,他怎么没发财呢?”也有人说:“哪里都有穷人,美国还不是有乞丐?”这些话传进老人的耳里,让他一阵心酸。
  住在家乡的半个月里,老人夜里无眠,白天就走街串巷打听乡亲们过得好不好。可除了小孩子,没有人愿意理他。老人十岁的小侄孙女李云红,总是时不时地找他说话,从小云红的口里,老人得知大多数乡亲的生活还很不好过,而且越穷就越要送孩子去外面打工赚钱,反正村里也没有像样的学校,与其这样混日子还不如出去见见世面。老人听得着了急:“没有文化知识,怎么可能发家致富呢?乡村里一定要办学啊!”每当提到办学的想法,几个大孩子就在旁边挤眉弄眼,冷嘲热讽地说:“好不容易等来一个看似有钱的,却不舍得给我们建学校。”
  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整日如坐针毡,原本打算在大陆呆上大半年的想法,在乡亲们尖酸刻薄的脸色里日渐消散了。不到一个月,老人便决定回去。
  临走的那天,只有五六个亲戚来给他送行,场面甚是冷清。老人边流着酸楚的泪边挥手上车,告别了他日夜思念着的土地。
  回到新加坡后,老人心绪难平,身体明显不比以前。不到半年,大陆的亲人就接到了老人的长途电话。说自己病重危急,盼来人把他接回故里。
  亲戚们急忙召集在一起,商量着怎么办。侄儿们说:“来去路费就得好几千,还得东拼西借不说,就算接回来了。也没钱给他治病。”几个争着抢着也没得到金项链的侄儿媳说:“他八十多岁了,就让他死在海外算了。”外甥媳妇们也因为没得到礼物曾哭哭啼啼,这时也气鼓鼓地说:“就当他早死了,没有这个亲戚,何必借钱来管这事呢?”最后的决定是:不管。结果谁也没去接老人回来。
  一个多月后,老人病逝了。新加坡有关部门打来国际长途,转告了老人的临终愿望:盼来人将骨灰安葬在故乡。可那么多亲戚,里外近百人,还是一个人也没去。
  时光悠悠,一晃八年过去了。李进康当年的侄孙女李云红,如今已有十八岁了,而且考上了大学。当年老人回来时,是她牵着老人的手,带着老人在田野里边走边说。老人当时还鼓励她说:“你是棵好苗苗,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一定会大有作为的。”小云红记住了这句话,克服了家里的重重阻力,考上了大学。这些年来她一直挂念着大爷爷,心中时常想起他教自己唱的一首歌:“中秋月,挂天上,映木楼,照小窗,远处山峰渺茫,近处碧水荡漾,海外万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她在假期帮人打工,拼命挣钱,攒了一笔钱后,对家里人说:“我要去新加坡,把大爷爷的骨灰带回来。”家里人却一个劲地反对:“一个穷鬼,弄回来有什么意思?你打工挣的钱当明年的学费不好吗,何必那样浪费?况且,一个女孩子,漂洋过海走那么远路,我们也放心不下。”可李云红不听亲戚们的劝阻,坚决要去,她下决心要完成大爷爷魂归故里的心愿。
  李云红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新加坡,找到关系本想认领了骨灰就带回家,不料却知道了很多关于大爷爷生前的故事,顿时感到万分震惊,悲伤和激动的泪水刷刷直流。
  原来李进康并不穷,而是一个富翁,八年前他眼看自己一天不如一天,而且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他实在不想孤独地客死他乡。就装成穷人,身上也没带多少钱,回到了故乡,没想到亲戚们因为贫困而发财心切,都成了嫌贫爱富的势利小人,没有一点骨肉亲情,老人伤心难过,得了心病,加上一路辛苦受累,回去就病倒了。临终前,老人叫人家给家乡打了国际长途电话,可盼呀盼呀,总盼不到亲戚来,就在死去的前三天立下了遗嘱,并进行了公证,还一再交代了家乡来人之前不要告诉亲戚实情。
  遗嘱上写道:“我所有财产已兑成美金共一百万,十万美金送给前来这里取走我骨灰的亲戚,把我的骨灰安葬在老家的汉江平原上。我的九十万美金捐给我的家乡办学,如果没人来,此款就暂存在汇丰银行,一直等到亲戚来的那天。我相信他们会有人来的……”
  看后,李云红失声痛哭:“敬爱的大爷爷呀!您在海外漂泊近六十年,死前竟连安葬在家乡的愿望也未能实现。是我们这些亲戚对不起您呀!”
  办好了有关手续,李云红抱着骨灰盒,带着百万美金的汇票,回到了故乡。乡亲们知道了实情,全都感到万分惊讶。有的说:“哎呀!他回来时故意装穷,原来是想探究我们的真实情感!”有的说:“一百万美金兑成人民币有八百多万,干脆我们这些穷亲戚把它给分了吧!”
  李云红满腔悲愤地说:“当初你们都不去,现在有何脸面抢着分老人的遗产?我送给你们一句话:贪婪和幸福是永远不会见面的。这笔财富大爷爷本来是想送给你们的,谁叫你们一个个都财迷心窍。不念骨肉亲情呢?甚至连起码的做人良心都丢失了,得不到遗产,真是活该!大爷爷的遗嘱不能改变!”随后挥袖而去,不见了踪影。
  亲戚们不着急找李云红,他们料想这小孩在家中是晚辈,不能擅自做主。趁李云红不在的时候,他们开始分起这八百万来。他们找出了成年到头用不上的笔和纸,围坐在一起边算边记。算到最后亲戚们竟斗红了眼,吵得不可开交,正要动手时,李云红带着乡里的领导赶来了。
  乡领导早从李云红那里了解了情况,郑重地向大家明确表态:“老人的遗嘱必须照办,谁敢私分就追究谁的法律责任。你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让人痛心!如果老人现在还活着,别说八百万,就是八分钱他也不会给你们。谁再闹事,就用法律解决!”一屋子的人都没见过世面,听了这些话后谁也不敢再多言语了。
  李云红小心翼翼地将这笔巨款交给乡领导,托付他们去完成老爷爷生前在家乡办学的愿望。乡领导含着热泪接过钱,对李云红说:“放心吧,老人多亏有你这样一个侄孙女,要不然永远都死不瞑目啊!”
  两年后,在江汉平原那片老人家乡的土地上,一所崭新漂亮、设施齐备的新学校落成了。学校起名为“侨康中学”。校园内那棵枝叶茂盛的松树下,立了块石碑。碑下埋着李进康老人的骨灰。老华侨终于魂归故里,实现了心中的遗愿。
  李云红得了十万美金,不仅读大学的所有费用得到了解决,而且毕业后她用这些钱在乡里投资创业,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企业家。每年老人的忌日,李云红都会去侨康中学祭拜他。学校前那棵松树上挂着一条巨大的横幅,横幅上写着:“进康爷爷,全校三千多名师生代表五十万父老乡亲向您致以崇高的敬礼!”李云红看罢热泪盈眶,她来到石碑前老人的坟墓旁,献上一束洁白的小花:“大爷爷呀,我和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