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我们找你

作者:刘国芳




  他对面那套房子好久都空着,没住人。但有一天,有人搬来了。这户人家搬来的当天晚上,就有人来敲他家的门了。他开了门,看见一个提包的人站在门外,这人说:“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
  他说:“我姓杨,但不叫杨处。”
  门外的人看看他,忙说:“对不起,我敲错门了。”
  说过,门外的人转身走了。但这人没走远,而是转向对面,然后又敲起门来。不一会儿,对面一个女人开了门,门外的人,又问:“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
  女人点点头。那人见女人点头,进去了。随后门砰的一声关了。
  过后,他才知道对面新搬来的邻居跟他一样,也姓杨,在一家很有权力的单位当处长。自从这位杨处搬来后,他们楼道明显比以前热闹了,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找这位杨处。他几乎每天都听得到敲门声,还听到他们说:“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有一天他妻子跟他说:“这当官真好,天天都有人送东西。”
  他说:“当然好,要不为什么人人都想当官。”
  一天,他开门出来,竟看见自己门外也放着一堆东西。很明显,是送东西的人认错门了,把东西放在了他门口。面对这堆东西,他有些不知所错。但他妻子很从容,立即把东西提了进来,然后迅速把门关了。他在妻子关了门后跟妻子说:“这东西是人家送给对面杨处的,我们不能拿。”
  妻子说:“他们当官的能拿,我为什么不能拿?他们放在我门口,我就拿。”
  他觉得有理,不再做声。
  又一天,一个人敲门,他妻子开的门。把门打开,他们看到一个人提着东西站在门外,这人说:“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
  他妻子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只说:“你这是做什么?”
  这人不再说什么了,放下东西走人。
  等人走了,他跟妻子说:“这样不好吧?”
  妻子说:“有什么不好,我又没说你是杨处,他们扔下东西,我有什么办法。”
  这样的事经常发生,每次,他妻子都说:“你这是做什么?”这句话说过,门外的人就把东西放下,然后走人。
  一天,又一个人敲门,这天他妻子不在,是他开的门。开门后,外面仍站着一个提了东西的人,这人也问:“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他听妻子说惯了那句:“你这是做什么?”这时他也脱口而出,说道:“你这是做什么?”
  这句话说过,连他自己都吃惊了。但对方没一点反应,也是放了东西走人。
  也有一次出了点意外。一天一个人敲门,也说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他仍说道:“你这是做什么?”但门外的人似乎跟要找的杨处很熟,他看了一会儿,跟他说:“你不是杨处吧?”
  他反应算得上敏捷,他没说是也没说不是,只说:“你怎么啦?”
  门外的人又看了他一会儿,跟他说:“杨处你瘦了。”
  说着,这人也放下东西,走了。
  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有人来敲门,这些人都是来送东西的。他们有的会问一声:“请问杨处是不是住在这儿?”有的问也不问,门一开,放了东西就走人。也经常有人把东西放在门外,他们看见门外有东西,很欢喜,立即提了进来。
  所有的东西都很值钱,都是好烟好酒。还有的人,除了送东西外,还送钱。他们把东西清点出来后,还会看到一个信封,这里面,都放着钱。一次一个信封里就装了一万元。还有一次,一个很大的信封里,居然装着三万元。他妻子捧着钱,一脸的兴奋,跟他说:“没想到这当官的住对面,连我们也跟着发横财。”
  他点点头,笑了。
  忽然有一段时间再没人来敲门了,也不见有人把东西放在门外。他和妻子细心留意了一下,发现不仅没人来敲他们家的门了,就是对面,也没人来敲门了。也就是说,对门也是静悄悄的,没人来了。
  过后,他们明白了,原来对面那个杨处“双规”了。他一“双规”,再没人来了。对面都没人来,自然也没人来敲他们的门了。没人来,他们都觉得可惜,他妻子有一天惋惜地说:“那杨处,怎么就‘双规’了呢,他这一‘双规’,连我们的财路也断了。”
  又一天,忽然又有人来敲门了。他和妻子都在,听了敲门,急忙把门打开。但打开门后,他们看见门外站着几个警察。他妻子见了警察,慌了,不知道说什么好。他没慌,他走到门边看着警察说:“你们肯定是找杨处吧,他住对面。”
  警察说:“不,我们找你。”
  
  责任编辑六点E-mail:whao207@126.com